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金國正小生活在回族聚居的同心縣城,清真大寺的宗教教育,家庭的儒學訓育,回族崇尚武功的社會環境,守備府武官的傳授指點,使他得到不斷地薰陶。清初的戰爭給了他充分發揮才能的陣地,時代成就了他的業績。生前,他被推上了事業的頂峰,受到兩代君王的信任,部下官兵的愛戴,邊疆人民的尊崇;死後被葬以國葬盛典。他就是金國正。
人物生平
巧治倭寇
清順治時,金國正出生於同心城。自幼學文習武,並有自己的田產商號,在半個城(今同心老城)屬商紳之家。後家境變故,父母雙亡,淪為孤兒,一度為生計奔波。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著名將軍趙良棟因平定寧夏等地叛亂有功,開始招募兵勇補充軍隊,金國正遂到固原投軍,服役固原軍馬場(今固原西20餘公里處)。因身手敏捷,力氣過人,馴馬有功,他很快被提拔為兵營哨長。
這時,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出現海盜(俗稱水賊),即日本倭寇。他們經常從渤海乘船上中國海岸,侵擾我國邊境,或者潛水搶劫中國官商民船,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水上交通。清政府曾派兵予以還擊,但難以奏效。
清軍總兵於是召集部下,商議滅賊之策。正在他們為難時,金國正毛遂自薦,獻計策說,可採用石灰滅賊法來擊退倭寇。他令每船裝上10袋生石灰,集中20多條木船,偽裝成貨船,然後誘敵深入。待倭寇前來搶“貨”時,清軍兵丁速將船內生石灰拋入水中。生石灰遇水即刻產生高溫,沸騰的海水直燒得倭寇鬼哭狼號,死傷大半,從此再也不敢搶劫中國的貨船了。
治疆有功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金國正被調任寧夏花馬池(今鹽池縣)副將。花馬池在長城邊上,這裡“樓魯台燎,鋪墩守哨之具星列旗布”,它地處北方邊陲,有“平固門戶,環慶襟喉”之稱,是“羽翼陝北控扼朔方”的邊境重地。長城外就是以遊牧為業的蒙古各部落,特別是蒙古索諾木王部落經常在這裡住牧,他們因與滿族統治集團世代姻親,有恃無恐。
金國正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馬操練,修補長城,加固設施,撫恤士兵;同時教育邊民與牧民搞好關係,對於已產生的矛盾衝突能以平和態度妥善解決。他在任8年,邊境安定,百姓相安無事,深得朝廷信任。康熙五十四年,他升任太原鎮總兵官署都督僉事。
這裡既是山西地方的駐防軍,負責維持當地或該防區的統治秩序,具有國家憲兵性質;同時又是國內整個腹心之地的靖綏軍,保衛著華北及中原地方的政權安全。
太原鎮所轄鎮標左右二營及所屬二協14分防汛地分管墩塘412處。經過多半年時間深入各營協汛,金國正掌握了本鎮的基本情況,他發現各營只有舊炮,沒有先進的子母炮。他向兵部上疏道:“臣標下向無子母炮,今願捐造貳拾貳位,分給各營操演。”兵部官員以“於營伍大有裨益,準照所請”的議決意見上奏。然而康熙皇帝看後,態度很不好,斷然拒絕,明確宣稱最先進的火器子母炮只屬八旗滿兵。用武器裝備突出八旗兵優勢,表明森嚴的民族等級差別,也暴露了清王朝對綠旗營兵的戒備。
金國正雖然得到了兵部的禁令,卻並未停止他的造炮行動。他邊造炮邊上奏,打起了時間差,又一封奏摺呈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這封奏摺很長,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陳述自己的造炮理由,有理有據,詞義誠懇。康熙皇帝多么精明,最終以“造完炮就近總兵營中收用,不必分散各處去”答應了他的所請,又說“此折字畫太小了”表示對他的關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門分送各營操練。結果康熙帝卻諭道:“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從此,中國的槍炮技術固步自封,不進反退,槍炮知識和技術開始傳承失調。
勤政愛民
