故居格局
截止到2013年3月7日,除小部分被拆毀外,大部分尚保存基本完好,錢鍾書故居是無錫為數不多的書香宅第。這所宅第是一組江南常見的具有傳統風格的民居建築:前後共兩進,面闊均為七間。1926年錢鍾書的叔父錢基厚先生因子女較多,在徵得其父同意後,於後園西北角添建樓房三楹;之後又接建樓房一楹,因園內有一樹盛開的梅花,故名“梅花書屋”。因為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叔父錢基厚及子女長期居住於此,故統稱為錢氏住宅。
故居大門東側的三間房,除最東一間是家祠外,其餘兩間為先生的父親錢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間課子講學之所,名為“後東塾”。先生少年時期常和幾位堂兄弟在此讀書、聽講、習字、作文。錢教授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就是以此塾為書名的,叫作《後東塾讀書記》。
錢氏家庭
錢氏舊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極具歷史人文價值。僅從本世紀以來,在“愛國、愛民、愛學習”的家風薰陶下,江南錢氏家庭中人才輩出。僅“錢繩武堂”一脈,有錢基博、錢鍾書父子這樣的文化學術泰斗錢鍾韓、錢鍾教、錢鍾魯、錢鍾泰這樣的科學院院士、學者教授,還有著名工商人士錢基厚、錢鍾漢父子。在迎接黎明的日子裡,錢鍾漢受父親委託,代表無錫工商界代表榮德生先生過江到蘇北解放區,同我黨領導人洽談迎接解放大軍解放無錫事宜,發揮了重要作用。更有年僅22歲為革命慘遭殺害的共產黨員錢鍾儀烈士。錢氏家庭的眾多成員為了拯救苦難深重的祖國,有的走上科學救國之路,有的走上實業救國之路,有的走上武裝革命之路。錢鍾書文學館
2001年,無錫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錢氏住宅30號進行維修,並籌建"錢鍾書文學館",2002年,由無錫市文化局負責,博物館具體承擔故居的修復,文學館的籌建任務。根據古建築"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錢氏住宅進行了搶救性維修,修復後的30號內主體建築為平房兩進,每進面闊七間;中有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側廂一間;東有備弄,弄低另有廚房、餐室、柴屋數間,後有花園。並布置了"錢鍾書臥室"和"錢繩武堂",設計了相關的陳列陳設。通過現代化的設計,展示錢鍾書先生的生平,以"敏而好學,人中之龍"、"辛勤耕耘,文學大師"、"著作等身,學術泰斗"、"飲譽全球,光照後人"、"錢氏家族,英才輩出"五個部分展覽,突出錢鍾書先生一絲不苟,窮極不捨,珍分惜秒的治學態度及取得的巨大成果和溫和謙恭,嚴於律己,淡泊名利的偉大人格,故居於2002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教育局命名為"假日新視野活動點"。
錢鍾書大伯錢基成無子,錢鍾書便繼為嗣子。這裡是他和伯母毛夫人的臥室,也是錢鍾書的小書房。
故居簡介
錢鍾書故居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新街巷30號-1,又稱“錢繩武堂”。系錢鍾書祖父錢福烔籌建於1923年(民國十二年),錢鍾書叔父錢孫卿續建於1926年(民國十五年),占地面積708平方米,建築面積518平方米。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大作家錢鍾書先生,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期。錢鍾書故居是一組典型的近代江南民宅,它的主體建築為平房兩進,每進面闊七間,東有備弄,中有天井。整體建築典雅別致、結構緊湊、特色明顯。陳設古樸素淨,簡樸中蘊含著書香門第的文化氣息。錢鍾書故居於2001年開始修復,2002年5月全面竣工,10月正式對外開放,相當完整地保存了歷史原貌。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旅遊景區,是無錫著力打造的人文景觀和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故居保護
建築出險錢鍾書故居管理中心主任梁溪清介紹,2013年1月初,無錫市文管部門在文物巡查中發現故居32號的部分房屋出現險情,遂開展搶修,預計春節前可修復,消除險情。儘管32號的產權歸錢氏後人,根據“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本應由現居的錢氏後人出資修繕,但是由於此次排險式搶修需要幾十萬元費用,考慮到個人無力承擔,政府決定出資保護古建築。
屋頂曾四次局部坍塌
新街巷32號故居有平房一間,獨成小院,稱“梅花書屋”,磚雕門額仍保存完好。在維修現場記者看到,70多歲的老匠人黃稚圭是拓碑技藝的傳人,他和老伴登上數米高的階梯,正在將由高攀龍後代書寫的“梅花書屋”四個字拓片。
