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刺玫果

野生刺玫果

刺玫果,學名野薔薇,又名山刺玫、野玫瑰。乾燥果實呈球形,壁堅脆,橙紅色,直徑1.2 cm。味酸甜。天然刺玫果生長在中國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等北方原始森林之中,無任何工業、化學、農藥污染。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刺玫果(Rose acicularis)屬薔薇科薔薇屬小灌木,又稱野玫瑰。株高1 ~ 1 .5 m, 枝暗紫色, 小枝及葉柄基部常有成對的皮刺,刺彎曲, 羽狀複葉互生, 花單生或2 ~ 3朵聚生。

生長分布

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省小興安嶺以南地區, 常生於疏林地或林緣, 耐瘠薄, 耐乾旱。

營養價值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野生刺玫果具有人體所必須的多種胺基酸、28種微量元素、大量維生素,其中VC含量高達4 300~7 200mg/100 g。還含有機酸、糖、果膠、酚性化合物、蛋白質、銀椴苷、本麻黃鞣亭、O-沒食子醯-β-D-葡萄糖、仙鶴草素、金櫻子鞣質、刺玫果素及齊墩果酸。由於野生刺玫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因此功能獨特。

保健價值

野生刺玫果具有保健功能, 醫學認為其具有“ 健脾理氣, 養血調經等功效”。 野生刺玫果有顯著的抗衰老、抗疲勞、抗輻射、耐缺氧、除血栓、降血壓、提高免疫力、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等功效。

現代抗衰老研究資料表明,人體衰老過程中,蛋白質生物合成呈下降趨勢,老年人常患貧血病的原因,除缺少鐵元素及維生素N 外,胺基酸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據測定,老年人血液中胺基酸含量明顯減少。精氨酸、組氨酸含量減少影響紅細胞的生成作用,甘氨酸、丙氨酸含量減少,減緩了體內蛋白質的合成過程。刺玫果中蛋白質、胺基酸含量都很高,胺基酸種類齊全,比例合理,生物利用度較好,接近雞蛋蛋白和豆類蛋白所含胺基酸,老年人和嬰幼兒特殊需要的精氨酸、組氨酸含量尤其高。不足之處是硫胺基酸含量較低。

近年對刺玫果的藥理研究表明,刺玫果有顯著的抗衰老、抗疲勞、抗血栓、耐缺氧及類似性激素樣作用。刺玫果的水醇提取物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可護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其阻力,改善心肌營養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對抗氧化鉀,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和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使腦動脈壓力下降,還可顯著抑制血小板聚焦,可用於防治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功能不全,腦血栓和治療老年人失眠、健忘、易疲勞及性功能減退等。中醫還認為刺玫果性味甘甜,具有健脾氣、活血保精功效,可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胃病、婦女經血不調、經絡不暢等症狀。

刺玫果是野生食用果,對人體無毒,毒理實驗報導,刺玫果水醇提取液對小鼠試驗LD-50為5.5g/kg。

人工栽培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9 月上旬采果, 經堆放待果肉軟化後搓洗, 淨除果肉, 取出種子。種子採用層積處理, 首先將種子浸泡兩天, 撈出後與兩倍潔淨細河沙用清水澆濕拌勻, 裝入透水透氣的編織袋內, 然後在室外挖0 .5m 深的坑, 將袋子平鋪於坑內, 坑面積略大於其袋子的面積, 埋好土, 並使其略高於地面呈丘形, 防止滲水過多。第2 年春季播種前1 周將種子袋挖出, 在陽光下增溫, 保持在20 ~24 ℃, 並注意噴水保濕, 經常檢查,如種子迅速裂口, 要放在0 ~ 2 ℃地窯內控制溫度, 在當地晚霜結束前1周進行播種。播種前進行細緻整地, 選擇通透性好的沙質壤土, 施足有機肥, 每667 m 1000 kg , 然後做床, 床高30 cm , 床寬1 m 。刺玫果種子千粒重10 g 左右, 屬小粒種子, 可床播, 也可壠播, 播種量為4 kg/667m ;播種前床面要澆水保濕, 播種後覆土2 cm 厚, 壓實, 20d 後苗可出齊, 培育兩年後就可定植。

