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本次改造地段位於金湖縣城中心,是金湖縣的老城所在地。規劃範圍內人口較為密集,用地性質複雜,同時集中了主要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為整個縣城的核心區域,是金湖縣的舊城區。本次改造規劃分作四個區塊,即大佛禪寺區、仿古商業街區、濱水廣場區及三湖美食城。而大佛禪寺是其中的核心和重點。老城區改造,將以大佛寺的復建為起始,帶動其它區塊及周邊老城區滾動式的改造和開發利用。
老城區是城市的起源,是城市發展歷史的積澱,是城市特色的焦點。老城區的改造,重在體現老城的文化特色和民俗傳統。而復建金湖縣歷史上的大佛禪寺,正是發掘和突出老城區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大佛寺作為金湖歷史文化的象徵,將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以及豐富民俗文化生活的作用
歷史資料
據寶應縣民國縣誌23卷記載,大佛寺建於乾隆甲寅年(1794年),本次大佛寺復建,規劃選址即為大佛寺原址,位於黎城老街北面,後大堤南側,占地30餘畝。復建的大佛禪寺,為具有宗教功能的佛教寺院,按傳統佛教寺院規制進行復建設計,造型為江蘇地區的明清風格,根據場地現狀,並結合周邊區塊改造利用的特點,再造一座莊重雄偉的傳統佛教寺院,成為金湖縣佛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的中心和象徵。
規劃設計
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198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範》 (2000年)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範》 (2005年)
《金湖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2002-2020》(2003年)
《伏龍山風景旅遊區規劃》
國家現行有關規範、標準與規定
《關於金湖縣老城區改造及大佛禪寺、堯帝廟建設初步構想的匯報》(2009年)
金湖縣老城區規劃改造構想紅線圖
甲方關於寺院復建築的要求與構想
甲方提供的電子地形圖等相關檔案
現場踏勘和調查資料
規劃範圍
根據甲方提供的金湖縣老城區規劃改造構想紅線圖、地形圖以及《關於金湖縣老城區改造及大佛禪寺、堯帝廟建設初步構想的匯報》,大佛禪寺的規劃範圍:位於規劃黎城路以東、淮河路以南、避風港以西、建設路以北。其中包括仿古商街業區塊。大佛禪寺用地面積約16788平方米,合25畝。
區域位置
金湖縣位於淮河下游、江蘇省中部偏西地區,方位在長江以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洪澤湖以東、大運河以西。地處兩省三市之交,東與本省揚州市的寶應縣、高郵市接壤,南與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長市相鄰,西與本市盱眙縣、洪澤縣交界,北與洪澤縣毗鄰。地勢西高東低,北部、東部、南部是湖盪相間的湖積平原,西南部為緩坡丘陵。金湖縣境內水面廣闊、河網密布,擁有水面420平方公里,灘涂44平方公里,是美麗的蘇北水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三面環抱金湖縣,淮河入江水道自西向東貫穿腹地。大佛禪寺用地即位於淮河南岸金湖老城中部偏西地區。
場地現狀
本次老城區改造地段位於金湖縣城中心,是金湖縣的老城所在地;規劃範圍內人口較為密集,用地性質複雜,同時集中了主要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區域內建築陳舊,環境雜亂,城市風貌較差。
大佛禪寺用地位於沿河大堤的西南側,縱向低於大堤平均約4.8m。場地內高差變化較大,沿堤臨河景觀不佳,未經整治。現場地內多為一層的低矮民房所占。民房布局凌亂,生活設施條件較差。大堤的東側與北側則停泊多艘漁船兼為漁民生活住宅。
