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墨盒最早起源於清中期同治時期(1861年至1875年)。據史書齊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記載:“刻墨盒始於陳寅生”。文物學家鄧之誠在《骨董瑣記》中也記載:“京師廠肆專業墨盒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詳於陳寅生秀才…時同治初元也。”這是關於銅墨盒現有的最早的文字記錄。
銅墨盒雕刻大家
陳寅生,張樾丞,馬壽華,姚茫父
銅墨盒由來
銅墨盒在晚清時為文人雅士的最愛,震鈞《天咫偶聞》云:“墨盒盛行,端硯日賤,宋代舊坑,不逾十金,賈人亦絕不識,士夫案頭,墨盒之外,硯台寥寥。”銅墨盒的形狀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還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葉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銅墨盒起源於何時,為何人所創,眾說紛紜。集目前收藏界所共識,無外乎幾種說法:一是明代說。主要依據來源於南京市博物館的《南京明代吳禎墓發掘簡報》,該簡報所列出土文物中即有銅墨盒一件。“銅盒長10.2厘米,寬9.8厘米,高5厘米,盒中有吸過墨汁的千絲綿”(《文物》1986年第九期)。二是清初說。持此說的學者的主要依據是收藏家的藏品王士禎刻銅墨盒。該墨盒呈圓形,黃銅質,直徑10.5厘米,精刻閒竹數棵。盒面刻有行書題:“余至武陵,客於丁氏三清軒,識竹溪兄茂之,八月為尊甫伯先生八秩壽,作此奉祝。壬午七月朔望濟南王士禎。”盒面題款“壬午”年應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三是乾隆說。依據為李文藻所書《琉璃廠書肆記》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號南澗,山東益都人,乾隆二十六(1761)進士,閒暇時間,以抄書和入琉璃廠書肆書坊為樂。“在書中他描述琉璃廠面貌時稱:遇廷試,進場之具,如試筆、捲紙、墨壺、鎮紙、弓繃、疊褥備列焉。”墨壺,在江南一帶,也稱為墨盆、墨斗、墨缸。
四是嘉道說。嘉道說源於鄧之誠著《骨董瑣記全編》記載:“墨盒之制,不想始於何時。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已攜硯不變,為嘖墨於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艷,然無確據。大約始於嘉道之際。阮文達道光丙午,重赴鹿鳴,以旗匾銀制墨盒,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在此期間又有一得閣創始人謝松岱,他在《論墨絕句》中言:”古用墨,無所謂盒,墨盒者,因硯而變通者也。然求始於何時,創自何人,終無確據”。但他在最後又說到:“此固歷朝所為,獨為我朝創造。”稍後有《光緒順天府志》載:墨盒始創於道光而盛行於同光年間。
銅墨盒品牌
同古堂、萬禮齋、榮寶齋、懿文齋、京明齋、明遠閣、一得閣
銅墨盒發展歷史
大多以白銅、黃銅製作外殼,也有鎏金、白銀的,並輔以紫銅為內膽,在民國初期,為了傳承和發揚這種技藝,一些書畫名家、雕刻大家,齊白石、陳師曾、姚茫父、王雪濤、金城、溥儒、陳半丁等京都畫壇大師扶植了上世紀初期的刻銅藝術——詩、書、畫、印百花齊放的刻銅墨盒。這些藝術大師常去北京琉璃廠的“同古堂”、“榮寶齋”等店家,切磋字畫藝術時,還為店主提供刻銅墨盒的畫稿,在銅墨盒方寸內精心構思,用酣暢筆墨描繪山水、人物或花鳥之畫。
銅墨盒的形態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還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葉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墨盒外殼,尤其在盒蓋表面,常雕刻花紋,其紋飾有山水、人物、花鳥、仿古錢幣、瓦當等。一些包漿自然、材質優良、圖案精美、尺寸極端、形狀各異、品相完好的老銅墨盒,不僅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銅墨盒比石硯輕巧靈便,並能保持墨色的滑潤和黑亮,頗受文人雅士的歡迎。
