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五言律詩]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氣氛,融入作者深沉的哀痛之感,含蓄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

作品原文

野望

清秋望不極,迢遰起曾陰。

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迢遰(dì):即迢遞,遙遠貌。曾(céng)陰:重疊的陰雲。曾,層。

⑵兼:連著。天淨:天空明淨。

⑶迥(jiǒng):遠。

⑷歸何晚:為何回得晚。

⑸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白話譯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曠無極,遠處隱隱約約盪起層雲。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淨,一座孤城呈現雲霧深深。

秋風吹起枯葉更快脫落,眺望遠山太陽剛剛下沉。

孤獨的白鶴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鴉早已宿滿林。

創作背景

這首詩云“遠水孤城”,當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邊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寫望中所見之景物。

第一句是總寫清秋時節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曠無極,這就很好的表現“遠水天淨”。接下來是寫景。寫雲,雲是如何,是遙遠的,重疊的。如此的雲就表現了此時的天氣是不錯的。然後從雲寫到水,從水寫到城,雖仍是遠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淨,孤城外,霧氣繚繞。這樣一寫,就由首聯的不錯天氣轉進了一些悲涼的氣氛。

但作者不僅寫這么一點點悲涼。“葉稀風更落”,就是“風起,葉稀更落”,由頷聯轉向近景,並深入的畫出了悲涼,第六句寫落日,再變成了遠景:夕陽剛剛沉入高遠的山。這裡,秋天的涼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後一聯,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獨的鶴,為何歸晚?那些昏鴉早已宿滿了樹林。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不難發現,當時的作者已無落足之地,安史叛軍攻陷洛陽,本欲前往洛陽的杜甫被迫退回秦、華,有家不能回,一種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見到孤鶴(作者自喻)晚歸,便認為是昏鴉(安史叛軍)占據了樹林。

這首詩自上而下無不表現出秋天的悲涼,而作者內心更深層的悲涼正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對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難。

歷代評價

《鶴林玉露》:“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以興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淒涼零落,小人噂沓喧競,其形容精矣。

《瀛奎律髓》:結末四句有嘆時感事,勖賢惡不肖之意焉。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老杜下字,善於用虛,前篇(按:指《晚出左掖》)“融”、“濕”、“去”、“低”,此篇“兼”、“淨”、“隱”、“深”,俱沈細可想。

《唐詩援》:結語倒插好,若順說便無味。

《唐詩解》:此賦野望之景以成篇,無他托意而興味自佳。

《唐詩直解》:涕淚多端,更有不能忘情者。

《唐詩歸》:鍾云:感深(末句下)。

《杜臆》:此詩結語見意。……而“昏鴉滿林”,歸亦無容足之地矣,因知其望中寓意不淺。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此畫可以百里,結不必有來處,自是好。陸士鈨曰:起語遠逸,中堪入畫。吳山民曰:“秋”“陰”二字,是一詩骨子。周珽曰:結是偶然得之,因以成章。不必有所指,興味自佳。

《唐詩評選》:氣骨自高,以較《兩山白雪》,一首府悲神曠。

《義門讀書記》:葉已稀而風更勁,則望中彌曠;日沉時山勢加長,則層層陰晦。中四句皆承發端二句,而又次第相生,自遠而近也。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述喪亂則明言,刺宵小則托喻,詩人立抒之法。查慎行:中二聯用力多在虛字,結意尤深。

《讀杜心解》:中四,皆所謂“迢遞起”者。結亦“望”中事,然帶比意。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對起字字琢疊,警拔非常。中四沉雄。結繳四起二補寫“望”字,法密。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