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原變種)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厘米,粗直,短刺下彎,長4-6毫米;短枝短粗,矩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葉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或圓形,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稍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僅沿脈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脈;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2-8個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花梗長2-3毫米;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倒卵圓形,基部有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下部藏於花盤內,與花盤合生,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半裂。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頂端銳尖,基部銳尖或鈍,2室,具1或2種子,果梗長2-5毫米;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
本變種常為灌木,葉較小,核果小,近球形或短矩圓形,直徑0.7-1.2厘米,具薄的中果皮,味酸,核兩端鈍,與上述的原變種種顯然不同。花期6-7月,果期8-9月 。
分布範圍
(原變種)產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為栽培。本種原產我國,現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
本變種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江蘇、安徽等。朝鮮及蘇聯也有分布 。
生長環境
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乾燥,又較耐澇。對土壤要求不高。除沼澤地及重鹼性土不宜生長外.在平原、丘陵山地、沙地均能生長。但以肥沃、疏鬆的沙壤土生長最好 。
常生於向陽、乾燥山坡、丘陵、崗地或平原 。
主要價值
(一)食用價值
棗的果實味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P,除供鮮食外,常可以製成蜜棗、紅棗、熏棗、黑棗、酒棗及牙棗等蜜餞和果脯,還可以作棗泥、棗面、棗酒、棗醋等,為食品工業原料 。
酸棗果實肉薄,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生食或製作果醬;花芳香多蜜腺,為華北地區的重要蜜源植物之一;枝具銳刺,常用作綠籬 。
(二)藥用價值
棗又供藥用,有養胃、健脾、益血、滋補、強身之效,棗仁和根均可入藥,棗仁可以安神,為重要藥品之一。棗樹花期較長,芳香多蜜,為良好的蜜源植物 。
酸棗的種子酸棗仁入藥,有鎮定安神之功效,主治神經衰弱、失眠等症 。
栽培養護
苗禾移栽宜在休眠期進行,北方以在春季萌芽前進行為好。栽植前,最好做適當修剪整形。大苗需帶土球。栽後當年要加強水肥管理,除草鬆土。以後要注意修剪,將徒長、枯萎、過密枝條剪除,使主枝分布均勻,層次分明,通風透光。為了促進棗樹豐產,民眾有環剝處理經驗。進行環剝的棗樹,一定要生長健壯、乾粗10厘米以上、結實旺盛的樹木。首次環剝位置,在距離地面10~20厘米處,寬度為0.3~0.5厘米,深達木質部。傷口要塗藥劑防病蟲感染,再用蠟紙包紮。以後每年可環剝1次,逐漸上移,距離為3~5厘米。一般環剝處理得好,1月余即可癒合 。
繁殖方式
分櫱:棗樹根櫱性強.可於休眠期取高1米以內的萌櫱條帶根分栽。為了刺激根櫱的產生,可在株問開溝,切斷2厘米粗根,在溝內填入肥土。分櫱植株l~2年後,即可開花結實。
嫁接:一般用酸棗或棗樹萌櫱苗為砧木,以優良品種的健壯枝條為接穗,採用枝接或芽接法。枝接宜在早春萌芽前進行.芽接應在開花期為好。由於棗樹“之”形彎曲,按穗可帶木質部。
播種:果實紅熟後採收,除去果肉,用沙搓擦,將肉去淨,即行秋播。也可沙藏種核到翌春播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