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應對危機的中國“能量”
中國自身具備的現有實力和發展潛力,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兩會前夕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金融危機對優秀的企業只是一場感冒。”這位全球最大空調企業——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告訴本刊記者,格力經過10年攻關,在國內空調企業率先掌握了國際領先的第三代變頻空調技術。目前,格力正在和日本大金合作,聯合研發全球第四代變頻空調技術。
在困境中突現——能力
董明珠說,真正有技術實力的企業不怕危機的衝擊,金融危機反而是優秀企業市場擴張的機遇。目前變頻空調正在成為國內市場的主流產品,由於格力掌握全球領先的變頻空調技術,目前在國內和國際兩大市場上正處於全面進攻的階段。
2月18日,格力與日本大金宣布全方位戰略合作。而引人注目的,是格力在兩家組建的全資企業中取得控股地位,這在日本家電企業對外合作的歷史上“極為罕見”。
格力的“底氣”來自哪裡?董明珠的解釋是:“我們已經打破了國際家電巨頭的技術壟斷,況且中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巨大市場。”她斷言,中國會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因為這場全球金融危機而進一步走向世界,占領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成為具備全球話語權的跨國企業。
今年的兩會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深度演化的時候,《瞭望》新聞周刊在國內多個地方調研時,卻深刻感受到中國企業、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面前的信心,也感受到這種信心的來源,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中國的發展還具有許多有待激發的“能量”。
理性看待經濟調整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經濟體都受到影響。隨著中國2008年第四季度相關經濟數據的出爐,一些指標不再十分誘人,於是有人開始迷惘,甚至開始疑問:中國增長的奇蹟是否還能延續?金融危機是否會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拐點?
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經濟大國。而在金融風暴的浪潮中,其遭受衝擊也不可避免。只是,面對來勢洶洶的危機,我們需要理性地看待和分析。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的多位專家皆提醒,實實在在認清當前所處的形勢,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和遇到的困難,都是可以理解與克服的。
以去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產為標誌,次貸危機向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轉化,其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外需收縮,造成了我國出口的大幅度回落。
與之相伴的則是工業部門的生產下滑。由於外需減少,工業生產對原料的需求以及對零部件、配套件的需求減少。其中,以重化工產品和輕紡產品下滑的幅度最大。工業生產需求的收縮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庫存的增加,造成了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工業的收縮又帶來了對能源、電力和運輸需求的下降,能源消費需求下降趨勢明顯。
受金融危機影響,房地產和汽車這些消費熱點開始降溫。目前房市持續低迷,儘管價格下降,但買賣雙方的博弈還沒到達一個均衡點。去年年末,汽車銷量約為930萬輛,與年初預計的1000萬輛存有一定的差距,而2009年的汽車市場仍具有不確定性。
就業形勢趨於嚴峻。受出口減少的影響,沿海城市部分企業停產或關閉,形成了農民工返鄉潮。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到一個周期性調整期。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對本刊記者表示,“自2001年以來,中國經濟都是持續往上走,2003年以來是連續5年高於10%的經濟成長率,也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了”。他指出,這輪上升過程也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最長的。
王一鳴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大大強化了這次調整的幅度和深度,經濟成長走緩的壓力明顯增大。
不過,儘管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面臨著諸多有待解決的難題,但是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仍舊充滿信心。這種信心有來自於世界各國對於中國應對危機舉措的讚賞,也有來自於國內專家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
危機催生的“前沿”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許多專家堅持一個觀點:危機既帶來了許多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瞭望》新聞周刊在各地調研時發現,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創新與改革再次被推到最前沿。
在王一鳴看來,2001年美國網路股泡沫破滅,意味著ICT產業的壟斷利潤已經消失。其結果是美國的資本市場覺得高技術領域沒有新的投資方向,所以大量資本轉入房地產領域,進一步擴大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危機往往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在這輪危機中,中國如果能在技術創新上走向前列,或者至少成為走在前列的國家之一,那么中國在邁向下一個台階的時候就會成為領航員。”王一鳴對本刊記者說。
要實現產業的振興和全社會的進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已成為我們必須完成的課題。從國際環境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都在尋求應對經濟衰退的途徑。國外此前對我國設定的技術壁壘也出現軟化,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定程度上開始放鬆對中國在重大裝備和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限制。這對我國相關技術的引進或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機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將推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也為中國經濟在未來的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從國內環境看,市場的競爭將“逼迫”更多的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以占領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