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長15公分,背部為橄欖色,腹部為黃色,生有黑色羽冠和銀色耳斑,尾稍帶深紅色。前額橙黃色,頭頂至後頸、臉、眼先和頰黑色,眼後至耳羽銀灰色,後頸下部有一道棕橄欖色、茶黃色或橙黃色領圈,頸側亦為茶黃或橙黃色,其餘上體橄欖灰色,腰部沾綠。尾上覆羽赤紅色,尾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外側尾羽外翈邊緣橙黃或淡黃色;兩翅覆羽與背同色,飛羽暗褐色,除最內側幾枚次級飛羽與背同色外;其餘飛羽外翈邊緣均為金黃色,從第三枚初級飛羽以次的飛羽外翈基部為朱紅色,形成鮮明的朱紅色翼斑。頦、喉、胸朱紅色或橙黃色,其餘下體淺棕色或橄欖黃色,尾下覆羽赤紅色。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但尾上和尾下覆羽多為橙黃色。虹膜紅褐色或褐色,嘴橙黃色或黃色,腳趾黃褐色、褐色或肉黃色。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棲息於平原及海拔1000m左右的丘陵,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群,特別是秋冬季節。性活潑而大膽,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層或竹叢間以及林間空地上跳躍,很少靜棲於樹上,也不遠飛,人常常可以靠得很近。
主要以甲蟲、瓢蟲、螞蟻、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草莓、懸鉤子、榕果、草子等植物果實和種子,有時也吃穀粒、玉米等農作物。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林下灌木上,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葉、草莖、根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的大小為21-23.4mm×15-17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4天。
飼養方法
飼養銀耳相思鳥比較容易。通常成對飼養,也可單只飼養。生鳥可在板籠中馴養1周,因為它會在籠中跳撞不停,造成嘴角和頭上的羽毛脫落,同時也改變它喜歡抬頭向上觀望的習性;一般經7~10天后習慣於籠中生活再換入金絲雀籠或點頦籠飼養。要經常注意清潔鳥籠,銀耳相思鳥排糞較大,需每1~2天刷洗籠具、食罐、水罐,飲水要每2~3天更換一次。
銀耳相思鳥的飼料主要是混合飼料,可用玉米面50%、黃豆面20%、魚粉10%、熟蛋黃10%、小米10%的比例混合作為主食;也可餵食畫眉顆粒飼料。不宜全部餵食雞蛋小米,會引起鳥的消化不良。另外,每天加2~4條麵包蟲,並補充以青菜、水果等。銀耳相思鳥極喜水浴,夏天可讓它每天水浴1次,冬天可減少水浴次數。
種群保護
銀耳相思鳥在中國種群數量較豐富,由於該鳥羽色艷麗,深受人們喜愛,是重要的籠養觀賞鳥之一,每年都受到嚴重的捕獵壓力,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應控制獵取,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