面對聲勢浩大的農民造反,金國正啟動了緊急處置預案,嚴格訓練軍隊,多次整治內部管理,加強武裝巡邏。其目的是,確保一方平安無事,不受戰事影響,防止壞人乘機破壞。同時他又用了撫慰策略,撫民愛民,訪察民情,把“皇恩”直接惠及到老百姓中。這位運籌帷幄的沙場將軍,在履行軍事職責之餘,也沒有忘記民生桑農。天降甘露,禾苗茁壯則欣喜;入時不雨,稍有旱相則憂愁。康熙五十六年是一個夏糧豐收年,春雨充沛,麥子長勢喜人,進入4月,麥浪滾滾,一望無邊。老百姓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27日、28日又連降雨水,金國正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於八月十八日專門上折給皇帝報喜,與老百姓共享豐收的喜悅。
在太原,金國正留下了一塊題為“開天古教”的匾額,懸掛在太原清真古寺禮拜大殿中門門楣之上,長3.5米,高約1.5米,框線有20厘米寬的精美浮雕花飾,左右兩邊各有兩塊較小的匾額,皆為清代名人所題。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他唯一的墨寶,極為珍貴。 愛兵如子
金國正愛兵如子,公正廉明。按照當時慣例,家鄉人皆尊稱其為金大人,但他每次回家,到離同心城5公里處必下馬步行。他說:“於桑梓父老,不能高高在上。”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金國正又被調任固原提督。
他被調署理固原提督時有兩份奏摺,皆有朱批。一是求賞頂戴花翎,批曰“爾是舊總兵該早賞翎子才是,朕還不知,即賜翎子。”另一份是他被調到固原“彈壓地方,但因固原提督所轄地方遼闊,各營官兵俱有調赴軍前者,而且年歲欠收。”
武官調任,隨帶幾個親兵本不是什麼大事,為何奏上皇帝,皇帝又朱批呢?原來清代為防武官營私,規定凡調動、升職不準隨帶兵丁,若私帶10人以下的罰俸一年;私帶10人以上者,降一級處分。金國正請求帶一將60名士兵而被皇帝特準,實屬難得。
在離任後還關懷自己的士兵,為他們請求皇帝緩扣借銀,有這樣慈愛之心的總兵,才會有團結對敵的士兵。
金國正以行伍積功,文韜武略,為一代國家重臣;行性純良,才能稱職,為萬代官宦之楷模;而其高尚人品,實屬民族之驕傲。
人物葬禮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皇帝聞報金國正病逝,於十一月特頒諭祭文,隆重祭葬並加封進爵,榮封為榮祿大夫加一級記錄一次(正一品),盛讚其忠勇報國之功績。當地的回漢民眾為金國正在半個城(即今同心老城)舉行了隆重的回族葬禮。至今,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金大人,生得苦,一下打到南陽府。南陽府里沒回回,燒了石灰打水賊。水賊一掃平,掙了個石碑‘胎里紅’。”
雍正御賜修建的陵園原制:正門為四柱大牌坊,高約8米,牌坊頂檐、立柱均由大塊石材構成,上有精美雕刻,立柱、眉額均有名人所題楹聯,牌坊前有石獅一對。進牌坊,東西兩側各有廂房3間,為磚木結構,作值守管理用。向北為藍磚鋪成寬約4米,長約50米的通道。通道兩則依陵制設石羊、石馬等雕像,直通墓冢。墓冢前有石碑2塊,其一為清代雍正皇帝賜金國正加封進爵之碑文,另一為記錄金國正生平事跡之碑文。
墓冢依回族喪葬制。金國正與夫人墓座北位上方,下方為後人墓數座,均為平地隆起土堆,上鑲少量青石裝飾。墓冢正北是祭台,祭台高約1米,東西長7米,南北寬5米,呈長方形,由藍磚石條構成,南北向設台階。此台既是金國正後人上坊之用,又是當時為舉行紀念活動而設。由祭台往北拾階而下,迎面一座青石碑,記載了雍正皇帝為金國正薨特頒祭文。碑額上刻二龍戲珠圖案,碑座刻鳳凰麒麟圖案,表明薨者身份,既是完美的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距陵園東南側約200米今回族公共墓地內,有金國正生前騎乘的戰馬墳墓一座,原墳墓高約4米,呈圓柱狀,占地50平方米。世稱金大人馬墳,屬當時朝廷特準而葬。陵園歷經300年風雨侵蝕,再加之人為損毀,至今只存有石碑兩塊,石獅一隻,墳墓數座,還有大量殘瓦斷磚,牌坊頂檐,其他建築均不復存在。1987年,由金國正後人依原址,用黃土夯築四周圍牆並加以保護。
2008年10月28日,同心縣人民政府確定金國正陵園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大保護及開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