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禁忌之毫針法禁忌
毫針法是最常用的針刺療法,要防止針刺意外,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準針具
(一)、定規格:即針的粗細長短。毫針的規格,其長度分為:13mm(0.5寸)、25mm(1寸)、40mm(1.5寸)、50mm(2寸)、75mm(3寸)、100mm(4寸)6種;粗細分為0.45mm(26號)、0.40mm(28號)、0.35mm(29號)、0.30mm(30號)0.25mm(32號)、0.22mm(34號)、0.20mm(36號)7種。一定要根據患者的症情、體質及所選穴區,選擇適當的針具。如初診者、小兒患者、體質虛弱及懼針者,宜選細針短針;針胸背部穴選取短針,針眼部穴用細針(一般要求30~32號)。同時一定要按所取穴位安全深度選取針具,以防尋找針感時無意中超過安全深度。
(二)、查質量:針刺前對毫針的質量應仔細檢驗,包括針尖、針身、針根、針柄四個部分。
1、針尖,要求圓而不鈍,不可太尖銳,以類似松針狀為佳。用前須檢查針尖是否有捲毛或曲鉤,方法是:以消毒棉球裹住針身,將針邊轉邊退出,如覺有澀滯感或退出後針尖帶有棉絮,即表明針尖毛鉤,應棄之不用。
2、針身,以挺直、光潔、潤滑而又富有彈性者為佳,用前要注意針身是否有彎曲、摺痕、鏽蝕、斑剝等情況。一般來說,彎曲不明顯者可修復平直後使用,有其它情況者應棄之不用。
3、針根,針根指針身與針柄連線處。臨床實踐發現,斷針事故多發生於針根部,因此,仔細檢查針根有否鬆動,或出現剝蝕十分重要,如有這種情況,應棄之不用。
4、針柄,指金屬絲纏繞部分,如鬆動等亦可引起針灸意外事故,尤其是溫針灸時,易引起艾火脫落燒傷。可用右手執針柄,左手拇食指緊捏針身,並行拉拔晃動,以檢查針柄是否鬆動。
二、重視消毒
這裡所說的消毒主要是指針刺消毒。
古代醫家雖然缺乏當今的消毒概念,但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已認識到對針具進行必要的處理,以去除“毒氣”,減少感染髮生。如《針灸大成•卷四》曾作詳細介紹:“先將鐵絲於火中煉紅……次以蟾酥塗針上,仍入火中微煉,不可令紅,取起,照前塗酥煉三次,至第三次,乘熱插入臘肉皮之里,肉之外,將後藥(為麝香等十四味)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針肉之內,煮至水乾,傾於水中待冷,將針取出。於黃土中插百餘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
現代對針刺消毒,是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才逐步得到重視和發展的,早在三、四十年代,已有少數針灸家開始套用酒精消毒。至五十年代,逐步提出比較完整的針刺消毒法:醫者於針灸前先用洗手刷和藥皂將手洗淨,針具用沸水煮過或以75%濃度的酒精浸泡消毒,在針刺的部位用酒精棉球擦過,針刺出血時以消毒的棉球按壓等。目前,針刺消毒的方法已經在臨床上普及。為了尋求一種有效而簡便的消毒措施,有的單位針對臨床普遍套用75%酒精消毒和2%的新潔爾滅液消毒兩種方法,進行臨床研究,結果證明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是一種簡便而又有較好減菌效果的方法,而新潔爾滅溶液則不夠理想。
針刺消毒,應包括針具、被針穴位和醫者手指。未經很好消毒的針或針刺前皮膚準備不當可帶進感染包括血清性肝炎。其中,針具最為關鍵,攜帶有大量細菌和病毒,消毒不嚴,即可植入體內。
為了杜絕感染,針刺消毒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針具消毒 針具用後即應消毒,暫時不用的針具也應定期高壓消毒,夏天3天,冬天1周,沒有高壓消毒的針絕對不用。高壓消毒:一般應採用高壓消毒。具體方法是:將毫針、體穴或耳穴用的埋針針具等用具用特製的金屬消毒盒裝盛後,放在高壓蒸氣鍋內,於15鎊汽壓,120℃高溫下,保持15min以上。每根消毒過的針,使用一次即須再次消毒。
煮沸消毒:在條件不具備情況下,可將針具置於淨水鍋內,煮沸後再煮15min以上。一般可在此水中加入重碳酸鈉,使成2%的溶液,可提高沸點至120℃,並能減低沸水對針具的腐蝕作用。另外玻璃罐具也可用此法消毒。
酒精消毒:在應急的情況下,採用75%酒精浸泡20~30min。另外,對一些不宜用高壓或煮沸消毒的針具如皮膚針,也可用酒精浸泡消毒。
