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
銀柴(海南)大沙葉(海南東方),甜糖木(海南那大),山咖啡(海南儋縣),占米赤樹(廣西上思),厚皮穩(廣西玉林),香港銀柴、異葉銀柴(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圖版37
Aporusadioica(Roxb.)Muell.Arg.inDC.Prodr.15(2):472.1866;PaxetHoffm.inEngl.Pflanzenr.81(IV.147.XV):103.1921;AiryShawinKewBull.23:3.1969,inobs,26:215.1972,etinKewBull.Add.Ser.4:35.1975:Wbitmore,TreeFl.Malaya2:60.1973.——AlnusdioicaRoxb.Fl.Ind.3:580.1832.ScepachinensisChamp.exBenth.inHook.Journ.Bot.&KewGaed.disc.6:72.1854.——AporosaroxburghiiBaill.Etud.Gen.Eupbarb.645.1858.——A.microcalyx(Hassk.)Hassk.inBull.Soc.Bot.France6:714.1859.——A.leptostachyaBentb.Fl.Hongkong.317.1861.A.frutescensauct.nonBl.:Benth.Fl.Hongkong.317.1861.——A.microcalyx(Hassk.)Hassk.var.chinensis(Champ.exBenth.)Muell.Arg.inDC.Prodr.15(2):472.1866.——A.microcalyx(Hassk.)Hassk.var.intermedisPaxetHoffm.inEngl.Pflanzenr.81(IV.147.XV):102.1921.——A.chinensis(Champ.exBenth.)Merr.inLingnanSci.Journ.13:34.1934;海南植物志2:117,圖.353.1965;中國高等植物圖鑑2:582,圖2894.1972,
生態特徵
--野外採集植物數據--
中文種名 |
拉丁學名 | Aporosa dioica |
科名 | 大戟科 |
採集時間 | 2009年08月21日 |
採集地點 | 海南 東方 東河 |
採集人 | 鄭希龍、潘雅書 |
採集樣品類型 | 果實 |
引種材料類型 | 果實 |
生活型 | 小喬木 |
生態環境 | 山谷、山腰、疏林、路旁 |
地形 | 山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細基丸、弓果藤、烏心楠 |
果實顏色 | 橙紅色 |
花期 | 4-7月 |
果期 | 8-10月 |
平均鮮重(kg/m2) | 2 |
平均乾重(kg/m2) | 0.5 |
單位面積株數估算(株/ha) | 5 |
分布 | 普遍 |
單位面積產量 | 5 |
地區蘊藏量評估 | 較少 |
喬木,高達9米,在次森林中常呈灌木狀,高約2米;小枝被稀疏粗毛,老漸無毛。葉片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6-12厘米,寬3.5-6厘米,頂端圓至急尖,基部圓或楔形,全緣或具有稀疏的淺鋸齒,上面無毛而有光澤,下面初時僅葉脈上被稀疏短柔毛,老漸無毛;側脈每邊5 7條,未達葉緣而彎拱聯結;葉柄長5-12毫米,被稀疏短柔毛,頂端兩側各具1個小腺體;托葉卵狀披針形,長4-6毫米。雄穗狀花序長約2.5厘米,寬約4毫米;苞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頂端鈍,外面被短柔毛;雌穗狀花序長4-12毫米;雄花:萼片通常4,長卵形;雄蕊2-4,長過萼片;雌花:萼片4-6,三角形,頂端急尖,邊緣有睫毛;子房卵圓形,密被短柔毛,2室,每室有胚珠2顆。朔果橢圓狀,長1-1.3厘米,被短柔毛,內有種子2顆,種子近卵圓形,長約9毫米,寬約5.5毫米。花果期幾乎全年。
銀柴 | 銀柴 |
分布習性
產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區,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東部。
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疏林中和林緣或山坡灌木叢中。
物種特點
本種被A.R.Vickery歸入A.oetandra(Buch.-Ham.)A.R.Vickery作異名(1982),我們不贊同,因為後者有雄蕊8枚而不同。
物種圖片
[2] |
基本內容
Aporosa chinensis (Champ.) Merr
又名:大沙葉
大戟科(Euphorbiaceae)
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小枝被稀疏的長硬毛,或後來脫落。
葉矩圓形或至矩圓狀倒卵形,革質,兩面無毛。托葉大耳狀,綠色,早落。
花小,單性,雌雄異株,無花瓣。雄穗狀花序多數簇生於葉腋,雌穗狀花序短;雄蕊2-4,子房密被短柔毛,2室,花柱短,柱頭2裂。
蒴果橢圓狀,含種子1-2,棕褐色,種子半橢圓狀。
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生於疏林或密林下。
果實於5—7月成熟,成熟時果皮曝裂,果皮較厚,約0.5—1mm,果核(內含種子)脫落於地,果漿鮮紅。種子卵形或扁橢圓形,胚乳肉質、白色,子葉淡綠色,大而扁平,薄,倒卵形。 從生長狀況良好的樹株中採集果實,當果皮曝裂、果核脫落時,即可採種。果實採收有兩種方法:一是果實成熟時,搖動樹幹或果枝,讓果核自然跌落收集;二是用高枝剪剪斷果實已熟的果枝。摘取果實後置於袋中堆漚3—4天,切記不宜曝曬,待果皮腐爛軟化後,在竹篩中用瓦片或木棒搓擦至果皮和果核分離,清水沖洗果肉,除去果皮,即得到種子。
