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武周

金武周(1900~1982),名春江,字武周,陳行鄉人。

金武周(1900~1982),名春江,字武周,陳行鄉人。父亮卿,信奉基督教,清季與教友捐建浦東“清心堂”。武周自幼好學,經教會推薦,入上海清心中學,學業列前茅。1919年(民國8年),升入滬江大學,熱心公務,當選為學生會主席。1923年畢業,選送燕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為校長司徒雷登賞識,推薦加修希臘文、拉丁文。1929年9月,公費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獲三門學科博士學位。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參加在美召開的“世界基督教青年聯盟”國際會議。1931年9月歸國,任教於滬江大學,兼任學校社會系師生實驗基地“滬東公社”主任、上海大東門中華基督教普益社總幹事、陳行清心堂牧師、上海《新聞報》社會服務欄副總編。1953年,滬江大學社會系撤銷,進建設中學(原孝和中學),先任教師,後改任總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受華東師範大學政教系聘任,兼職翻譯國外社會學資料,培訓出國研究生,參與編著《哲學社會科學詞典》,譯著《城市社會學》等書。
武周為我國30年代新興的社會學研究開拓者之一。教授社會學,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滬東公社”悉心率擘,盡力建設,亟謀發展。滬東公社1913年創辦於楊樹浦工業區,對滬東地區工人社會福利頗多建樹。武周自兼滬東中、國小和職工夜校校長,不久又增設學徒夜校分校5所,分布滬東,廣泛吸收工人及其子弟入學,提高社會知識質量。為適應汽車交通事業的發展,短期內籌辦附設技校,重點培訓汽車修理技工。上海滬東地區受益職工數以千計。在滬江大學開設社會學新課,為了解社會、探討學術,率師生作社會調查,編寫《上海勞工問題》、《上海妓女調查》、《上海租界遊戲場調查》等文章、資料。對青年學生循循善誘,家境貧寒的予以資助,或為謀工作,半工半讀,不廢學業,受惠者至今銘感不忘。又於故鄉陳行中心河鎮率先籌建清心國小和農村文化館,開展掃除文盲和農民文體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