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釵鳳尾蕨[金釵鳳尾蕨]

金釵鳳尾蕨[金釵鳳尾蕨]
金釵鳳尾蕨[金釵鳳尾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釵鳳尾蕨,學名傅氏鳳尾蕨 Pteris fauriei Hieron.,陸生蕨類植物,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傅氏鳳尾蕨 傅氏鳳尾蕨

植株高50-90厘米。根狀莖短,斜升,粗約1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深褐色,邊緣棕色。

傅氏鳳尾蕨 傅氏鳳尾蕨

葉簇生;柄長30-50厘米,下部粗2-4毫米,暗褐色並被鱗片,向上與葉軸均為禾稈色,光滑,上面有狹縱溝;葉片卵形至卵狀三角形,長25-45厘米,寬17-24(30)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側生羽片3-6(9)對,下部的對生,相距4-8厘米,斜展,偶或略斜向上,基部一對無柄或有短柄,向上的無柄,鐮刀狀披針形,長13-23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具2-3(4.5)厘米長的線狀尖尾,基部漸狹,闊楔形,篦齒狀深羽裂達到羽軸兩側的狹翅,頂生羽片的形狀、大小及分裂度與中部的側生羽片相似,但較寬,且有2-4厘米長的柄,最下一對羽片的基部下側有1片篦齒狀深羽裂的小羽片,形狀和上側的羽片相同而略短;裂片20-30對,互生或對生,毗連或間隔寬約1毫米(通常能育裂片的間隔略較寬,達2毫米),斜展,鐮刀狀闊披針形,中部的長1.5-2.2厘米,寬4-6毫米,通常下側的裂片比上側的略長,基部一對或下部數對縮短,頂部略狹,先端鈍,基部略擴大,全緣。羽軸下面隆起,禾稈色,光滑,上面有狹縱溝兩旁有針狀扁刺,裂片的主脈上面有少數小刺。側脈兩面均明顯,斜展,自基部以上二叉,裂片基部下側一脈出自羽軸,上側一脈出自主脈基部,基部相對的兩脈斜向上到達缺刻上面的邊緣。葉乾後紙質,淺綠色至暗綠色,無毛(幼時偶為近無毛)。

孢子囊群線形,沿裂片邊緣延伸,僅裂片先端不育;囊群蓋線形,灰棕色,膜質,全緣,宿存。

生長環境

生林下溝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50-800米。

分布範圍

產台灣、浙江(天台山、南匯)、福建(崇安、邵武)、江西(會昌、大余、尋烏、安遠、崇義、寧都)、湖南南部(宜章)、廣東(廣州、高要、英德、蕉嶺、大埔)、廣西(都安)、雲南東南部(河口)。越南北部及日本(伊豆諸島、紀伊半島、四國、九州、琉球群島)均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南部。

化學成份

全草含蕨素(pterosin)W、X,蕨甙(pteroside)S、T、U、X、W,以及金粉蕨辛-2''-O-β-D-葡萄糖甙(onitisin-2''-O-β-D-glucoside)。

金釵鳳尾蕨 金釵鳳尾蕨

【性味】苦;涼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定驚;斂瘡止血。主治痢疾;泄瀉;黃疸;小兒驚風;外傷出血;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收斂止血的功能。用於外傷出血及燙火傷。

【摘錄】《中華本草》

藥材基源: 為鳳尾蕨科植物金釵鳳尾蕨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fauriei Heiro.[P.fauriei Hieron var.minor Hier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