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文獻
正文
中國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 (即約公元前16世紀~前221年)以青銅器為載體的文獻。所用文字舊稱鐘鼎文、彝文、吉金文字等。鑄有文字的青銅器種類很多,主要有烹飪器(如鼎、 鬲、 甗)、盛食器 (如簋、 簠、)、酒器 (如尊、彝、 卣、壺、觚、斝、爵)、水器(如盤、盂、 匜)、樂器(如鍾、鎛)、兵器 (如戈、矛、戟、劍)、度量衡器 (如升、斗、權)等。除兵器和度量衡器外,有銘文的青銅器多用於祭祀、燕饗等禮儀。"金文"起初指成篇的銅器銘文,後又轉為銘文字型的總稱。從文獻角度宜稱為青銅器銘文或金文文獻。銘文的字數多寡及其內容,因器物的不同作用和時代風尚的變化而異。大體上說,商代青銅禮器自盤庚以後開始出現銘文,文字簡短,最短的僅一字。內容多為器主族名、作器者名和受祭者名。商代武乙以後,開始出現十幾字乃至幾十字的較長銘文,在說明作器原因時帶有記事之辭,其內容多與祭祀、賞賜等有關(見金文檔案)。西周時銅器銘文較長,百字以上的已有不少。已知銘文最長的是西周宣王時代的《毛公鼎銘》,計497字。西周銘文的內容多數在於說明器主為受祭者作器的時間和原因,並告示後裔珍用。銘文常在說明作器原因時敘述祖先功勳、天子的賞賜冊命、貴族的誥命盟誓、宗廟祭祀等事,而以對祖先或君主的歌功頌德為常。春秋時代的銘文以誇耀祖先為榮而不再尊崇周王室。一些青銅器上還鑄刻有法律、賜命方面的內容。戰國時代的器銘漸趨簡短,通常是作器坊名、地區名或監製、冶鑄者的職官名。度量衡器多標明容量、重量或監製工官工匠名。但也有內容豐富,篇幅很大的銘文。例如戰國中山王十四年鐵足銅鼎,計469字,僅次於《毛公鼎》。
青銅器銘文內容廣泛,涉及邦國地理、貴族世系、外交盟誓、戰爭征伐、經濟財貨、 刑法獄訟、 職官爵祿、宗教祭祀、度量樂律、月相曆法及許多重大史實,有的可印證、補充傳世文獻的記錄,有的則為傳世文獻所未記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自商代盤庚至秦代統一中國,這段歷史是漢字從奠定逐漸走向成熟的時代,金文文獻作為這個時期語言文字的最重要的載體,對研究漢語言文字及文獻的起源和發展演變也是最可靠、最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
金文文獻在春秋時代已被引用。在漢代,金文被作為古文字資料而受到學者注意。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北宋時,開始出現著錄青銅器圖譜及其銘文的著作。其中較有影響的如呂大臨的《考古圖》(1092)、王黼的 《宣和博古圖》(1123)、 王俅的《嘯堂集古錄》(成書年代不詳)、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1144)等。後兩種只錄銘文未錄圖像。到清代,出現了較大型的青銅器圖錄。比較重要的有梁詩正等奉敕編纂的《西清古鑒》40卷(1755),著錄清宮所藏商周至唐代的銅器1529件。其後有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10卷(1804)、吳榮光的《 筠清館金文》5卷(1842)、吳式芬的《捃古錄金文》3卷共9冊(1895)、吳大澂的《愙齋集古錄》26卷(1917)等,都是收錄較豐的金文文獻集,其中後兩種均收錄千件以上,除舊傳金文以外,當時新出的銅器大半收錄書中。20世紀初,隨著青銅器出土增多,著錄金文文獻的書刊多達一二百種,總計收有六七千件青銅器,其間在收集金文拓片和彙編資料方面貢獻最大的當推文物收藏家羅振玉、羅福頤父子。30年代初羅振玉命其子福頤將所藏金文未見於諸家著錄者編為《貞松堂集古遺文》凡3編(包括《補遺》及《續編》,計22卷)。其後羅氏父子又將所有舊藏及新增的金文拓片彙編成《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收錄金文拓片4831件,是30年代集大成的金文集,該書資料豐富,印刷精美,但無器物圖像、銘文釋文和著錄說明,應參考羅氏另編的《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郼草堂吉金圖》(1917)和《貞松堂吉金圖》(1935)等。1934年郭沫若精選金文 320餘器編成《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1935),所錄西周銅器據器物本身並參以字型、形制、花紋等推定其時代,按王朝為序,東周銅器按銘文所反映的國別分為30餘國,各國銘文仍按時代為序。該書開創了科學的金文文獻斷代法和編纂法,影響很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陝西、河南及其他各省發掘出大量有銘文的青銅器,圖像及銘文多刊於《考古》、《文物》、《考古學報》等刊物上。其中出土最多的是陝西、河南二省。1979年以來,這兩省的考古研究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博物館成立編輯組陸續編成《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計畫編6冊,1990年底已出4冊)和《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計畫編3冊,1990年底已出1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出版的徐中舒主編的《殷周金文集錄》,匯集了1949~1980年底國內書刊上新著錄的青銅器銘文973 件,但不錄圖像,而且全用摹本,屬於通俗性的金文集。繼羅振玉父子所編的《三代吉金文存》之後,新編的金文文獻的集大成著作,在80年代主要有以下3種。嚴一萍編的《金文總集》收7996器,邱德修編的《商周金文集成》收8974器,這兩種在1983年由中國台灣出版,但由於成書倉促,收錄並不完全,也不錄圖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編輯成新的金文總集《殷周金文集成》,由中華書局出版,計畫出17冊,截至1991年3月已經出版了10冊。該書廣泛收錄了國內外各博物館、圖書館、其他機構以及私人所收藏的青銅器銘拓片及其圖像,收器總計超過1萬器。凡原先用摹本、縮小本發表的銘文,都儘量改用原大拓本;凡成組銅器著錄混亂者,也重新加以調整歸類。全書分為"銘文集"、"圖像集"、"釋文和索引"三大部分。銘文部分逐一說明所收器銘的字數、時代、著錄、出土、流傳、現藏、資料來源等內容。《殷周金文集成》是迄今最完備、最科學的金文文獻集大成著作。
參考書目
夏鼐:殷周金文集成·前言,《殷周金文集成》第1冊,中華書局,北京,1984。
吳鎮烽: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概述,《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第1冊,文物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