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212戶,1056人。耕地818畝,茶地1223畝,產盜、茶葉。
沿革
建國前夕,轄區屬裔村鄉第七保和段莘鄉第六、七保。1949年分屬沱東區裔官鄉、段莘鄉,1950年屬三區金坑鄉、段莘鄉,1952年改屬雙坑鄉;1958年沿用原鄉名置金坑大隊,1961年劃屬裔官公社,1963年復歸段莘公社,1971年改稱段莘公社“五.七”場,1980年復為金坑大隊。1984年改稱村委會。
自然村
羅 坑(luo keng) 村委會駐地。在中村東南兩公里,段莘水庫旁的土丘上。原村前小坑(溪)旁用石塊壘成,俗稱壘坑。因方言“壘”“羅”諧音,誤為羅坑。南宋中葉,當地塢頭上村王宗頭建村。28戶,148人。
騰 坑 (teng keng) 在中村東北7公里的山塢內小坑(溪)旁。村東山崖陡立若飛騰,因名。[家慶圖],明弘治八年(1495)年,邑內溪頭王道充建村。111戶,526人。
王 村(wang cun )20戶,109人。在中村東北5公里,段莘水庫西岸的方小山東麓。唐末,邑內武口王村王姓建村。1971年從段莘水庫區原址遷此,沿用原名。
金 村 (jin cun) 在石後尖西南的峽谷中,西偏南距中村5公里。41戶,213兒女。元末,附近王村王姓建村,以期金玉滿堂而名。1971年從段莘水庫區原址遷此,沿用原名。
洋 邊 (yang bian) 位於中村東偏南5公里的水庫旁。歙縣方姓建村,已40代。原村前河水洋洋,故名。1971年從段莘水庫區原址遷此,沿用原名。12戶,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