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取栓
針刀取栓又稱:舌下取栓是刺絡療法針刺方法的一種,也是刺絡療法常用手法,即《內經》中的刺絡法,是用“三棱針”根據不同的病情,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通過活血理氣,達到治療的目的。刺絡療法在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理論是在向人體各個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個通道上,系統並針對性瀉出體內的寒滯及瘀血,使全身氣血暢通,則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輸送營養,氣血順暢了,各器官就能發揮正常功能,很多相應病痛就會自然消失。
刺絡療法可調理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見病和疑難雜症。並且操作簡單、見效快、治癒率高、治病徹底、不易反彈,且無任何副作用!是人人都能學會的自然療法!中醫採用各種手法和中草藥活血化淤;西醫採用對抗方式作用於已經產生的病灶甚至開刀手術;瀉血療法是另一種我們可以選擇的物理療法。
舌下取栓是中醫針灸學領域裡的一種傳統針刺療法。早在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用砭石刺破膿瘍放出惡血,是刺絡療法的發端。刺絡的基刺絡作用,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
刺絡療法已經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傳承刺絡技術。
針刀取栓介紹
舌下取栓是刺絡療法針刺方法的一種,也是刺絡療法常用手法,即《內經》中的刺絡法,是用“三棱針”根據不同的病情,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通過活血理氣,達到治療的目的。刺絡療法在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代醫家對刺絡療法非常重視,《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靈樞·熱病篇》中說:“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刺絡療法已經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瘀血學說肇始於《內經》,奠基於仲景;《內經》有血泣及惡血之論,仲景《金匱要略》有瘀血之命名。萬病根源在於瘀,人之所以疼痛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把這些瘀血疏通,供血正常,人體各器官恢復正常功能,病痛就會自然消失,人自然變得健康美麗。其理論是在向人體各個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個通道上,系統並針對性瀉出體內的寒滯及瘀血,使全身氣血暢通,則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輸送營養,氣血順暢了,各器官就能發揮正常功能,很多相應病痛就會自然消失。刺絡療法可調理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見病和疑難雜症。中醫採用各種手法和中草藥活血化淤;西醫採用對抗方式作用於已經產生的病灶甚至開刀手術;瀉血療法是另一種我們可以選擇的物理療法。
刺絡療法的發展
舌下取栓是中醫針灸學領域裡的一種傳統針刺療法。早在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用砭石刺破膿瘍放出惡血,是刺絡療法的發端。刺絡的基刺絡作用,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刺絡在臨床上常見絡通痛止,頓消痼疾。觀歷代醫家擅針灸者,無一不以刺絡而奏奇效,越人醫虢太子屍厥,華佗醫曹操頭風,唐御醫治高宗頭眩目不能視,迨至金元醫家張子和,明清醫家黃元御、楊繼州、葉天士、趙學敏等皆擅刺絡放血。
刺絡適合治療急證熱證如發熱、風濕腫痛、痛風、耳鳴、痤瘡等;對於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採用刺絡療法也是最好的選擇,如高粘血症、高脂血症、中風、肢體麻木、頸背疼痛、慢性咽炎、皮炎等。
刺絡療法是很貼近民間的診療醫術,因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地一家行醫套路各有差異,但又各懷絕技。
羅氏傳承醫學發展
師承於清代醫學大師黃元御,形成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創始人羅氏祖公出生於豪門世家,奉祖訓“可為良醫、莫致仕途”,蒙羅氏七世公教誨師從清代名醫黃元御,經數載返鄉懸壺,在濮州范邑(今河南范縣)設“濟生堂”醫館,遂成名冠濮州之良醫。因范鄆間黃河泛濫、土濕地鹼,民多貧困,故在施治中多以刺絡為主,以至形成了一套獨特又不離《內經》、《傷寒》的刺絡療法,即節省了廣大鄉民的湯藥資費,有快速解決了他們的病痛,受到范鄆間百姓的廣泛讚譽。
羅氏刺絡療法經八代族親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加之後學不斷積累,使之在醫德醫術上更加完美和精湛。
刺絡療法譜系記載
據《羅氏族譜》載:濮州羅氏第六世公乃明天啟丁卯科舉人、明崇禎戊辰科進士,授戶部左給事中、轉吏科典試雲南福建大主考、仕至安廬兵備道。明崇禎帝吊死煤山後守節於老家,後清廷死逼被迫供職於戶部,因恥於仕清廷故家譜不載清事。其子幼子濮州羅氏第七世公乃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襲衍聖公孔聞韶之侄婿、明天啟壬戌科進士授中書科中書舍人,禮科給事中孔聞詩之女婿,明亡後供職清廷尚學川編修。因衍聖公孔聞韶及其弟孔聞詩多受明廷皇恩皆守節不仕清廷,乃乘其遺訓,告羅氏子弟“可為良醫,莫致仕途”。鑒於此,敕子孫多結交醫道中人,故濮州羅氏第十世公得以師從御醫黃元御。
刺絡療法傳承
