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歷史
1776年,由林奈發現並命名的野氂牛BosgrunniensLinnaeus,1776呈黑色、黑褐色或棕褐色,並沒有金色野氂牛的報導。其實西藏民間早有發現,直到1987-1991年間,野生動物專家在阿里地區日土縣藏族民眾口中得知該地有全身金黃色的野氂牛出沒,後經調查發現這一種群。2008年至2011年間,中國綠色時報社《森林與人類》雜誌等組織拍攝到了許多金色野氂牛及種群的相片。
截止2013年7月,推算金色野氂牛數量接近100頭。
金色野氂牛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革吉縣境內以及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金色野氂牛營社會生活,僅在西藏阿里地區高原被發現,但尚未被命名為野氂牛的一個亞種。
2013年9月,由國際著名野生動物風光攝影家鄭義、自由攝影師鄭剛組成《無人之境》拍攝團隊前往西藏無人區尋找金絲野氂牛。歷經60天,行程7000多公里,經歷了高原翻車、沼澤陷車、物資匱乏、無人區迷路等艱辛,最終在日土縣境內發現了金絲野氂牛群,並拍攝到迄今為止最清晰、最近距離的活體金絲野氂牛高清影像,這些影像對於研究金絲野氂牛的生態習性有重要意義。
在尋找金絲野氂牛途中發現一具保存良好的金絲野氂牛乾屍,團隊決定將金絲野氂牛乾屍運回拉薩,捐贈給氂牛博物館,為研究金絲野氂牛提供寶貴了的標本。
外形特徵
頭體長305~380厘米,肩高170~200厘米(雄),137~156厘米(雌),尾長100厘米,顱全長50厘米,體重535~821千克(雄),306~338千克(雌)。體型大,黑色具有長而蓬鬆的毛,幾乎垂到地面,尾上毛束很長(超過1米)。
長而尖銳的角灰到黑色,向側伸展然後轉向上,尖端向後。雄性的角比雌性的長、寬,更為粗大結實。
生態習性
棲息于海拔4000~6100米的草原和凍荒漠,冬季下到較低的谷地。主要以禾本科草類為食也吃一些雜草和富含礦物質的土壤。營2~6頭小群生活。野氂牛體型較家養的大很多。氂牛奔跑時步態急促跳躍。
懷孕期158天,於5~6月間產仔,每胎1仔,雌氂牛僅在2年間產1胎。壽命可達25年。
粗壯結實的身體,絨厚的皮毛和豐富的乳汁都是對它們生活的嚴酷環境條件的適應。
保護現狀
由於金絲野氂牛資料稀少,主要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無人區內,為研究和保護金絲野氂牛工作的開展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世界範圍內金絲野氂牛數量不足300頭,面臨著絕種的危險。
相關傳說
在藏區,雪山是有生命的神山,而每當神山嫁女兒時,最貴重的陪嫁就是金絲野氂牛,象徵著好運、平安、幸福之意。所以金絲野氂牛一直被藏民奉為“神牛”,是藏區珍貴的“神獸”。每一個見到金絲野氂牛的人,好運會伴隨一生。在當地藏民都以見到金絲野氂牛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