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石塘古鎮

鉛山石塘古鎮

鉛(Yán)山石塘古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境內。鉛山石塘古鎮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石塘鎮素有“ 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

結構

鉛山石塘古鎮 鉛山石塘古鎮

鉛(Yán)山石塘古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境內。鉛山石塘古鎮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石塘鎮素有“ 武夷山 下小蘇州”之稱。石塘鎮是一座千年古鎮,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二州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景德鎮的制瓷業和鉛山的造紙業)。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傑出教育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所指的鉛山造紙業也就是在石塘鎮。石塘鎮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2003年7月,石塘鎮被評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他位於鉛山縣東南40公里的半山區。相傳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後來根據“十塘”的諧音,故名石塘。整個石塘鎮有8個行政村,1個街管區,53個自然村,計有3900戶,15000人,其中集鎮人口5500人,總面積為54平方公里。城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 在鉛山,石塘是僅次於河口的一個千年古鎮,一條鉛山河將石塘與河口兩鎮緊密連線在一起 。

景觀

石塘鎮在明清之際也是一個紙張、茶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從武夷山進入上饒後,這裡是最近的一個水運碼頭,鉛山河在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晉商萬里茶路上通過古驛道由南而來,運抵石塘後,就可以在這裡裝船改旱路為水路運到河口,再裝大船起運。在我們所熟悉的電視劇〈喬家大院〉有一段這樣的劇情,說的是喬志庸經過茶道到武夷山販運茶葉,而我們現在到的石塘就是水運的必經之路。

石塘鎮最著名的還是它發達的紙業。清人程鴻益的《鉛山竹枝詞》有一段說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紙的全過程。在鉛山,石塘與陳坊、楊村兩地曾經同為鉛山的三大紙產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連四紙製作技藝就在此地。石塘地處武夷山北麓的外圍,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紙所用的原材料竹絲,取之不竭,還有山間各種作為紙藥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盡。豐富的水資源更為制料抄紙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一個石塘紙業的王國。石塘出產的手工紙曾達到二十餘個品種,如“上關”、“毛邊”、毛六”、“毛八”等都享譽全國。其中的連四紙質地潔白如玉,細嫩堅韌,永不變色。素有“壽紙千年”的美譽。是寫字作畫、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禎年間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頁就是採用連四紙印刷的。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選用的也是連四紙。

歷史

石塘 石塘

除了紙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贛東北蘇區革命老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旅遊資源非常豐富。1931年4月27日,方誌敏率紅十軍進攻閩北時,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鄉蘇維埃政權。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觀星嶺成立了鉛山縣第六區蘇維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區蘇維埃政府。1937年秋,閩贛各路紅軍游擊隊奉命下山,在石塘鎮集中,並開展整編成立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為了給整編提供良好的環境,賴家紙行的主人騰出多處房間,作為整編部隊的辦公場地和黃道、張雲逸、譚震林、曾鏡冰、饒守坤等領導住所。在整編期間,黃道、張雲逸、譚震林、曾鏡冰、饒守坤等革命先賢們曾來到這裡開展整編和擴軍工作。1938年國共合作,閩北紅軍游擊隊於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國小內),成立了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奔赴抗日前線,並在石塘饒州會館內設立通訊處(對內是縣委機關)。同時,還在石塘成立了閩北特委,下轄鉛山、崇安、上饒、浦城、建陽、邵武、光澤、順昌等縣委,後不久遷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將被俘的新四軍將士、愛國進步人士和從東南各省搜捕來的共產黨員約1500人囚禁在這裡,當年那些被囚禁在這裡的新四軍戰士在牆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還清晰可見,實際也是“上饒集中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那裡是石塘鎮養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訓練總隊第三大隊”的“軍士大隊”就設在此鎮的覽月樓內——現為鎮政府後院舊房。1941年冬,國民黨“軍政部第六被服廠”由廣豐杉溪遷至石塘,厂部設在鎮區闊板橋祝姓大宅。

另外,鉛山石塘古鎮還有不少名人 。這方水土古來就孕育出許多名人賢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專家、學者、工程師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歌詞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獎學金”首獲者,現在國外從事研究的學者毛潤生都是生於此、長於此的石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