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仙

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又名《金剛仙記》、《仙記》。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系天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之註疏。即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分科為序分、善護念分、住分、如實修行分、如來非有為相分、我空法空分、具足功德校量分、明一切眾生有真如佛性(顯性分)、利益分、斷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等十二分而加以疏釋。

人物簡介

【金剛仙[《神僧傳》卷第九]】
僧金剛仙者。西域人也。居於清遠峽山寺。能梵音彈舌搖錫而咒物。物無不應。善囚拘鬼魅束縛蚊螭。動錫杖一聲。召雷立震。是日峽山寺有李朴者。持斧翦巨木。刳而為舟。忽登山見一盤石上有穴。睹一大蜘蛛足廣丈余。四蛇齧卉窒其穴而去。俄聞林木有聲暴猛吼驟。工人懼而緣木伺之。果睹枳首之虺長可數十丈。屈曲蹙怒環其蛛穴。東西其首。俄而躍西之首吸穴之卉團。而飛出穎脫俱盡。後回東之首大畫其目大呀其口。吸其蜘蛛蜘蛛馳出。以足擒穴之口。翹屈其毒。丹然若火。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虺懵然而復甦。舉首又吸之。蛛不見更毒虺。虺遂倒於石而殞。蛛躍出緣虺之腹咀。內齒折二頭俱出絲而囊之。躍出穴去。朴訝之返峽山寺語金剛仙。仙乃祈朴驗穴振環杖而咒之。蛛即出於僧前儼若神聽。及引錫觸之。蛛乃殂於穴側耳。及夜僧夢見老人捧匹帛而前曰。我即蛛也。復能織耳。禮僧曰。願為福田之依。語畢遂亡。僧及覺布已在側。其於精妙奇巧非世繭絲之所能制也。僧乃制而為衣。塵垢不觸。後數年僧欲往番禺泛舶歸天竺。乃於峽山金鎖潭畔搖錫大呼而咒水。俄而水辟見底矣。以澡瓶張之。有一泥鰍魚可長三寸許。躍入瓶中。語眾僧曰。此龍矣。吾將至海門以藥煮為膏塗足則渡海若履坦途。是夜有白衣叟挈轉關榼詣寺。家人傳經曰。知金剛仙好酒。此榼一邊美醞邊毒醪。其榼即晉惠帝曾用牛將軍者也。今有黃金百兩奉公。為持此酒毒其僧也。是僧無何。取吾子欲為膏恨伊之深痛貫骨髓。但無計而奈何。傳經喜受金與酒。得轉關之法詣金剛仙。仙持杯向口次。忽有數歲小兒躍出就手覆之。日酒是龍所將來而毒師耳。僧大駭詰傳經。傳經遂不敢隱。僧乃問小兒曰。爾何人而相救。兒曰。我昔日之蛛也。今已離其惡業。而托生為人七稔矣。吾之魂稍靈於常人。知師有難故飛魂奉救。言訖而沒。眾僧聆之。共禮金剛仙。求舍其龍子。僧不得已而縱之。後仙果泛舶歸天竺矣。