銅墨盒收藏鑑定
銅墨盒收藏鑑定要訣:一、舊盒舊仿。因陳寅生、姚茫父等人名氣極大,他們刻畫的銅墨盒作品價格較高,民國時期就有大量假冒其名的仿製品。有些同時代的高仿品,面貌極似真品,現在鑑定起來已十分困難。真品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緊湊,書畫刻工形神兼備,線條堅定、流暢、爽利、深刻;仿品布局章法則往往委瑣、侷促而散漫,書畫刻工有形無神,線條猶豫、板滯、軟弱、虛浮。
二、舊盒新款。銅墨盒是舊的,盒面圖案紋飾也都是舊的,但上下款是新刻的,後加的款多為歷史名人,如張學良、傅作義等,以求高價。現在的作偽者多用電動刀或雷射加刻名人款、年款,如果仔細觀察,文字不如舊時刻銅藝人的作品生動自然,而顯得過分規整,深淺劃一,呆滯刻板,新舊痕跡差異立見。原來的墨盒雖無名人款,但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加工新款後,弄得不新不舊、半真半假,反而將舊墨盒毀壞,大大降低了其收藏價值。
三、舊盒新補。使用頻繁的墨盒,最易損壞的部位是子口、盒底和硯板。子口與硯板容易破損,甚至脫落,盒底容易磕碰而變形,出現內陷、磨穿。這些部位損壞後,使用者捨不得丟棄,往往請人修補。因此,購買舊墨盒時,對上述部位要仔細觀察,看清楚是否經過更換或修補。當然,一個做工精良的墨盒,如果盒蓋保存完好,其他部位雖經修補,仍有收藏價值。舊蓋新底盒蓋書畫刻工較好、舊底新蓋盒底有底銘、失底的舊蓋與失蓋的舊底新配成套的情況,也屬此類。
四、新盒新仿。這是近年市場所見最多的仿製品。無論從墨盒的材質、做工看,還是從蓋面的圖案、刻工看,仿製成本都是最低的。有些圖案模仿舊時經典墨盒,有些乾脆就是胡亂臆造的,絕大多數的新仿墨盒製作粗糙。有些也人為製作包漿,但污濁浮淺,較易識別。很多仿品蓋面採用腐蝕版,以便批量製作。如仿照民國時期生產的北京前門圖案的墨盒,為了提高價值,在腐蝕版圖案兩側還刻了上下款,標上民國某某年誰贈誰或自置字樣。這些造偽者往往是大批量生產,同時投放市場,有時同一個市場就能發現數十個圖案完全相同的銅墨盒。凡遇見這種情況,即可斷定為仿品。
鑑識銅墨盒還有兩條十分重要的經驗:
第一,舊的不一定真舊,新的不一定真新。有些近年製作的高仿銅墨盒,通過煙燻、藥泡、酸咬、打蠟等手法作舊,外表形成假包漿,有的極為深厚,甚至將盒面圖案遮蓋,銹跡斑斑,如果簡單清洗還不易褪掉。盒內則設定絲綿,絲綿里的墨汁看上去早已乾枯板結,有的一打開盒蓋就掉黑墨渣。這些都是造偽者特意打造的,以充真品賣大價錢。
第二,使用過的不一定很值錢,沒使用過的不一定不值錢。墨盒首先是實用品,作為收藏品則是第二性的。
使用過的墨盒凝結著歷史的滄桑感,得以留存至今,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但是任何事情總有例外,近些年,也發現過個別從未使用過的老銅墨盒,有的裡面不僅沒有墨痕,連絲綿都沒有。一種原因是,墨盒工藝水平極高,捨不得使用;還有一種原因是,墨盒受贈於大名人,或受獎者覺得榮譽很高,捨不得使用。這樣的墨盒等於天生就是收藏品,一經發現,珍貴程度往往名副其實,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要超過那些曾經被使用過的墨盒。
因陳寅生、姚茫父等人名氣極大,他們的作品價格較高,民國時期就有大量的假冒其名的仿製品,仿品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真品。
收藏者要加強歷史、文化、書畫藝術方面的修養,廣泛、深入地了解陳寅生、姚茫父等名家的文化底蘊和創作背景,多看他們的真品精品,把握其藝術風格。真品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緊湊,書畫刻工形神兼備,線條堅定、流暢、爽利、深刻;而仿品布局章法則往往委瑣、侷促而散漫,書畫刻工有形無神,線條猶豫、板滯、軟弱、虛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