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金清鎮歷史上是與黃岩、海門、路橋齊名黃巖縣四大古鎮之一,是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俗稱下塘港。
據明萬曆《黃巖縣志》載:“文公朱子治水利鑄海塗鐵盤以鎮海口,金為水之母,混潮見金則清。” 清光緒三年《黃巖縣志》載:“宋,朱子(朱熹)治水利鑄海塗鐵盤以鎮海口,金為水母,混潮見金則清”。故稱金清港,鎮以港得名。
宋時屬黃巖縣靈山鄉塘下里。
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金清、下樑、正鑒、同仁鄉。1928年為金清區、正鑒區、下樑區。1930年,為金清鎮、五豐鄉、靖海鄉、河清鄉、分水鄉、同仁下鄉、正鑒上鄉、正鑒下鄉、下樑鄉、卷洞橋鄉、同鄭鄉、蔣家鄉、梁岙鄉。1934年合併為金清鎮、下樑鄉、同正鄉。1938年同仁從同正鄉中劃出。1946年同仁、同正合併為聯同鄉。1949年8月設立金清鄉、聯同鄉、下樑鄉;11月溫嶺縣新河區必勝鄉的廿二洞閘以北的村劃給金清鄉管轄。1950年1月建立黃琅鄉。1951年3月金清鄉劃出腰塘、五豐、分水、上塘、黃琅後,改稱金清鎮。黃琅鄉分設為黃琅、白果2個鄉。1956年3月屬金清鎮、腰塘、黃琅、下樑鄉等。1958年11月屬金清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復金清區、新橋區,金清區轄金清、分水、腰塘、黃琅公社;新橋區轄下樑、卷橋公社。1983年8月至1984年3月,分批將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1992年5月開始撤區擴鎮並鄉,6月分水鄉、腰塘鄉併入金清鎮;下樑鄉、卷橋鄉合併為下樑鎮。1994年8月22日路橋設立市轄區後,屬路橋區管轄。2001年6月黃琅鄉併入金清鎮。2002年4月,下樑鎮與蓬街鎮11個村併入金清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金清港1個社區委員會,金豐、勤勞、上盟、南盟、下盟、解放、五豐、友誼、三坨、民豐、聯盟、腰塘、雙東、上塘、先鋒、高升、聯紅、聯中、聯北、雙西、紅旗、德升、雙升、二塘、金星、卷橋、大浦、蔣橋、前郭、沙頭、九份、霓岙、前尚家、下樑、高田、南梁、三金、下陸、瀝南、瀝北、汝泉、林家、塘上、泗水、坦頭沈、上沈、繁榮、富強、日升、潘家、加惠、新東、南街、新聯、新中、海濱、海燕、海南、劍門港、白沙、黃海、山頭、長大古、白果、海勝65個村民委員會,共66個民眾自治組織;下設59個居民小組、706個村民小組。 鎮人民政府駐地金清大道東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清鎮位於東經121°26′17″~121°37′49″,北緯28°28′42″~28°32′59″。地處路橋區東南部,東瀕東海,南與溫嶺市新河、濱海兩鎮相鄰,西與新橋、橫街兩鎮毗鄰,北與蓬街鎮接壤。人民政府駐先鋒村金清大道東1號,電話區號0576,郵政編碼318058,距路橋城區17.2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8.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9千米,總面積86.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81.25平方千米,水域5.45平方千米,另有海域面積14.0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金清鎮大部地域屬濱海平原,只有東西兩端為山丘,其西為阻浪山、霓岙山,向南與溫嶺市新河鎮為界。其東為黃琅諸山,有黃琅本島(浪磯山島)的大坑山頭、朝岩後山、浪磯山,南延過岬有白沙山、白果山、西崗頭、天燈盞、子云山、道士冠等島嶼山脈。
水文狀況
水網主要有西東走向金清港,自上塘港開始至金清新閘出海,大部分河段與溫嶺市相界。北南走向的河道有三才涇、百步河、一條河至十條河等,皆與蓬街鎮河道相通;還有農場東西中心河、環場西河、三塗直落河和黃琅中心河等。市級河道1條,長5.84千米;區級河道10條,總計長43.78公里,鎮級河道17條,總計長28.公里,村級河道133條,總計長144.93公里。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0.6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1038人,城鎮化率29.1%。另有流動人口28826人。總人口中,男性5.40萬人,占50.6%;女性5.27萬人,占49.4%。14歲以下15188人,占14.2%;15~64歲78389人,占73.5%;65歲以上13123人,占12.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06503人,占99.8%;有苗、壯族等14個少數民族,共197人,占0.2%,其中壯族52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6.4%;土家族39人,占19.8%。2011年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長率3.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31人。
經濟
2006年財政總收入1.3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80元。
農業
耕地面積52319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9.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7.2%。
2011年生產糧食16246.8噸,其中水稻15389噸,小麥13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9畝,產量5.4噸;棉花種植面積52畝,產量5.2噸;甘蔗種植面積1310畝,產量45480噸;藥材種植面積32畝,產量32噸;蔬菜種植面積51312畝,產量102465噸;果用瓜種植面積2607畝,產量4285噸;鹹草種植面積459畝,產量459噸。
2011年生豬飼養量1.3萬頭,家禽飼養量28萬羽。
漁業以捕撈為主。2011年擁有各類捕撈漁船281艘,捕撈水產45249噸;水產品總產量52316噸,漁業總產值6.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0.1%。
名優特農產品有大棚紅茄、葡萄、西藍花、尖椒、萵苣、筍菜、縊蟶、南美白對蝦等,綠色環保農產品有冷凍鯧魚、梭子蟹等。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145元。
工業