因採種季節在盛夏(7月)時節,銀柴種子宜隨采隨播。種子忌曝曬,否則喪失種子生命力。7月份我們曾經做過試驗,用混沙貯藏,但第4天已發現種子萌芽,說明種子發芽能力保持天數極短。考慮到種子調拔和苗木生產,可以冷藏種子於冬末春早播種育苗。
從6月21日開始,進行隨采隨播的發芽試驗,日溫幅26℃—36℃,日均溫約30℃,室外測定,用沙盤和潤沙作材料,6月30日開始發芽,7月2日達到發芽的高峰期。
種植育苗
將新采的果實,不做任何處理隨即播種,在一個月內仍然未見發芽現象。雖然在銀柴樹底也有飛播生長的小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不採用這個方法育苗。可靠的育苗方法是播種育苗,包括沙床催芽和營養袋育苗等步驟。我們做過的育苗試驗表明,袋苗的成活保存率在95%以上。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將種子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分鐘,撈起晾乾;沙床也用同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灑淋消毒。沙床以中顆淨沙為佳,利於沙床疏水和種子透氣;種子均勻撒播,注意種子不要緊挨重疊;均勻復沙,厚度約為1~1.2cm,不宜太厚否則不利於種子的出芽。
銀柴 | 銀柴 |
營養育苗
1、育苗材料的準備 用12cm高、8cm寬的塑膠營養袋;營養土配製的比例為67%的黃心土、30%的火燒土和不多於3%的過磷酸鈣,充分混勻,堆漚10天以上。
2、營養土裝袋 先整好苗床,苗床寬約1.1—1.2m,以可放13—15個營養袋為宜;苗床高0.1m,床間距0.5m,苗床長視圃地情況而定;畦面打碎平整。裝袋一半時震實一次;裝滿後再震實一次,營養土平袋面即可。每畦裝完袋後,用花灑澆水一次。上述工序在移苗上袋前做好。
3、移苗上袋 當幼苗有3—4片幼葉、苗徑半木質化時可以移苗上袋,但此時苗根較長,剪斷部分主根保留鬚根,進行消毒和ABT生根劑催根處理後移苗上袋;或幼苗有2片幼葉主根不長時上袋,幼苗入袋部分平至或略高於苗的根頸部,扶直,壓實,淋足定根水。
4、移後保護 由於移苗上袋時是夏季,烈日高溫,特別要注意遮蔭保水。移苗後用75%的遮光網遮蓋,早晚各淋水一次,以免幼苗失水萎蔫。
1、施肥 當年7—8月、次年3—7月份施肥以尿素為主、複合肥為輔,以促進苗木的高生長;當年9—10月份以複合肥或鉀肥、磷肥為主,有利苗木木質化、莖生長和防霜凍。薄肥多施,5、6次/月。如黃心土質差、有機質含量少,適當增施有機肥,防止袋土板結,有利於保水保肥。10月下旬至次年2月底停止施肥。
2、病蟲害防治 銀柴幼苗病害較少,以預防為主,以70%甲基托布津粉劑、70%百菌清粉劑、50%多菌靈和40%硫懸乳劑等農藥交替使用,按苗圃常規用量,3次/月噴淋即可;蟲害有蟋蟀、金龜子等為害現象,農藥用90%的敵百蟲乳劑、80%敵敵畏乳劑和40%氧化樂果等效果較好,但噴藥時注意操作安全。
3、其它管理措施 生長初期和盛期注意拔草、遮蔭、淋水。拔草要及早;生長初期要遮蔭,生長恢復期過後,袋苗生長穩定,則不必遮蔭;晴天早晚各淋水一次,陰雨天可不淋水並注意疏積水。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大沙葉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vetta hongkongensis Bremek .[p.indica auct non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原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1-4m。小枝常有稜角,無毛。葉對生,薄紙質;葉柄長1-2cm;托葉闊卵狀三角形,長約3mm,內面被白色長毛;葉片長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長8-15cm,寬3-6.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散生多數點狀菌瘤,下面近無毛或沿中脈上被短柔毛。聚傘花序頂生,稠密而多花;總花梗長1-4cm;花大,白色;花梗長3-6cm;萼簡鐘形,長約1mm;先端不明顯4裂,花冠簡長約15mm,先端4裂,裂片卵開,長4-5mm,內面基部被疏柔毛;花葯伸出,線形,開花時部分鏇扭。果球形,直徑約6mm,花期3-4月。
【生境分布】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 、海南 、廣西 、雲南 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嫩枝黑色或淺褐色,有棱及明顯的節。葉對生,薄紙質,爭縮,展平後呈橢圓狀寬披針形,長8-15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淺灰綠色,下面色稍淺,葉面隱約可見黑色小點,對光照視小點清晰;葉柄長約1cm;托葉三角形,多脫落。枝頂偶見殘留的傘誠心誠意太聚傘花序。氣
微味微苦。以枝嫩、葉多色灰綠、不帶花者為佳。
【化學成份】葉含有,胺基酸,糖類,γ-谷甾醇(γ-sitosterol),槲皮醇(quercus alcohol)和一低熔點的羰基化合物(carbonyl compound)
【性味】苦辛;寒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瘀。主感冒發熱;中暑;肝炎;跌打損傷;風毒疥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疥癩。2.《嶺南採藥錄》:治風毒,痧脹。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發熱,肝炎,跌打損傷,防治中暑。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