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簡介
鈦材料鑄造(cast of titanium material),是在真空或保護氣氛下,將鈦材料進行熔煉、澆注成鑄件的過程。是鈦材料製備工藝之一。
鈦在熔融狀態下非常活潑,長期以來未能找到適合的熔鑄方法與造型材料,致使鑄鈦落後於變形鈦合金20多年。1956~1962年美國貝爾(Beal)等開發出真空自耗電弧凝殼熔鑄技術,使鈦鑄件正式進入工業生產。20世紀70年代,開始套用於航空航天領域。從70年代以後,鈦合金大型薄壁精密鑄造技術得到開發與套用。在其材料使用性能接近或等於航空鈦鍛件的前提下,成本降低50%左右,因而鑄鈦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預期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取得和變形鈦合金同等重要的地位 。
熔鑄設備
真空自耗電弧凝殼爐是生產鈦鑄件的主要設備,它的原理是:在爐體內,採用鈦材料鑄錠或鍛棒作為母材料電極(負極),水冷銅坩堝充當正極,在真空氣氛下,輸入低壓(25~40V)大電流,兩極接近起弧後,熔化鈦材料自耗電極端部,滴入坩堝內,形成熔池。在水冷作用下,銅坩堝壁與熔池間形成一層凝殼,保護坩堝不受侵蝕,鈦液不受污染。當坩堝內熔池增長至足夠量時,停電斷弧,快速提升電極,翻轉坩堝,將熔融鈦水注入靜置的或離心轉動的鑄型中。凝殼爐的優點是,生產效率高,合金成分控制良好。缺點是金屬過熱度低,需要快速澆注和設備較大的澆注系統。中國最大的凝殼爐的澆注量是500kg。美國、前蘇聯均有1000kg左右的爐子。其他處於試驗研究階段的鈦熔鑄方法有電子束、等離子和冷壁坩堝感應熔鑄法等 。
造型方法
包括石墨型鑄造和熔模精密鑄造。
石墨型鑄造 石墨型是生產民用鈦鑄件的主要造型工藝。又分加工石墨型和石墨搗實型。加工石墨型是用優質人造石墨塊手工或機械加工而成,根據鑄型複雜程度,可採用多活塊組合,這種鑄型可多次使用。石墨搗實型是由人造石墨砂料和碳質有機粘結劑碾混成混合料後,在木模或金屬模砂箱中,用手工或造型機械造型而成。造好的石墨砂型,經低溫烘烤乾燥固化後,在乾散石墨粉覆蓋下,或在非氧化氣氛保護下,進行高溫焙燒。製作好鑄型組合後,即可裝爐澆鑄。生產質量要求嚴格的航空鑄件,其加工型和搗實型在澆鑄前均需進行真空除氣處理 。
熔模精鑄
熔模精密鑄造是生產精度高、形狀複雜、表面光潔和內部緻密的航空用鈦合金鑄件的主要工藝。鈦的熔模鑄造方法與鋼精鑄工藝基本相同,只是在制殼材料和某些工序上有所區別。
當今用於生產鈦精密鑄件的工藝有三種:
(1)石墨型殼工藝。
(2)金屬面層陶瓷型殼工藝。
(3)氧化物陶瓷型殼工藝。第一種價格低廉,可用於中小鑄件生產,後兩種可用於大型薄壁精密鑄件生產。
鑄造鈦合金和鑄件質量 大部分變形鈦合金均可用於鑄造,最廣泛使用的是Ti-6A1-4V合金。它的鑄造性能良好,組織性能穩定。與同成分變形合金相比,鑄造鈦合金的強度基本相等,但其塑性和疲勞性能約低40%~50%,而斷裂韌性則稍好一些。
鈦材料鑄件一般採用穩定化退火處理,研究中的固溶處理和氫化處理可以細化晶粒,改善組織,將合金疲勞性能提高到鍛件水平。熱等靜壓是優質鈦材料鑄件常用的處理方法,經高溫高壓處理後,鑄件尺寸不發生變化,而內部組織變得更為緻密,力學性能的穩定性將有很大改善。鑄件的質量,應按國家標準GB6614、國軍標GJB2896或航空標準HB5448檢驗。表中列出了鈦合金鑄件的技術特性 。
鑄件套用
鑄鈦首要的用戶是航空航天工業。重要的使用零件有:發動機壓氣機匣,中間機匣,葉片,空心導向器,內環,增壓器葉輪,軸承殼體及支座,飛機用支架,傘倉,耳片,短梁,襟翼滑軌,剎車殼體;飛彈用控制艙,尾翼,火箭後封頭,公用底等;人造衛星用支座,掃描器框架,鏡筒等。在民用工業上廣泛用於製造耐蝕泵體(見彩圖插頁第11頁),閥門,葉輪;船舶用螺旋推進器;精密機械的殼體,支架,筒體;醫療用人工關節,假肢元件;運動器械的高爾夫球頭,馬具,腳踏車零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