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亥姆寺

金昌亥姆寺

水是大地的血脈,泉便是清流的心房了。 亥母寺的水來得奇,走得也巧。 去寺里許,至山下平曠處,便覓得寺泉的芳蹤了。

寺廟概況

孩母寺(即亥姆寺)位於金川區寧遠堡鎮向西約17公里處的孩母山,寺院附近有孩母寺石窟(又稱孩母洞)遺址。孩母寺曾是永昌古代八景之一。據初步考證,該寺始建於唐代,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至明清時期,有大小殿堂12座,內外齋房三院共40多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有建築全部被毀。從1992年起,釋演行法師帶領佛教信眾開始了恢復寺院建設的籌備工作。

民間傳說

“亥
駭姆寺
母娘娘殿”左旁有一自然形成的石窟,俗稱“求嗣洞”。高十多尺,深闊丈余,洞深處有一泓清泉,終年清流
汩汩,石壁佛龕上供奉的佛像溫潤有光。洞前有一巒,掩蔽如屏,為石窟平添了幾分神秘。洞頂石壁常有水滴滲下,落入泉中。求嗣者以手承接,據說“得水珠者可得子嗣”,傳言多有靈驗,以此稱為“神水”。亥母寺由此日漸盛隆。鼎盛時期,周邊武威、張掖、山丹、民勤、古浪、天祝,乃至內蒙古的謁佛行者,參禪香客紛紛慕名前來,禮佛燒香,祈子求福。尤其是四月初八佛誕日前後,更是摩肩接踵,人聲鼎沸。

寺廟簡介

至民國末年亥母寺仍有常住喇嘛九人。亥母寺從五十年代後日漸衰落,“文革”之亂徹底隳損。洞前禁止山巒也被炸石者夷平。重修亥母寺已是近年的事情了。大殿按舊址而建,依山勢櫛次雄列。雖因香資羞澀,但修復的三重殿宇已初具廟堂氣象,歇山式建築的斗拱飛檐業已透出往昔繁盛的氣勢。祈福地並不太遠。沿山麓向山腳步行幾分鐘便到了殿前。踏石階拾級而上,轉過殿腳,便是求嗣洞。炸毀的屏巒已為新修的水泥拱廊所替代,青灰的顏色印著剛剛修葺的痕跡。廊深約二十多米,寬高約三米,兩旁半腰處修置若干龕籠。廊頂與山體連線處留一裂隙,日光像一隻神異的手無遮攔地伸進窟內,把目力所及都掌控在日光像一隻神異的手無遮攔地伸進窟內,把目力所及都掌控在手裡。窟內已無往昔的窈深幽邃之感,岩壁上泛著氤氳的水氣,折返出幽幽的綠光。泉池有如水井大小。泉水汩汩涌動著,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鼓著兩頰,不知疲倦地把細沙從水底吹起。又像一個閒不著的老太,絮絮叨叨地複述著昨天的故事。泉水清澈見底,拘起來,呷上一口,甘洌冰爽,尤如夏日冰鎮的冷飲。泉內香客祈福硬幣,在水波的晃動下,顫顫巍巍,如星眉月目。又似永遠讀不厭的少女的眼睛,撲朔迷離,令人心旌搖盪。
水是大地的血脈,泉便是清流的心房了。心在跳,生命便以不同的形式延續。亥母寺的水來得奇,走得也巧。來不見蹤,去不見影,頗有佛家自來處來,到去處去的禪意。去寺里許,至山下平曠處,便覓得寺泉的芳蹤了。泉水從這裡躡足而出,在地面形成一球場般大小的方塘,使人油然想起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的詩句。方塘的半面長著一些不知名的水草,高及人項,類蒹似葭,葳蕤蔥蘢。半面晶瑩剔透,恍如明鏡,讓人暗自稱奇。仿佛又隱透著人神殊異,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的玄機。咳!造化神奇!非如此,何以在地老天荒,怪石嶙峋的龍首深處置一靈異的神泉呢?亥母寺又何以在幾經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風雨歷程之後又得以興建呢?方塘的南面,林蔭掩映,田疇生春。幾株老樹像佛門的金剛力士護衛著這方風水寶地。遠看樹上繁星璀璨,金光萬點。走得近了,才知是幾株沙棗,正值花期,樹上密密匝匝地擠滿黃花。站在樹下,只覺暗香透背,沁入心脾,時清時釅,尤如龍涎。樹身粗約一圍,樹幹如數股絞在一起的鋼索,盤龍騰蛟,虬髯鐵臂。手觸處,粗礪剛健,滄桑可及,令人肅然起敬。問及寺僧,已有百年歷史。亥母寺幾度興衰更替,雕樑畫棟,綠瓦青石倘逃不脫刀耕火燎的命運,而幾株老樹卻憑草木之軀,傲風嘻雨,矍然挺立,歷百代而不衰,經萬事而不俗,又讓人喟然長嘆!亥母寺有僧室數十間,禪房和齋舍是較大的去處,供香客齋飯和做佛事活動。閒談中見有青衣居士來回往復,原來是來做義工消業的禮佛弟子。山寺傳來清亮的鐘聲,是寺僧為香客的功德作復。宗教就像一壇釀造了千百載的陳年老酒,酒精過敏者,休說品嘗,避之唯恐不及。而喜沽者,則視為佳釀甘醇,你就把罈子蓋起來,他也會尋芳山家,乞火野寺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國人尤為秉承心誠則靈的古訓。何況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有很多自然現象還很難從科學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釋,有很多現實需要又企望藉助外力幫助完成。於是,向宗教尋求夙願的實現和祈求精神的寄託就成了驅動凡夫俗子建廟塑佛,禮拜朝香的內在推力。行到了,心就到了,心到了,事也就到了。這大概就是亥母寺香客絡繹,衰而復興的緣由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