無性繁殖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扦插繁殖 7 月上旬採集當年萌櫱苗, 早晨採集後插入水中保濕, 並及時在室內剪成插穗。插穗選擇半木質化的枝條, 按15 cm 左右剪截, 帶2 ~ 3 個芽, 上端距芽1 cm處剪成平口, 下端剪成斜口, 剪去葉片的1/3 , 用200 ×10 ABT 3 號生根粉浸泡插穗下部, 浸泡深度4 cm, 時間1 h 。插床採用全光間歇噴霧, 插床為直徑12 m 的圓台, 圓周用磚砌成, 高30 cm, 內鋪設基質3 層, 最底層為10 cm 厚的卵石, 中層為5 cm厚的粗砂, 最上層為10 ~ 15 cm 厚的細河沙, 河沙的pH 值6 .5 ~ 7 , 並無污染, 透水透氣性好。床中心高出床面, 以便安置間歇噴霧設備。插床每平方米插600 ~ 700 株, 扦插初期, 噴霧不能停止, 噴頭每分鐘循環一次, 後期插穗生根, 有一定吸水能力, 可使噴霧間歇更長一些。苗木生根後及時移植換床, 初期遮蔭, 冬季注意防鼠害。移栽後的C1-1扦插苗即可定植。

分株繁殖 刺玫果根櫱力強, 每年有大量新萌條從根部萌發。秋季選擇性狀優良株系, 挖出後進行分株, 分株苗保持獨立根系, 地上部保留3 ~ 4 個枝條, 修剪根, 主根剪口成45°斜面, 整理完後假植越冬, 假植苗木必須覆蓋草簾等防寒物, 並在四周施用鼠藥進行防鼠, 翌年春季就可栽植。

栽植

春季以5 月1 日前後栽植最好。栽植前先挖好穴, 穴面積90 cm , 深30 cm, 每穴栽1 ~ 2株, 株行距為1 m ×2 m , 栽植前將苗木根系打漿保濕或放在水中吸足水分, 有利成活。

田間管理

撫育

刺玫果定植後前2 a 要進行穴狀撫育, 即剷除定植穴內的雜草,疏鬆土壤, 注意不破壞地下匍匐根。株間、行間進行人工割除雜草。旱季注意灌溉, 以免影響花的質量和果實產量。雨季要防澇排水, 以防爛根及病蟲危害。有條件的可以在每年開花初期結合中耕撫育進行施肥, 一般每株施腐熟有機肥5 kg 或磷酸二銨1 kg

修剪

刺玫果定植3 a 進入結果期, 2 ~ 3 a 生枝條花芽較多, 開花結實量大, 4 a 生枝條結果量明顯下降。為了提高花和果實產量, 必須進行合理修剪, 保證枝條合理密度。栽培2 a 後的刺玫果每年秋季都要進行1 次修剪,剪去老枝、長枝、病蟲枝、衰老枝, 留健壯有形的枝條, 保證枝條足夠的營養空間。另外刺玫果每年都不斷根櫱出新枝, 還應適當剪去萌櫱枝。

病蟲害防治

防蟲

印度谷斑螟(Plodia interpunctellaklubner)危害野生刺玫果的果實, 該害蟲有趨光性, 可在5 月末通過黑光燈誘殺成蟲來防治。害蟲的蛹在果內越冬, 也可通過撿出蟲果深埋以減少第2 年的蟲害。

防病

在7 月初葉面噴1∶0 .5∶100 的波爾多液是預防白粉病的有效措施。如果發生白粉病, 可施用0 .167 %的多菌靈或0 .125 %的百菌清, 10 天1 次, 3 次可治癒。

收穫與貯藏

花的採收

根據野生刺玫果花的不同用途合理確定採收時間和方法。以食用為目的時, 應在花蕾已充分膨大、花肉厚、香味濃、花苞紅艷,但還未開放時採摘, 採摘後及時加工成各種醬類食品, 也可以晾乾作為茶類出售。以提取芳香油為目的時,應在花冠呈杯形, 花蕊鮮黃、香氣濃郁時採收, 採收時間應選擇在上午, 採摘後封閉放置在陰涼處,及時送到加工廠提取香精油。以藥用為目的時, 應在開放後採摘,採摘後立即鬆散地放入筐內, 進行乾燥處理,防止受熱發酵而變質, 貯藏時將色澤艷麗、芳香濃郁的乾花, 用紙袋封裝好, 貯入裝有石灰容器中蓋封。

果實的採收

果實在9 月上旬開始成熟, 顏色橙紅色, 經冬不落,可在落葉後手工採摘, 並及時晾曬, 使含水率降至15%以下, 防止霉爛, 果實幹燥後應去除果頂花萼和果柄, 在陰涼乾燥處儲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