野史逸聞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叫金剛仙的僧人,是西域人,住在清遠峽山寺里。能說梵語,懂梵文。鼓動舌頭搖動錫杖詛咒什麼物時,該特無不有所回響。他善於捉拿妖魔鬼怪,搖動錫杖一響,就能召來雷電霹靂。這一天,峽山寺有個叫李朴的,他拿著斧頭上山砍伐大樹,回來好刮削加工成木船。剛登上山頂,見有一座大石頭,上面有個洞,只見一隻大蜘蛛,腳有一尺多寬,它咬碎花卉草木堵塞在洞裡就走了。一會兒又聽到樹林裡傳來狂暴猛烈的吼叫聲,李朴害怕了,急忙爬到樹上窺察動靜。果然看見有一條雙頭大毒蛇,長有幾十丈,氣沖沖地爬了過來,團團圍住蜘蛛洞,兩隻腦袋分列洞口東西兩側。一會兒翹起西側的腦袋,把洞裡的草團吸得乾乾淨淨,然後又掉轉東側的腦袋,噔大眼睛,張開大口,去吸洞裡的蜘蛛。蜘蛛跑了出來,用腳按住洞口,翹起毒須,噴射出火苗一樣的毒汁,燒壞了毒蛇的咽喉,直射毒蛇的眼睛。毒蛇昏迷後又甦醒過來,舉起腦袋又要吸,但是看不見蜘蛛在哪裡。蜘蛛更為兇猛地向蛇噴射毒汁,毒蛇便側在石頭上死掉了。蜘蛛跳了出來,沿著蛇的腹部爬來爬去,把裡面的兩顆牙齒折成兩截,都用吐出的絲線裹了起來,便跳到洞裡去了。李朴看了這場惡戰,心中十分驚訝,返回峽山寺後,他告訴了金剛仙。金剛仙請求李朴帶他去察看蜘蛛洞。他將錫杖環繞洞口振動了一下,嘴裡念著咒語,蜘蛛立即出現在他的眼前,簡直是神聽。金剛仙用錫杖碰了碰蜘蛛,蜘蛛便死在了洞口旁邊。這天夜間,金剛仙夢見一個老人,捧著一匹絲布來到他面前說:“我就是那隻蜘蛛,還能織布。”向金剛仙行了個禮又說:“這匹布送給你,供你製作福田之衣。”說完就不見了。金剛仙醒來時,絲布已放在身邊,織工精妙奇巧,不是世人用蠶絲所能織出來的。金剛仙用來做成了衣服,衣服上一點灰塵也不沾。過了幾年,金剛仙要去番禺,從那裡乘船返回天竺國。他便在金鎖潭岸邊搖動錫杖大聲詛咒潭水,潭水立即分開現出潭底,他將洗淨的瓶子口對準潭底,只見一隻三寸左右長的泥鰍跳進了瓶子裡。金剛仙對眾僧說:“這是一條龍。我要到海門去用藥把它熬成膏,然後塗在腳上,渡海的時候就可以象走平道一樣了。”這天夜裡,有個白衣服老頭提著一隻裝有轉動機關的酒壺,找到峽山寺看家人傅經說:“我知道金剛仙好喝酒,這隻酒壺裡一邊裝著美釀,一邊裝的是毒藥酒,這隻酒壺就是當年晉代皇帝用來毒死牛將軍的那一隻。現有一百兩黃金送給你。為的是要你拿著這壺酒去毒死金剛仙。他無緣無故抓走了我兒子要去熬成藥膏,我對他恨入骨髓,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對付他。”傅經很高興,接過了黃金與酒壺,學會了轉換機關的操作方法,便去見金剛仙。金剛仙端起酒杯剛湊到嘴邊,突然有個幾歲的小孩跳了出來,用手捂住酒杯說:“這裡面的酒是龍拿來要毒死師父的。”金剛仙大為吃驚。質問傅經時,傅經不敢隱瞞,只好照實講了出來。金剛仙便問小孩道:“你是誰?怎么來救我呢?”小孩說:“我是當年的那隻蜘蛛。我已脫離了那種作惡的勾當,托生成人,現在已經七年了。我的魂魄比普通人稍稍靈一些,知道師父有難,所以魂魄飛來相救。”說完就沒了。眾僧深感憐惜,一起向金剛仙行禮,請求放了那隻龍的兒子,金剛仙沒有辦法,只好把它放了。後來,金剛仙果然乘船返回了天竺國。

金剛仙論

凡十卷。北魏菩提流(留)支譯。又稱金剛仙記、仙記。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本書系註解天親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關於本書之作者,據本書卷末載(大二五·八七四下):“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復尋此經論之意,更作偈論,廣興疑問,以釋此經,凡有八十偈。及作長行論釋,復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復轉教聖濟,聖濟轉教菩提留支,迭相傳授,以至於今,始(疑作殆)二百年許,未曾斷絕故。”知金剛般若經之義釋,自彌勒以來,經無著(無障礙)、天親、金剛仙、無盡意、聖濟、菩提流支等次第轉教,其中,金剛仙、無盡意、聖濟等之事跡雖不詳,惟既題為金剛仙論,即可視同金剛仙所造。然此書處處引用我國譯經家之說,顯然非梵本之翻譯。或謂系菩提流支所作,如吉藏之金剛般若經義疏卷一、圓測之仁王經疏卷上末、開元釋教錄卷十二等均以本書為菩提流支所造。然窺基之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則謂本論中所述定性二乘回心之義、真識緣起之說均非天親門下所好,而認為金剛仙乃我國南方吳人。(東域傳燈目錄卷上)p3539
FROM:【佛光大辭典】

