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態
海州香薷 ,唇形科,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莖直立,通常呈棕紅色,二歧分枝或單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捲曲柔毛。葉對生,廣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3~3.5厘米,寬3~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偶近全緣,上面深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下面淡綠色,密布腺點,沿主脈疏被柔毛。輪傘花序密聚成穗狀,頂生和腋生;苞片闊倒卵形,綠色,先端驟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均具長柔毛及腺點,邊緣具長緣毛,具5條明顯的縱脈;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具長柔毛及腺點,每裂片具1條中脈;花冠唇形,淡紅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
矩形,兩側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葯黃色,花絲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線狀,柱頭2歧。小堅果4,近卵圓形,棕色,藏於宿存萼內。花期9月。果期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 素有"銅草"之稱.有它的地方就有銅礦.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性辛,微溫,功能發表解暑,散濕行水,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傷暑、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腹痛、吐瀉、水腫、腳氣,用量8分至2錢。[2]
中藥治夏季感冒,發熱無汗,頭痛,胸悶,腹痛吐瀉,水腫,小便不利。
蒙藥治陰道滴蟲病,梅毒,腸寄生蟲病,“巴達乾”病,創傷,跌打腫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