銨[銨,讀音作ān(ㄢ)]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末期饒銨公主,屬於以先祖母封號為氏。
饒安公主,元氏,名佚,為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公主,她是東平文貞王元略(字俊興,公元?~530年待考)的姐姐,其父親為中山王元英(拓跋·楨之子,拓跋·晃之孫),嫁給了尚書都官、衛大將軍、滄州刺史刁宣(公元?~556年待考)。
後元略在姐夫家的幫助下投奔了南梁政權(公元502~557年),南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公元464~549年)敕封元略為中山王。饒銨公主得知後,大為憤怒,多次請求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499~515年在位)的靈太后胡氏(公元?~528年待考)征弟元略還朝。後北魏孝明帝元詡(公元516~528年在位)以徐州戰役中所俘獲的南梁將領江革(字休映)和天文學家祖暅(字景爍)二人將元略交換回來。後元略在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永安三年(公元530年)被北秀容郡首領爾朱·榮(字天寶,公元493~530年)所殺害。
到了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王朝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饒安公主隨丈夫刁宣歸附於東魏政權。
至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左僕射加尚書令、齊王高洋(字子進,公元526~559年)廢黜了東魏孝靜帝,自稱齊文宣帝(公元550~559年在位),建立北齊政權,東魏王朝就此滅亡,刁宣隨即歸附於北齊政權,以功晉封為高城縣侯,仍兼滄州刺史。
當時饒銨公主怒其夫不爭,便攜子女離開刁宣而去,投奔了西魏文帝元寶炬(公元535~551年在位)。
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太師宇文·陀羅尼(宇文覺,公元542~557年)發動政變,廢黜了西魏恭帝,建北周政權,自號北周孝閔帝(公元557年在位),西魏政權就此滅亡。
西魏政權覆滅之時,饒銨公主已經年老,但仍攜子女避亂於都城(今陝西西安)西部的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並將子女們皆改以自己的封號為姓氏,稱饒銨氏,以念北魏時光,後又拆分為單姓銨氏、饒氏,後銨氏族人中有簡筆為安氏者,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尊奉饒銨公主為得姓始祖。
例如,著名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江西臨川人饒漱石(公元1903~1975年),原江西省副省長、江西臨川人饒思誠(字讓三,公元1882~1958年),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陝西子洲人安子文(銨志瀚,字浩然,公元1909~1980),江西師範學院附中高級教師、江西臨川人饒玉蓮(公元1931~今),皆源自該支饒銨氏家族。
本書按:
有人說:"銨"是化學中帶正電的陽離子銨根出現後才有的造字,這簡直是無稽之談,早在秦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小篆"銨"字,示以“太初”之意,這卻不知何解?
得姓始祖:饒銨公主
三.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四.遷徙分布:
銨氏是一個典出鮮卑族的古老姓氏,但今已不再,族人多冠改漢姓為銨氏、安氏、饒氏,融入各氏大家庭,雖然南北分散,但只以京兆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陝西、北京、上海、河南、江西五省市境內。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京 兆:亦稱京畿、京師、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並不是一個郡,而是漢朝以後中央政府所在地域的行政大區稱謂,“尹”為京畿所在地最高行政長官,如同今北京市市長。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魏文帝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封皇子曹禮為秦公,以京兆為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魏明帝封皇子曹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地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其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這五個政權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設其為京兆郡(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但另建新城,稱“大興城”。唐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唐高宗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國時期和元朝時期皆在陝西置京兆府(路),但其“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民國初期的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國以前“京兆”之意,後民國政府廢黜“京兆”之稱。要特別注意的是:“京兆”並非僅指隋唐時期的陝西長安地區,凡歷朝歷代由中央政府直轄的都城周邊地區,皆可稱為“京兆”。例如,秦朝時期的鹹陽,漢朝時期的長安,三國時期的許昌、成都、南京,遼國時期的臨潢,唐朝時期的洛陽,北宋時期的開封,金國時期的會寧、燕京、汴梁,南宋時期的杭州,元朝時期的大都,明朝時期的南京、北京,清朝時期的北平,民國時期的南京等,皆為京兆。
2.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稱常安堂、京師堂、京畿堂、秦公堂、大興堂。
資料有待補充。
六.家譜文獻:
資料有待補充。
七.字輩排行:
資料有待補充。
八.楹聯典故:
資料有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