金剛仙論節選

第一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者。總括八部之大宗。契眾經之綱要。其所明也。唯論常果佛性及十地因。因滿性顯。則有感應應世。故說八部般若。以十種義。釋對治十。其第一部十萬偈(大品是)第二部二萬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萬八千偈(光贊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十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問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剛般若是)此是八部之名。前之七部遣相未盡但稱般若。此第八部遣相最盡故別立金剛之名也。初第一部如來成道五年在王舍城說。次五部亦王舍城說。第七第八部舍婆提城說。此金剛般若。唯須菩提蒙加設問如來答也。十障者。一者無物相障。如般若中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乃至涅槃空。眾生不解。起於斷見。謂一切法無。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第三分。經雲。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等。此遣斷見也。二者有物相障。眾生聞如來說有菩薩行六波羅蜜。眾生計著起於常見。便謂一切法有。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菩薩不見我為菩薩及諸波羅蜜。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修行分。經說。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則非菩薩。此遣常見也。三者非有似有障者。如來說色等諸法是有。若是有者不應復更說言諸法空也。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諸法體相空。如陽炎。非有似有。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但凡夫之人貧著其事等。遣實有見也。此第三何異第一。上第一總明有為無以一切法空。此第三偏明有為法空。但疑者雲。若諸法空者。何故可見而有用以為異也。四者謗相障。上聞如來說色等諸法體相空如陽炎非有似有。眾生不解便起謗意。謂佛性涅槃無為之法。亦同有為諸法性空無體之無。若爾則無修行得果之者。此彰對治。佛告舍利弗。非空空。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第六諸法空分中亦非無法相等。遣空見也。此第四障何異第一第二。第一明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空。第三偏明有為法空。此第四唯明無為之法妙有之體無萬相故空。不同有為之法無性故空。以此為異也。五者一有相障。聞如來說色是空。而眾生起心不異空更有色。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空者非色。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等。遣即見也。六者異有相障。如來上說空者非色。眾生不解。謂異色別有空。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不離空更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等。遣異見也。七者實有相障。聞如來上說萬法虛空體是空者。何故佛說色等諸法是有。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諸法但有名用。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等。遣報教見。此第七何異上第一第三第四。此中明空不異。於上但難言方法。若是空者。如來何故說有。以此為異也。八者異異相障。聞如來說色等諸法體相空但有名用。眾生心色等諸法。若是空者。不應有生住滅。若實有生住滅。則非是空。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諸法不生不住不滅,
