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戰

重戰

重戰是一本在起點中文網上發布的網路小說,目前正在連載中。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重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乃取“持重”之義,旨在闡述如何堅持慎重用兵的指導原則問 題。它認為,對待戰爭必須持慎重態度,不可輕率行事而妄啟戰端。對敵作戰中,只有真正 做到“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才能使自己避免陷於危亡之地。這裡所說的“見利則動, 不見利則止”,乃是本篇所強調的用兵“須務持重”的指導原則的生動體現和根本標誌,它 實質是講用兵打仗必須依據客觀情況的利弊而決定動止。就是說,情況對我有利對就向敵人 發動進攻,情況對我不利時就停止進攻敵人。可見,無論是“見利則動”,還是“不見利則 止”,都是用兵“持重”的表現。本篇所強調的“須務持重”的作戰指導原則,具有樸素的 唯物主義思想。

作品賞析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務須保持慎重態度,見到有利時機就採取進攻行動,不見有利時機就按 兵不動;要審慎持重,不可輕舉妄動。如能做到這樣,就一定不會陷入危亡之地。誠如兵法 所說:“軍隊停止行動時,應當如同山嶽那樣穩固不動。” 春秋時期,晉國將領欒書奉晉厲公之命率軍進攻楚國,雙方軍隊即將開戰之時,楚軍一 大早就迫近晉軍而擺開陣勢。晉國的軍吏對楚軍的來勢迅猛很擔心,但副將范匄(範文子之 子)卻快步向前建議說:“填塞水井,夷平鍋灶,就在軍營中擺開陣勢,把行列間的距離拉 寬(以利出戰和擊刺)。晉、楚兩國都是上天所賜予的國家,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範文 子一聽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趕到一邊,說:“國家的存亡,這是天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 么?”欒書說:“楚軍輕佻而缺乏堅韌,我們審慎持重地固守營壘而等待他們,三天之後楚 軍必定退走。乘其退走而出兵追擊之,一定可以取得全勝。”郤至聽後說道:“楚國有六個 可資利用的空隙,我們不可以坐失這個良機。他們的兩卿子反、子重互相排斥,楚王的親兵 們從舊貴族家選拔擔任,鄭國軍隊雖然擺開陣勢卻不嚴整,蠻夷雖有軍隊卻不會列陣,楚軍 擺陣之時卻不避晦日,其士兵在陣中大肆喧鬧,陣合應靜而楚軍更加喧囂不止。楚方各軍互 相觀望依賴,沒有戰鬥意志;舊家出身的士兵未必精良有戰鬥力,晦日出兵列陣已冒犯了上 天所忌之規。因此,我們一定能夠戰勝他們。”晉厲公欣然採納了郤至的建議,終於把楚軍 打敗在鄢陵之地。

原文

凡與敵戰,須務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若此,則必不陷於死地 ①。法曰:“不動如山。”② 春秋晉將欒書③伐楚,將戰,楚晨壓晉軍而陣,軍吏患之。裨將范匄④趨進,曰:“塞 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⑤。〔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執戈逐之, 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佻,吾持重固壘而待之,三日 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全勝。”〔郤至⑦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惡,王卒 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囂,合而更囂,各顧其後,莫有斗心; 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說⑨。於是敗楚師於鄢陵。⑩

注釋

①死地:謂危亡之境地。其義與《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講之“死地”(即“疾戰則 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不盡相同。
②不動如山: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③欒書:春秋晉國將領。晉文公時下軍主將欒枝之孫。晉厲公六年(周簡王十一年,公 元前575年),在晉楚鄢陵(位於今河南鄢陵北)之戰中,他任中軍主將。
④范匄:即士匄,晉國大夫士燮(亦稱範文子)之子,卒後謚宣子,故又稱“范宣子”。
⑤疏行首:謂拉寬行陣間戰道的距離,以利出戰、擊刺。行首,即行道,戰道也。
⑥文子。即範文子。
⑦郤至:春秋晉景公時為溫大夫,故又稱溫季。厲公時晉楚戰於鄢陵,他任新軍副將, 以“楚有六間”為據,力主速戰勿失良機,為晉厲公所採納,遂敗楚軍。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⑨公說: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終敗楚師”,因其不盡史載原文,故據《國語·晉語 六》補。公說,謂晉厲公欣然採納郤至的建議。公,即晉厲公;說,通“悅”,高興。
⑩本篇《重戰》,馬本及唐本、王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補入。此篇史例出自《左 傳·成公十六年》及《國語·晉語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