在師承黃元御醫學思想的基礎上,緊密聯繫實際,經羅氏第十一世公、第十二世公、第十三世公進一步總結和發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醫刺絡“三部六病”學說和較為細緻的“取栓術”、“挑筋(割筋)術”、“巨刺術”臨床操作方法,同時簡單賦予藥貼和湯劑。第十二世公在總結先輩經驗的基礎上著《刺絡寶鑑》一書,並曾赴京與清廷皇族醫病,獲賞賜甚多,置良田千頃,乃是名徹濮州、譽滿黃河兩岸的名醫
同時,還將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免費傳授給廣大鄉民,比如,頭暈、噁心症拿大針速刺舌下青筋放淤血可立愈,目視不清以大針速刺眉頭、眉心放淤血數滴可立愈等等,獲得廣大鄉民的一致好評。
刺絡療法繼承人介紹
羅東軍曾用名:羅子鳴舌下取栓技術文化權威人士。羅氏中醫傳承人,其技術已經受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尊祖訓,行醫道。自羅氏中醫第三代公起,羅氏中醫延宗立規:非德行端莊者不轉不教,非敦敏善悟者不傳不教,非黔首布衣者不傳不教。
至第八代傳人羅東軍,四歲學醫,八歲行醫,適逢太平盛世,方得以勘察經典、全面繼承和發揚羅氏刺絡療法。
畢業後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江蘇武警總隊服役,退役後在原中鐵十六局中心醫院主任醫師董學才教授門下繼續深造,接受過全方位的傳統中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學、健康管理學等教育,受到良好的專業醫技培養,在中醫學、臨床醫學,康復理療學、健康管理學等各個領域,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有較強的實際操作和研究分析能力,對“中醫刺絡療法”“三部六病學說”的研究造詣頗深,非典後一直在京為工作。被患者譽為:“神醫小郎中”“郎中哥”。現為北京有康堂中醫研究院院長。
刺絡療法的起源
舌下取栓法,是刺絡療法的一種又稱“刺絡療法”,是刺絡療法常用手法,用針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石器時代
刺絡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刺絡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近代史料
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刺絡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套用。
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刺絡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刺絡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
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套用刺絡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現代傳承派考證
刺絡療法是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代代傳承下,總結形成了一套簡便易行、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在施治過程中嚴格遵循天人合一的中醫整體觀、“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唯物辯證法、“標刺絡兼治、內外調理”的全息實踐論,治病兼康體,排毒調臟腑,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療效快捷穩定。刺絡療法在針具套用、針刺配穴方面獨具特色,療效可謂立竿見影,其神奇的治療手法往往能在短期內解決患者的陳疴舊疾且費用低廉。刺絡療法在形成、套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刺絡療法內容常用方法
提到刺絡療法,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我在臨床常常用刺絡療法來治療疾病,這個方法往往也是各種治療方法不顯的前提下用刺絡療法,常常會有峰迴路轉的功能和作用。刺絡療法就是指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之功效。刺絡療法分類
有點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3種。①點刺法。用針迅速刺入體表,隨即將針退出的一種方法。多用指、趾末端穴位。針刺前,先將三棱針和針刺部位嚴格消毒,並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後右手持針,拇、食二指挾持針柄、中指緊貼針體下端,裸露針尖,對準所刺部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令其自然出血,或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以助瘀血排出,最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②散刺法。即在病灶周圍上下左右多次點刺,使之出血。此法可與拔罐配合,一般在套用刺絡法後,再在局部拔罐,以加強祛瘀止痛的效果。
③挑刺法。用三棱針等刺入治療部位皮膚,再將其淺層組織挑斷的方法。以左手按壓針刺部位的兩側,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將腧穴或反應點的表皮挑破、深入皮內,將針身傾斜並輕輕提起,挑斷部分纖維組織,然後局部消毒,覆蓋敷料。
刺絡療法手法介紹點刺療法
