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花
野百合花,蝶形花科野百合屬亞灌木狀草本,是十分常見的植物。野百合指百合科野百合(拉丁文名:LiliumbrowniiF. E),直立草本,鱗莖球形或長球形,鱗片披針形,外皮淡紫色,乾後紫色;植株高70-200厘米以上,基部常木質,單株或莖上分枝;花喇叭形,乳白色,花瓣外略帶紫色,單生或幾朵排列成近傘形。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在中國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以及西南各地。鱗莖食藥兩用,有潤肺止咳、清熱、安神、利尿等作用;園藝上極具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野百合花
- 別名:假苜蓿、白馬屎、戇戇草、豬屎青、野黃豆、豬屎豆等
- 拉丁學名:Lilium brownii F. E
- 界:植物界
- 族:豬屎豆族 Trib. Crotalarieae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百合目(Liliflorae)
- 亞目:百合亞目
- 科:百合科
- 亞科:豆科蝶形花亞科
- 屬:百合屬
- 種:野百合
- 命名者及年代:F.E.Br.ex Miellez, 1841
植物名稱
野百合花野百合花指百合科野百合,(拉丁文名:LiliumbrowniiF.E),直立草本。野百合屬亞灌木狀草本,是十分常見的植物。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在中國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以及西南各地。鱗莖食藥兩用,有潤肺止咳、清熱、安神、利尿等作用;園藝上極具觀賞價值。 別名
白馬屎、戇戇草、豬屎青、野黃豆、豬屎豆。
原產地
原產於中國福建、廣東、雲南、台灣、印度、非洲、馬來西亞等地區。
生長分佈:
台灣分佈於低海拔山野、路旁、荒地、乾燥河床等向陽處所,是十分常見的植物。
科名:
豆科Fabaceae.(蝶形花科)野百合屬。
學名:
CrotalariapallidaAit.var.obovata(G.Don)Polhill.
用途
黃野百合花期長,耐貧瘠又耐旱的習性,倒是滿適合道路兩旁邊坡的景觀栽培。黃野百合是豆科植物,所以也極適合栽種於田裡當綠肥植物。
生長形態
莖
野百合花亞灌木狀草本;高約1公尺,枝被伏貼柔毛。根系鱗莖球形,直徑2-4.5厘米;鱗片披針形,長1.8-4厘米,寬0.8-1.4厘米,無節,白色。外皮淡紫色,乾後紫色
莖幹
莖高0.7-2米,有的有紫色條紋,有的下部有小乳頭狀突起。基部常木質,單株或莖上分枝。 葉的形態
三出複葉,頂小葉最大,兩側小葉較小,頂端鈍或微缺。葉散生,通常自下向上漸小,披針形、窄披針形至條形,長7-15厘米,寬(0.6-)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具5-7脈,全緣,兩面無毛
花的形態
野百合花總狀花序,有花20~50朵;蝶型花冠;花冠黃色,旗瓣上有紫紅色條紋。花單生或幾朵排成近傘形;花梗長3-10厘米,稍彎;苞片披針形,長3-9厘米,寬0.6-1.8厘米;花喇叭形,有香氣,乳白色,外面稍帶紫色,無斑點,向外張開或先端外彎而不捲,長13-18厘米;外輪花被片寬2-4.3厘米,先端尖;內輪花被片寬3.4-5厘米,蜜腺兩邊具小乳頭狀突起;雄蕊向上彎,花絲長10-13厘米,中部以下密被柔毛,少有具稀疏的毛或無毛;花葯長橢圓形,長1.1-1.6厘米;子房圓柱形,長3.2-3.6厘米,寬4毫米,花柱長8.5-11厘米,柱頭3裂。 果實
莢果圓柱狀,幼時被毛,熟時下垂,開裂後扭曲;成串生於植株頂端,成熟時逐漸由綠轉成黑褐色,搖動會卡卡作響,內有種子20~30粒。花果期
幾乎全年開花,5~7月為盛花期。
繁殖
栽培。
其他記事
黃野百合是一種韌性很犟的植物可在河床地、堤岸邊、烈日當空、多砂多礫的環境生長。在這樣的土地上,沒有太多的土壤,自然也沒有太多的養分;缺少了林蔭的覆蓋,溫溼度的變化,自是隨著天氣的轉換而呈現劇烈的變動,大晴天曬得火燙,寒流來襲也是首當其衝,但黃野百合卻也能正常成長。
黃野百合種子和幼嫩枝葉有毒,人畜誤食種子或莖葉,會有程度不同的頭痛、頭昏、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等症狀,嚴重者會因腹水和肝功能喪失而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