一旁的工人們正在將屋頂已經腐朽的椽子、桁條更換和加固。74歲的錢靜汝是錢鍾書的堂侄女,她提到,32號共有600多平方,產權歸其父輩的七兄妹共有。如今老人們大多已過輩,留下她和老伴、子女六人仍住在老宅看房子。記者看到,故居的牆上竟然還有一個“拆”字。“我們的房子早就是危房了!1996年這裡拆遷,把我們的牆、窗戶、地板都敲壞了,真是一片狼藉。最近幾年,一到下雨下雪我們就擔心,因為房屋的屋頂已經坍了四次,都是我們自己修繕的。”錢靜汝老人說,直到2000年故居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一顆懸著的心才稍稍放下,“房子不拆了,但是關於故居產權轉讓的問題,我們和相關部門至今沒有達成一致,所以還沒搬走。”
錢靜汝老人稱,十多年來,也曾有人找過她們,想要在這裡開棋牌室等,“我們也考慮過以房養房,但是開棋牌室肯定不行,必須是文化項目。”通過政協委員提案等多次呼籲,此次終於迎來了政府出資的較大規模的修繕,錢靜汝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古建築的保護問題。“我們願意把故居交給政府,也希望可以儘快妥善解決十幾年來的頑疾。”
人物簡介
錢鍾書(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曾為《毛澤東選集》英文版翻譯小組成員。晚年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任副院長。書評家夏志清先生認為小說《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錢鍾書在文學,國故,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錢學”。其夫人楊絳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錢瑗。錢鍾書先生留學英、法,諳熟西方文化,但從不以此為傲。早在1945年,一位友人就在一篇記述錢鍾書的文章中寫道:“他為人崖岸有骨氣,雖曾負笈西方,身上卻不曾沾染半點洋進士的臭味,洋文讀得滾瓜爛熟,血管里流的則全是中國學者的血液。”這段話很能再現錢鍾書的風貌。打開《槐聚詩存》便可以看到許多懷念家鄉與祖國和凝聚著愛國激情的篇章。
1938年,他留學英、法結束時,像他這樣傑出的俊彥,當時在英、法找個收入豐厚的工作本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此時祖國正處在日寇侵略的水深火熱之中,他懷著“相傳復楚能三戶,倘及平吳不廿年”(《槐聚詩存·巴黎歸國》)的赤誠的愛國之心,毅然地回到了“憂天將壓、避地無之”、“國破堪依、家亡靡?”(《談藝錄》)的故國。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有的人流亡國外,可是錢鍾書偏要留在大陸。楊絳先生後來在《幹校六記》中懷著誠摯的感情憶及這件事時說:“默存常引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只是捨不得祖國,撇不下‘伊’。”“文革”中,錢鍾書受到衝擊,並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楊先生曾問錢鍾書:“你悔不悔當初留下不走?”錢鍾書毫不猶疑地回答說:“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表現了錢鍾書對新中國、對中華這塊熱土和對安身立命基礎的傳統文化無限的熱愛,不管國家怎樣貧困落後,也不管在前進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和苦頭,自己受到過多么不公正的對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
幾十年來,他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一道,歷經風風雨雨、共度艱難險阻,也共享收穫與成功。他始終積極地工作著,用他滿腹才華和生花妙筆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提供著最好的精神產品,也為世界的知識寶庫積累著財富。他為此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生命。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重要、最可寶貴的品格。
交通信息
公交1.乘坐公交85路至八佰伴(三鳳橋)站下,步行約10分鐘可達。
2.乘坐公交31路至中意人壽站下,步行約10分鐘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