有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後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點刺法先在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鬱血積聚。右手拇、食兩指持針柄,中指緊靠針身下端,留出1~2分針尖,對準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針,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對重症患者有時可出血十數滴,血由黑紫變紅為止),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針刺曲澤、委中穴,在孔穴周圍上下推按之後,可先在孔穴近心端紮緊止血帶或布帶,這樣靜脈暴露的更明顯,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後,再將止血帶放鬆)。緩刺療法
(緩慢的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於膕窩、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療法
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後,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適用於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於扭挫傷、脫髮、皮膚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散刺療法
又稱圍刺法,是在病灶周圍點刺出血,主要用於丹毒、癰瘡。挑刺法以左手按壓施術部位的兩側,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將腧穴或反應點的表皮挑破出血(如治療紅絲疔,應在紅絲近心端盡頭處以及紅絲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時需挑破部分纖維組織,然後局部消毒,覆蓋敷料。常用於目赤腫痛、痔瘡等證的治療。
劃割法
多採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後進刀劃割。適用於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刺絡療法應注意事項
①局部皮膚和針具要嚴格消毒,以免感染。②熟悉解剖部位,切勿刺傷深部動脈。
③一般下肢靜脈曲張者,應選取邊緣較小的靜脈,注意控制出血。對重度下肢靜脈曲張,不宜使用。
④點刺、散刺時,針刺宜淺,手法輕快,出血不宜太多。
⑤年老體弱、貧血、低血壓、孕婦及產後婦女應當慎用;凡有出血傾向或血管瘤處不宜使用。
症候與常用穴位放血的部位
頭痛取穴大椎和太陽。大椎用三棱針點刺3-5針,上罐,大約出血5-10毫升。太陽穴放血,點刺2-3針,上罐,出血大約2-5毫升。耳尖,點刺,擠出5-10滴血液。這种放血適合頭痛,眼病,感冒發燒。詳細放血治療案例,刺絡部落格有這樣的文章。小兒咽痛
可以放血少商和商陽。捏住指尖,快速點刺,擠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適用於發燒,咽痛。腰病治療放血取穴
委中,主要看血絡,在血絡上點刺,點刺後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陽關,點刺3-5下,上罐出血約10-20毫升。適合腰病和坐骨神經痛。瘀症和寒症
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瘡,銀屑病,濕疹等這些疾病,要在多處放血,根據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一般放血後,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見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進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轉情況而決定間隔放血的天數。刺絡常用穴位
太陽:主治頭痛,眼紅腫;上星:主治頭痛,目痛,鼻衄,熱病;
水溝:主治癲癇,小兒驚風,中風昏迷,中暑,口眼歪鈄,牙關緊閉,急性腰扭傷;
齦交:主治齒齦腫痛;內地倉:主治面癱;
金津、玉液:主治口瘡,舌腫,嘔吐;
十宣:主治昏迷,癲癇,癔病,乳娥,小兒驚風,中暑;
四縫:主治小兒疳疾,百日咳;八邪:主治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腫痛;
曲澤:主治煩熱,胃痛,嘔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腫痛,急性扁桃體腫大,鼻衄,發熱,昏迷;
商陽:主治急性咽喉腫痛,齒痛,手指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瀉,腰痛(急性腰扭傷療效好),
丹毒;八風:主治腳氣,趾痛,毒蛇咬傷足跗腫痛。
刺絡療法針具選擇三棱針
由不鏽鋼製成,分為粗細兩種,針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鋒利.粗針長7~10厘米,針柄直徑2毫米,適用於四肢、軀幹部位放血。細針長5~7厘米,針柄直徑1毫米,適用於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取栓針具
小眉刀:長5~8厘米,刀刃長1厘米,十分鋒利,適用於四肢、軀幹部位放血。巨刺針具
是一種特製的長針,一般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鏽鋼絲製成,是由傳承中醫學九針之一的“長針”發展而來,其長度分8寸、10寸、15寸、30寸等數種,羅氏中醫刺絡療法一般以大於50公分長針為主。適用於需要深刺的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神經根炎、多發性神經炎、癱瘓、胃腸疾病,以及運動系統、精神系統、婦科等方面的疾患。刺絡療法功效作用
具有開竅泄熱,通經活絡,祛瘀消腫的作用。點刺法常用於高熱、中暑、喉蛾、驚厥、急性腰扭傷等;散刺法適用於丹毒、癰瘡、外傷性瘀血疼痛;挑刺法多用於痔瘡、丹毒、目赤腫痛。退熱作用
