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臨沂市區東南有兩座山崗,古代相傳此處遍生一種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鮮花盛開,花朵形似雲雀,東崗為黃色,西崗為白色,故兩座山崗得名金雀山和銀雀山,均系漢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來,先後發掘墓葬百餘座,出土大批珍貴文物,現已在銀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82年2月動工興建,1989年10月落成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銀雀山漢墓廳和竹簡陳列廳為仿古式、歇山斗拱、灰陶瓦頂、赤柱丹梁。院內松柏花竹,長廓環繞,山水相映,整體設計融仿古建築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堪稱魯南參觀遊覽勝地。
旅遊資源
清真古寺
銀雀山東麓有始建於元朝的清真古寺一座。古寺坐西向東,面朝古沂州路,與紅嫂廣場對面。寺內有大殿一座,講經堂一座,阿訇休息室兩間,水房,倉庫各兩間。新建接待室兩層樓房。院子南部有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水井一口,為當地居民古時飲水、洗滌所用水。經堂檐下有清光緒年間修井古碑。古寺院子西北,有一棵數百年的古皂角樹,需三人合抱,枝繁葉茂,蔭庇當地居民。院內種滿了花草樹木,景色典雅。
漢墓
以漢墓為主,兼有戰國至唐、宋、明、清歷代墓葬的古墓群。墓群於1964年發現。1972年4月,在銀雀山上清理挖掘2座西漢前期古墓,定為銀雀山1號、2號墓。
墓址皆開鑿在岩石上,為長方形豎穴,均為本槨一棺。槨內有隔板,一側放棺,一側為邊箱。邊箱內放置隨葬器物共95件。1號墓出土簡4942枚,大多數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兵書,還有《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以及《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等殘簡。《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的同時發現,釋解了千百年來關於兩書有無和真偽的懸而未決的疑問,使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研究前進了一大步。2號墓出土竹簡32枚,書有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歷譜,是迄今國內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它可以訂正千年沿襲之誤,對研究古代曆法具有重大價值。此次考古發現被列為“新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1976年5月,在金雀山又發掘西漢墓1座,定為金雀山9號墓。墓亦為長方形井穴,本槨一棺,棺內有骨架一具,棺蓋及四周裹以麻布,兩端各繞三匝麻繩,有一帛畫平展於麻布之上。帛畫長200厘米,寬42厘米。以紅色細線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畫面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主要描繪墓主人的生活情景。畫中畫雲空和日月之下,帷幕中墓主人及親屬、賓客、僕人等起局面、樂舞、迎送賓客、紡織等情景。這是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畫之後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帛畫。它不僅是珍貴的藝術珍品,而且對研究古代的喪葬制度、神話傳說和宗教的思想也具有重要意義。1977年12月,該墓群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遺產
漢墓竹簡博物館
步進博物館大門,沿長廓緩行就可來到位於院內南側的銀雀山漢墓廳,室內中央是復原後的一、二號西漢墓穴,所有隨葬物品複製後均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橢圓形展廳周圍的牆壁上裝飾的玻璃櫥窗,展示著放大後的漢墓發掘現場和出土竹簡的照片。
墓室均在岩石上開鑿而成,為長方形豎穴。相距50厘米,地表至墓底深度,一號墓為2—3米;二號墓為3.5—4米。一號墓槨室南北長2.64米、寬1.76米、高1米;二號墓槨室南北長2.14米、寬1.56米、高0.88米。兩座墓葬槨室結構基本相同,槨框四角以榫卯相接,扣合緊密,槨頂橫鋪蓋板,分槨為東西兩側。一號墓槨室東側置棺,西側為邊箱,安放隨葬物品;二號墓則相反,西側置棺,東側為邊箱,棺身外髹黑漆。棺槨木質堅硬,周圍封閉嚴密,隨葬物品保存良好。
竹簡
兩座漢墓中共出土竹簡7500餘枚,不僅其數量實屬罕見,其質量也是首次發掘。其中一號墓竹簡內容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子佚文五篇;《孫臏兵法》十六篇;《尉繚子》五篇,《六韜》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政論兵文章五十篇及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還有傳本的古書,而且大部分為佚書。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竹簡的出土對於我國軍事史、文字學、古音訓、古簡冊制度及古代曆法的研究,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此外,還有陶器、漆器、銅器、栗子、核桃等98件隨葬品出土。據考證,兩墓均為西漢早期墓葬,只是姓氏缺乏確切的論證,難以確定,但從出土大批兵書,而未有兵器的情況來看,可以推斷墓主是位與軍事方面有關的文官,且酷愛兵法。
竹簡陳列廳
從銀雀山漢墓廳向北,過白玉橋,經銀雀亭便是雄偉壯觀的二層仿古建築——竹簡陳列廳。走進一樓序廳內,正面屏風上懸孫武浮雕像,兩側是用金文,漢隸、英文、日文摘寫的《孫子兵法》開宗明文的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警示人們: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的。左右板壁上為放大的兵法竹簡照片。序廳的東西兩側分別為《孫子兵法》展廳和《孫臏兵法》展廳。室內陳列採用圖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集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於一體,展示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兩部兵書竹簡、孫武和孫臏的作戰實踐、春秋戰國兵器、《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理論精華以及中外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考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一方面成“一家之言”,合“孫氏之道”;另一方面後者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被世界推崇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和“東方兵家鼻祖”,尊為智慧之源,制勝之寶。現已譯成幾十種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國家先後把其定為軍事學院的必修課,海灣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人手一冊。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學思想及辯證關係已遠遠超過了軍事範疇,其深奧的理念已被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商業競爭、外交謀略、體育比賽,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解決爭議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竹簡,均在一號墓的邊箱北端發掘出土,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從而澄清千餘年來關於孫武與孫臏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就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分別是春秋、戰國人。孫臏乃孫武之後世子孫,各有兵法相傳,千年聚訟,一朝得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