濱水環境與景觀,是大佛禪寺場地及環境的一個重要特色和有利之處。
設計情況
項目特色與難點
老城區改造與濱水環境,是大佛禪寺復建最重要的背景與特色。同時這一背景與環境,也為大佛禪寺復建帶來相應的難點與制約:
老城區改造的限制:
場地規模的制約與局限:
場地地勢高差的制約:
傳統形式與氛圍再現與塑造的難點:
設計理念與原則
以老城改造為背景,發掘與傳承歷史文化內涵;
基於整體和全局的設計思路,追求與文化背景及場所環境適合併突出特色的設計方法;
整體性規劃構思:寺院、商業街、濱水廣場及美食城的整體性、關聯性;
化解場地問題與限制,因地制宜,並形成相應的特色;
基於有限的場地,塑造效率、特色及適用的空間形式;
強調寺院布局、形式的規制以及及風格特色;
將佛教寺院功能與現代市民生活相結合,塑造宗教、文化與休閒融為一體的老城文化中心;
整體規劃與分期實施:以大佛寺復建為起始與中心,滾動改造與發展,最終形成諸區塊相互關聯的整體。
設計目標
通過老城區改造,再造金湖縣的宗教文化中心、民俗文化中心,遊覽休閒中心,作為金湖縣文化傳承的象徵,帶動周邊區塊改造滾動發展的推動力和核心。
大佛寺項目成為老城改造的一個有特色、有影響的成功之例,成為金湖縣代表性的風景文化景點。
復建有特色的佛教寺院道場,成為金湖市民共享的宗教、民俗文化生活空間;
打造明清傳統樣式,表現蘇北水鄉特色,使之成為傳承淮揚文化的載體。
通過大佛禪寺的復建,與周邊濱水廣場、仿古商業街、三湖美食城,共同構成金湖乃至淮安地區有特色的文化休閒觀光的旅遊場所,並努力使之成為蘇北文化旅遊上的重要一環。
場地狀況與朝向選擇
寺院主軸朝向的比較與選擇:
1、朝南與朝東,是傳統寺院的兩個主要選擇。
2、根據大佛禪寺具體場地與環境狀況,選擇寺院朝東的形式。從風水的角度,紫氣東來,東向是一吉向。
3、大佛寺的東向選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a.與整體的關係:大佛寺主軸朝東,有利於形成四個區塊相互關聯的整體構成,突出大佛寺的核心地位,並形成四區塊以內湖為中心的向心性構成。
b、寺院主軸的最大化追求:東西軸線220米,南北軸線119米,寺院的東向布局,可使得寺院主軸線的最大化,形成寺院在整體構成中的中心作用,這不僅能夠達到烘托寺院的雄偉效果,且在軸線上可布置較大面積的寺前廣場,成為市民文化活動的場所。
c、大佛寺選址場地,正處堤壩內側,場地與壩面高差達5米左右,歷史上原大佛寺即位於壩內現址。復建大佛寺場地高差,是復建所面臨的一個不利的因素。故而寺院東向的選擇,通過長軸線序列,有效地消解了地勢高差的不利因素。
d、大佛寺東向選擇,與其東、北兩向圍合的濱水廣場、以及與其南向的仿古商業街的聯繫與融合,最為有機和合理。
總體結構分析平面圖
四個區塊:大佛寺、濱水廣場、仿古商業街、三湖美食城
結構關係:相互關聯一體,又各自相對獨立,流線、視線的連線,功能的互補與關聯,景觀的協調與呼應,風格的一致與連續。
分期:以大佛寺為起始,帶動相關區塊的滾動發展。根據招商的結果,考慮按以下方式滾動發展:大佛寺――仿古商業街、濱水廣場――三湖美食城――預留後期用地。
預留後期用地:大佛寺南側、仿古商業街西側的約14000平方米的有效用地,兩面臨規劃城市主幹道,是一黃金地塊,由於由於動遷等原因,該地塊留作後期預留用地,待大佛寺、仿古商業街初具規模之後,再考慮此預留的性質與定位,應會有較好的操作性和效益性。建議預留後期用地,其性質與定位應與總體統一。
項目意義
老城改造是目前全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金湖縣老城改造的思路具有特色,對於保護老城文化內涵以及老城更新及文化建設,包括過程、方法、思路等,如果能夠成功,具有示範意義。
功能內容
禮佛參拜
寺院主體功能: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鐘鼓樓、普賢文殊殿、地藏觀音殿、兩廂迴廊等
弘法修行
按15僧人規模、寺院輔助功能:方丈院、禪堂、多功能弘法廳、齋堂、廚庫、佛學館、客堂、法物流通處、財神殿、龍王殿、接待院、僧寮(五間居寮)、居士接待處(6間居室)以及其它生活相關設施
寺前廣場