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為陽盛發熱,一為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則適用於前一種。因為陽氣盛必然會血盛,放血可以減少血盛,從而減少了血脈中的邪熱,使機體的氣血趨於正常。
止痛作用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內有疼痛症狀的疾病,在其經脈中必有閉塞不通的地方。刺絡療法可以直接帶出經脈中的瘀滯的病邪,調整閉塞的壅阻的局面,經脈暢通了,疼痛立時可止。臨床許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頭痛等,套用刺絡療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
中醫所說的解毒作用,是指機體在病理的狀況下,由於自身機能障礙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現的證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紅絲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瘡瘍癰疽。放血不僅能使侵及機體的毒邪隨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血調氣”的作用,使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以抑制病邪擴展與再生。
瀉火作用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證,常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神昏、譫語等症狀。刺絡療法可以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於多種熱證。
消腫作用
腫痛多由於氣滯血澀,使經絡瘀滯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止癢作用
癢是風邪存在於血脈之中的表現,故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放血就是理血調氣,使血脈流暢迫而風邪無所留存,達到祛風止癢的作用。
緩解麻木作用
氣虛不能帥血達於四末,或者血虛失於濡養,則往往出現麻木的症狀。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鎮吐作用
急性嘔吐多屬胃熱熾盛或肝氣橫逆犯胃或食滯停留,放血能瀉熱平肝逆,並有疏導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止瀉作用
放血治療泄瀉的範圍,一般是指腸胃積滯化熱而成的熱瀉,或者感觸流行時疫,造成清濁不分的泄瀉等。其機制是瀉火降熱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急救作用
所謂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驚厥不省人事的閉證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搶救方法。
刺絡療法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刺絡療法。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刺絡療法。
刺絡療法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5.如刺絡療法僅為對症急救套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刺絡療法。
舌下取栓教育培訓
刺絡療法通過數千年的醫療實踐,為醫家臨床所習用,療效也有所提高,特別對於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搶救及時,收效迅速,無副作用的特點。刺絡療法根據經絡學說和針刺原理,用針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經脈,調氣理血,促邪外出。臨床證明,刺絡療法有鎮定、止痛、瀉熱、消腫、急救、解毒、化瘀等功效。針刺刺絡療法在現代中醫治療的一個臨床常用方法。望有志同行業青年踴躍參與學習傳承!治療方法:不論中風或者中風后遺症、左右面癱、預防中風,均取舌下經外奇穴的金津、玉液。定位:正坐張口,舌卷向後上方,於舌下面,舌系帶兩旁之靜脈上取穴。左稱金津,右稱玉液。操作:按傳統中醫學消毒常規,先用針刀快刺健側金津或玉液穴位致穴位,然後讓患者舌體平復放...一、技術介紹
本技術是傳統中醫的一種改良技術,通過舌下的金津玉液二個穴位上按照子午流注開穴法取出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自由基複合物,蛋白纖維血栓,對一些大腦上的疾病,具有很好的防範作用。
二、技術歷史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經幾千年的臨床經驗,通過本人多年的臨床經驗治癒和預防過眾多的腦疾病患者,總結成該技術創新方法,特別是短期內中風人群,用本技術把患者大腦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自由基複合物、體內脂類物質排出,讓氣任督二脈暢通、血循環暢通,幾天內恢復健康。方法簡單,適應1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患者放出大腦血液液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自由基複合物、體內脂類物質後,很快就能見到效果。
三、技術內容按照傳統中醫治療技術創新方法,對金津玉液穴直刺一厘米左右,大概30分鐘左右放出血液中的液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自由基複合物、體內脂類物質,然後止血完成操作。
四、技術優點:1,操作簡易,無感染,無任何毒副作用。
2,不止痛,不服西藥,治癒效果快。
3,費用低,安全可靠,易懂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