不淨不染。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量分中第七分說。何以故離一切諸法即名諸佛如來等。此遣有相見九者如名義相障。如來說色等諸法可見可觸。眾生起心。如名義亦如是可見可觸。此障對治。佛告舍利弗。諸法有名假施設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等。此遣依名報義見十者如義名相障。如來。上說色等法寂靜空但有名假設。設若如是。眾生起心。如義名亦如是。有義故有名。若無義者云何有名。此障對治。佛告須菩提。菩薩不見一切名。以不見一切名故。不著一切義。如是等。此經中對治者。謂第十一分中一切有為法如星醫燈幻等。此遣依義執名見。對此十障故。說八部般若。究竟一切智滿足。此十何故名障。已一一
或體皆能礙於實解故通名為障也。言金剛者。從譬喻為名。取其堅實之義。如世間金剛。有二義。一其體堅實能破萬物。二則萬物不能坏於金剛。明此果頭無為法身金剛般若及十地智惠。亦有二義。一能摧魔怨敵壞諸煩惱。二者諸魔煩惱不能俎壞。故名金剛。又凡夫二乘。於此理教不能解入。故亦名金剛也般若者。乃是西國正音。此魏播雲慧明。此金剛無相極理。體是西實。智慧能照達理原。了諸法相。顯明常住佛果。故曰般若也波羅蜜者。魏雲到彼岸。明此經所詮之理是常住法身彼岸之體能令眾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羅蜜也經者。舊人相傳訓之曰常。依西國正本。雲修多羅。若播其名者。外國雲修多羅。此方播之為本。此明理教皆有本義。理為本者。明所詮證法無為之理能與十二部經言教為本。故名理為本也。教為本者。明尋此言教能得證法故。名言教與證法為本。故以教為本也。故今言經者。非播名也。但此中人。義以經字。顯修多羅處。故言經也論者。如來滅度後之中。有高行大士。號曰婆藪槃豆。魏雲天親。此人實是大權菩薩。現形通化。遍見如來一代所說大小乘教意。以此金剛般若經文句甚略義富遠博。世人不能解此深遠妙義。為眾生故作義釋之為論也所以論初設此二者。然論主天親。將欲作論釋此金剛般若深遠妙義。若不檦顯法體置於論初遠馮佛僧在於經首者。則何以作解釋此經深遠之義。然如來滅後聲聞菩薩諸大論師。凡欲有所制遠解佛正經者。莫不皆先歸敬三寶假靈威然後作論。二之
興大意在此也就此二偈之中。分為二段。初有一偈半六句。明致敬三寶。後半偈二句。釋成致敬之意。就初六句中。前一句。明此金剛般若理教深妙即是法寶之體。第二句。明上法門理教既深世間愚人不能解悟。即是出不解之人。第三句。明諸佛菩薩俱能通達。此顯佛僧二寶。即是出能解之者第四句。以諸佛菩薩能通達此理故教導。我等宜修吏教此障吏敬之或第五第六二句。重釋致敬之意也。下半偈兩句。偏釋菩薩有可敬之德也
法者。以軌則為能。又法名自體不失己相。何者是法家自體相而言不失。明此金剛般若甚深妙法能防生死非法。不令眾生墮三惡道。能令眾生得人天二乘果。乃能令眾生十地行滿終得佛果至極之樂。故名為法葉門者。明此金剛般若理之與教皆能津通行人遠詣佛果。故名為門也。句者。即此金剛般若能詮之教也。義者。是所詮證理。明此般若理教深妙非諸凡夫二乘心心意識之所能解。乃是如來八部之終隱覆之說所以得知。如下經雲。如來說眾生即非眾生等。此即是句義理教難解。故言句義也。及次第者。明此法門十二段分數次第。從此一段。至此一段。
生起法用。或時次第。或時超越。所以難知。下經文云何住者。生下住分。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生下如實修行分。此即是次第之意難識。故言及次第也。世間不解離明慧者。上句雖明般若。理教難法體未知。不解者
誰。是以第二句明世間愚人不能解。世間者。眾生世間也。不能解者。此凡夫之人未得聞思修等法出世間勝解斷除惑障永盡生死。故不能窮達理原悟此深法也。應問。世間愚人何故不解。即答雲。以離明慧。離明慧者。前
愚人未得初地已上真無漏解斷除痴闇。故言離明慧。以離此出世間明慧故。不能解此般若深法也。大智通達教我等者。上句雖明不解之人。猶未影能解之者。是以第三句明諸佛菩薩俱秉妙解能達斯理。此即並出佛不多不少不飾不謬。決定如是。無有傳聞之失。故曰如是也。我聞者。如是之義聞必有人。
......
......
不退得未得者。釋經善付囑得者已前修行也。未得者所未修行也。不退者。欲令習種性人於向已得行中堅固
不失未得行中令勝進不退。故付善知識也。是名善付屬者。結句應言是名善護念是名善付囑。以偈俠故略也。云何加彼身同行者。論主提偈中第二句。依下答分為二問。一問云何加彼身。二問云何為同行也。下答亦有二。謂於菩薩身中與智惠力令成就佛法者。答第一加彼身。明菩薩蒙佛加故得勝智力亦成就初地佛法也。又彼菩薩攝取眾生與教化力等者。答第二同行。明菩薩以佛加故得教化力能利益眾生。即是同行也。云何不退得未得者。問偈中第三句云何為得主得中不退也。故答謂於得未得功德中懼其退失。欲令習種菩薩於二行中固解不退。故付智者。又得不退乃至付屬應知者。雖雲得未得中不退。未知何等法中不退。故出謂大乘法中不退大乘法中勝進也。不捨大乘者。令不捨因中菩提心慈悲無量等行及果頭無為法身大乘法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