寺院主院前部為寺前廣場,依據場地形勢及功能需要,寺前廣場分作上下兩個台地,上廣場為穿過式廣場,與濱水風光帶相套,連成一個整體。下廣場通過大台階相連線,既消解了地勢高差,又豐富了台地廣場的效果,上下廣場間以極具象徵意義的兩段式蓮池相銜接,造型優美的蓮池畔的軸線上,設立雙面佛立像,起到統領上下廣場及寺院整體的點睛效果。
大佛寺以及濱水廣場建成後,大佛寺的寺前廣場,將成為金湖縣的一個市民文化中心,可舉行各種文化、宗教、民俗活動、紀念活動(婚禮等),及各時節的寺院活動。山門前兩側的半開放式的鐘、鼓樓,將成為金湖市民守歲迎新年的歡慶場所。
修復建議
關於仿古商業街的建議:
統一規劃,分布實施,控制建築層數及高度,控制建築密度與容積率,採用步行街的形式,步行街設計成室外休閒廣場的形式,設定豐富休閒小品、綠化、反映金湖歷史文化的小品、鋪地,設定半室外的活動空間。建築風格與寺院統一,傳統風格形式。
關於三湖美食城的建議:
統一規劃,分布實施,以流線與視線的形式,與大佛寺和仿古商業街一邊連為一個整體。結合地形,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採取自然式布局,水鄉風格。
強調水環境的形式與氛圍,建築退離臨水面,游徑臨湖畔,臨湖面的景觀開敞,將水面以溪的形式引入場地,營造“池畔園中”的美食城環境。美食城設計,劃分若干區塊,以環境特色及美食特色,分出檔次。高檔區降低建築密度,以精心設計的水鄉及園林環境以映襯。美食城建築及園林,應採用傳統的風格形式。
關於濱水廣場的建議:
統一規劃,分布實施,濱水廣場作為開敞式帶形風光步道,成為連線大佛寺、仿古商業街以及三湖美食城的紐帶。濱水廣場的設計,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台階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駁岸形式,營造親水的環境與尺度
多樣的水生植物與景觀
豐富的小品設定
技術指標
寺院總用地面積:22600平方米
(規劃設計範圍,包括廣場,不包括塔院)
寺院總建築面積:6420平方米
占地面積: 3695平方米
建築密度: 16.3%
寺院廣場面積: 6640平方米(分作上、下廣場)
上廣場面積:3540平方米
下廣場面積:3100平方米
寺院建築分作中軸主院與側院兩部分
主院區:
主院區占地面積:9150平方米
主院區建築面積:4480平方米
大雄寶殿: 560平方米
山門: 180平方米
藏經樓(法堂): 490平方米
兩翼樓閣: 685*2=1375平方米
普賢文殊殿: 140*2=280平方米
財神龍王殿:115*2=230平方米
鐘樓、鼓樓: 145*2=290平方米
兩廂房: 420*2=840平方米
客堂: 117平方米
法物流通處:117平方米
側院區:
側院區占地面積:4330平方米
側院區建築面積:1940平方米
禪堂: 210平方米
弘法廳: 310平方米
僧寮: 530平方米
接待樓: 410平方米
方丈樓: 270平方米
廁所、門屋、連廊、樓梯間等: 210平方米
庭園: 2800平方米
本次委託設計內容為寺院建築部分,相關的塔院、仿古商業街以及三湖美食城僅作粗略估算,以下面積指標為初略估算和建議。
中島與塔院:
島面積:約14000平方米
佛塔: 約650平方米
塔院輔助建築: 約300平方米
仿古商業街:
一期用地面積:約14300平方米
商業建築面積估算:約20000平方米
二期用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功能及內容待定
三湖美食城:
用地面積:約42300平方米
造價估算
大佛寺復建工程投資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即:建築、室內陳設與像設、環境及基礎設施。由於諸多不確定因素,僅按建築面積作寺院建築部分的土建造價估算,室內、環境與基礎設施部分,需根據後續相應設計及施工圖,再作估算。以下估算僅作參考。
寺院主院區建築:
建築面積4480平方米,平均單價3000元/平方米,土建造價約1344萬
寺院側院區建築:
建築面積1940平方米,平均單價 2500元/平方米,土建造價約485萬
寺院主院區與側院區建築部分的土建造價估算,約為 182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