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與下關
茶馬古道起於唐代,盛於宋、元,興於明、清,是中國西南部一條溝通滇、藏、川間物資往來和文化交往的古商道,它始於雲南勐臘的“六大茶山”,經思茅(現雲南省普洱市)、大理、麗江、迪慶至西藏拉薩,並延伸輻射到印度、尼泊爾乃至南亞和西亞地區。它橫貫東西,溝通滇、藏,核心地段在雲南,這與茶葉生產、加工、交易大部分在雲南進行不無關係。雲南是世界茶葉發源地,在鳳慶縣的古生茶樹,已有3200年的歷史,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古茶樹。下關位於蒼山與洱海間狹長通道的南口,為古代南詔國、大理國都城的南方門戶,從7世紀起,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這兩條古商道在此縱橫交匯,使之成為茶馬古道的咽喉要道和商家重鎮。茶馬古道上的茶葉交易最初多在普洱地區進行的,民國時期,滇南一帶常有瘧疾流行和匪盜出沒,使得藏商馬幫不敢貿然前往普洱,茶葉交易中心逐漸西移,隨著滇藏、滇川貿易往來的日益增多,位於茶馬古道要衝的下關,取代普洱成為西南最大的普洱茶緊壓茶加工中心和茶葉交易集散地。
銷法沱的歷史
雲南省下關茶廠自1975年開始試製銷法沱,1976年在廣州商品交易會上首次亮相,並獲得外商的好評和批量出口訂單。產品銷往法國、英國、德國、盧森堡以及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產品殊榮如云:1980年榮獲雲南省優質產品稱號,同年獲雲南省著名商標;1984年第二次獲評雲南省優質產品;1986年3月10日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第九屆世界食品評獎會上榮獲白玉世界食品金冠獎;1987年7月被評為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同年10月在德國都塞多夫第十屆世界食品會評獎會上第二次連膺世界食品金冠獎,併入選《中國優質產品年鑑》、《中國地方名優特產品集》;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3年3月第三次榮獲世界食品金冠獎;2011年3月,下關沱茶榮獲“中華老字號”,同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86年10月22日,《香港商報》報導巴黎訊息:“法國醫學專家經過臨床研究證實,中國雲南沱茶有抗膽固醇的奇效,日飲三杯,可使血液中的脂肪降低22%”。這篇報導讓雲南茶葉一夜間在國際飲料市場令人刮目相看。
生產商歷史
下關沱茶始創於1902年,由雲南永昌祥下關茶廠的前身永昌祥商號創製。《喜洲鎮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成立”,又“嚴鎮圭(1871-1941年),號子珍,晚號蒼逸老人,喜洲富村里人,與江西彭永昌開辦永昌祥,創製沱茶,採辦川貨,行銷國內外”。1941年,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與蒙藏委員會在下關共同籌建康藏茶廠,即解放後的雲南省下關茶廠。1994年由雲南省下關茶廠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由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特點
銷法沱選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拼配、篩制、發酵、蒸揉、壓制而成,外形緊結端正,鬆緊適度,屬於普洱茶熟茶,湯色褐紅,醇厚陳香,其茶韻、茶香、茶味、茶氣等是中國普洱茶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