2011年工業總產值10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61.3%。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6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1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1億元,比上年增長17.3%。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19家。工業園區1個。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1300個。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91億元,比上年增長5.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5億元,比上年增長6.3%。
2011年進出口總額3.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3.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9%,主要產品有電機、農業機械、清洗機、潔具等。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4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人均財政收入3749元。各類存款餘額4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6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文化藝術團體14個,會員739個;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村(社區)文化俱樂部53個;公共圖書館(室)2個,藏書1.5萬冊。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園30所,在園幼兒4367人,專任教師230人;國小11所,在校生1420人,專任教師4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4所,在校生823人,專任教師54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733人,專任教師189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
2011年教育經費達7483萬元,比上年增長11.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861億元,比上年增長4.9%,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3.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個,病床300張,固定資產總值55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46人,其中執業醫師113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12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5萬人次,住院手術1100台次,出院病人2300人次。
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8.96萬人,參保率93.0%。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8戶,人數51人,支出21.4萬元,比上年增長14.1%,月人均350元,比上年增長17.5%。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90戶,人數1087人,支出259.9萬元,比上年增長12.1%,月人均199元,比上年增長14.3%;五保供養109人,支出87.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6人次,共支出113.9萬元。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42.1萬元。敬老院1所,床位300張。
2011年末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9.8萬人,參保率93.0%;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9028人,參保率90.0%。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縣鄉(鎮)級公路3條,總長23千米。境內通航河道19條,總長61.27千米,其中縣級航道9條,總長45.42千米。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6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業務收入150萬元。
電信企業4家,服務網點5個。固定電話用戶1.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0萬戶,寬頻接入用戶1.3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500萬元。
市政建設
鎮區道路
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42.43千米,道路鋪裝面積33.8萬平方米。鎮區橋樑22座,總長度0.56千米。
公共運輸
2011年末鎮區公交汽車線路20條,運營里程達1334千米,年客運量65萬人次。
給排水
2011年末鎮區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5千米,生產能力2萬噸/日,年工業用水50萬噸、生活用水42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96.37千米,污水治理工程3項,污水處理率85.0%。
供電
2011年末鎮區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2座,主變壓器4台,總容量11.2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條,總長度40千米,用電負荷5.2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2.6億千瓦時。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區公園2個,公園面積30.8公頃,園林綠地面積109.02公頃,其中公共綠地76.31公頃,綠化覆蓋率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