近年,海外和國內的不少地區已推廣使用由工廠採用環氧乙烷消毒過的一次性針灸針。穴位注射用的針具必須使用一次性針具。
(二)、術者手指消毒 術者的指甲應每天修剪,術前用肥皂認真清洗,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不宜使用新潔爾滅溶液擦拭方法。先用左手持鑷夾住酒精棉球,自指尖向下擦拭至根部,換一棉球再依次用此法消毒其餘部分。待酒精蒸發乾後,右手持酒精棉球消毒左側手指。再用乾淨鑷子挾針柄取針,並用無菌棉球裹住針身,押手(左手)食指或中指稍重壓於穴位旁,2寸以下的針用推刺法,即右手大拇指、食指持針柄,中指端壓在押手指的對側,並以指腹抵住棉球裹針身之下段,右手拇、食二指用力向下將針刺入適當深度。2寸以上的針用剁刺法,即左手、拇食二指壓在穴位二側並稍崩緊,右手持裹棉球的針下端,露出針鋒2~3分,對準穴位刺入適當深度,再按要求行針,出針。
(三)、穴位消毒 皮膚消毒套用止血鉗挾持酒精棉球,禁止用手握一個棉球從上擦到下,因為這不僅達不到消毒的目的,相反造成了細菌的傳播,待酒精幹後再開始進針。每一穴位,用一個酒精棉球消毒,棉球不可太乾或太濕,亦不可撕開再用。更不要一個棉球消毒數個穴位。有人主張一般直徑在1.5cm的酒精棉球最多分三面消毒三個穴位。消毒時,注意將棉球由內向外繞圈擦拭。消毒後,應等到酒精蒸發後才可施針。取針後,可用一較乾之酒精棉球或高溫消毒過的乾棉球按壓針孔。在關節、眼眶、耳廓及有毛髮之處,以及用於穴位注射的穴位,消毒更應嚴格。可先用2%的碘酒塗擦穴區局部皮膚,再用75%的酒精脫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內向外擦去碘酒。
三、注意操作
(一)、在頸項部、胸背部一定要了解局部解剖情況,掌握針刺方向,切忌亂刺、深刺。
(二)、在神經乾附近和神經分布表淺處(如內關、陽陵泉、督脈穴位),針刺手法應輕柔,不要強捻猛搗,在有放電感及強烈針感出現時應輕輕退針或變換方向,不宜再作強手法,以防損傷神經和脊髓。筆者曾見一老婦,在“文革”中由醫生在“大椎”穴施術,出現放電感後還繼續強手法操作,致使右側肢體拘攣而終身殘廢。
(三)、對體弱而針感不強或無針感者,可留針候氣,不宜長時間多方向找針感,以防損傷神經、血管。
(四)術者對經絡走向要清楚,以便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及時起針(如有針內關引起暴暗的報導),以防劣性效應加劇而致不可逆的損害。
四、避免滯針、彎針與遺針
滯針,是指針刺入後,捻轉提插時,手感澀滯沉重,退針發生困難。彎針,是指針進入穴區內,發生針體彎曲的現象。遺針,指針刺治療結束後,將1根或數根針仍遺留在患者體內的情況。造成滯針的原因與進針時用力過猛、捻轉提插幅度不勻或向單一方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針身,或患者精神緊張致肌肉痙攣等有關;彎針則系針後患者體位突然變動,或針柄受外物碰撞等所致。遺針的原因,多由於醫者診務繁忙之際,未能仔細檢查所針的穴區,或因一醫生所針而由另一醫生來取針所造成的疏忽,遺針的部位多發生在身體的隱蔽處,如頭部為頭髮所遮蓋、膕窩部等。這三種情況,在針灸臨床頗為常見。
(一)、預防之法:滯針,進針不可用力太猛,快速破皮後,慢慢送針至得氣。手法捻針時,不可朝同一方向捻轉。對精神緊張的患者,可在穴區先加按壓後,再進針。彎針,針前應囑病人保持舒適的體位,針後囑其不可隨意變動體位。避免外物撞擊針柄。遺針,最好的辦法是針前記錄刺入的針數,針後清點所取的針數。如難以做到,取針時應仔細檢查,特別是毛髮處等隱蔽部位。
(二)、處理之法:發生滯針後,因患者緊張所致的,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或在所針穴區旁指壓,也可再下一針。因捻轉幅度或方向不當所致的可採用左右輕捻,或反向捻轉退針。出現彎針時,針身彎曲較小者,可順其彎曲角度緩緩退出;彎曲較大者,囑患者儘量放鬆肌肉,輕輕搖動針體,順著彎曲的方向退出;如彎曲部位不止一處,可根據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按上法分段逐漸退出。注意,不論上述何種情況,均不可狠拉猛抽,以免發生折針事故。遺針,一般將針取走即可,注意穴區消毒;如出現滯針或彎針,可按上法處理。
相關:灸法和拔罐禁忌 電針及穴位注射法禁忌 耳針、頭針及眼針法禁忌 刺血法和火針法禁忌 其它穴位療法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