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環境
學院現有的信息產業部和重慶市“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重點學科、信息產業部和重慶市“網路控制技術與智慧型儀器儀表重點實驗室”、重慶市"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重點實驗室"、重慶市智慧型儀表及控制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院現有專業實驗中心、基礎實驗中心、金工實習工廠。
自動化學院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現有IEC/SC 65C WG12& WG13專家1人、IEC/T 65 WG10專家1人、博士生導師4人、正高職11名、副高職16名、博士17名,74%以上的教師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同時聘請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兼任客座或兼職教授,形成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較合理、教學科研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
學院堅持“以科研促教學”的方針。並為學校獲得了第一個國家863項目資助,是重慶郵電大學唯一擁有IEC專家的單位。並為學校獲得第一個全國《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畫》立項研究項目。五年,學院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70餘項,其中國家863項目及子項目15項、國家暨國際標準起草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50項。共獲得省部級獎8項;出版專著與教材等10餘本;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其中200餘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檢索工具檢索;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軟體登記15項。科研項目等級、科研經費列全校各二級學院首位。2007年度,該院自動化本科專業被列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測控技術與儀器教學部被列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網路化控制系統理論、技術及其套用”團隊被列為第一批重慶高校創新團隊。
學院已在網路控制技術及其套用、機電系統控制技術與嵌入式系統、非線性控制理論及其套用、智慧型檢測技術與智慧型儀表、智慧型系統與機器人、現代物流技術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與優勢。其中該院作為第四核心成員參與制定的標準-《用於工業測量與控制系統的EPA通信標準》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認可的工業自動化領域國際標準,形成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EPA核心技術,實現了原創性技術創新,改變了我國現場匯流排長期所處的跟蹤研究、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國外跨國企業手中的被動局面,使我國在新一輪的實時乙太網技術發展中處於平等競爭的狀態。
EPA已正式作為實時乙太網國際標準IEC 61748-2與現場匯流排國際標準IEC 61158修訂版進行制定。 學院歷來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了機械工程實驗中心、自動化與測控基礎實驗中心、自動化專業實驗室、重郵-羅克韋爾自動化實驗室、四聯-重郵聯合研發中心、重郵-聚能汽車電子聯合研發中心、重郵-FSMLabs聯合實驗室、重慶市網路控制技術與智慧型儀器儀表重點實驗室(網路控制技術研究所、智慧型儀器儀表研究所、智慧型系統及機器人研究所)、汽車電子與嵌入式系統研究所、現代物流技術研究所。上述實驗室與科研機構的建成為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投資700萬的“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項目先進制造系統實驗實訓中心正在建設中。
學院與韓國建國大學、韓國鮮文大學和韓國仁荷大學共同建設“中韓(重慶)嵌入式軟體和系統研發中心”,並承擔韓國方面委託課題的研究,選派優秀研究生到韓國學習。同時,學院還與Rockwell自動化公司、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英國Essex大學、韓國Konkuk大學、韓國SunMoon大學、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公司等著名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與重慶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機套用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0餘名。
本科專業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類
(含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等五個專業)
為了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2011年自動化學院各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即新生入學時不分專業,前兩年採用相同的培養方案教學;修滿規定學分後,學生根據學業傾向,遵循學校相關規定和程式在大類範圍內選定專業,後兩年按選定專業的培養方案修業。培養過程中,依託擁有國際一流設備的工程實訓基地,構建網路化控制、物聯網/感測網、汽車電子、智慧型電網、智慧型儀表、數控裝備等工程實訓系統,強化“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的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兩化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專業特色與“網路化控制”技術優勢,強化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系統設計、產品研發、運行管理等工程能力。
本專業依託省部級重點學科,與Cisco(美國,世界500強企業)、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等國內外一流院所共建有9個聯合研發中心,和四聯集團、長安汽車集團等10家國內著名企業建有實訓基地,與重慶機電集團、重慶電力、國網信通等有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自動化
(本科,標準學制四年,授予 工學 學士學位,招收理工類)
培養目標:依託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重點學科,培養符合“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需要,具備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特徵,掌握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較寬知識面,具有良好理論基礎、工程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複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自動控制原理、現代控制理論、計算機控制、系統仿真、智慧型控制與人工智慧、運動控制技術、網路控制技術、過程控制技術、機器人、單片機原理及套用、嵌入式系統及套用等課程,以及相關工程實踐環節。
專業優勢和特色:
特色一 | 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專業 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授權點,並聯合培養博士生 優勢專業方向:網路化控制、過程控制、嵌入式系統 |
特色二 | 專業方向選擇性大,從業口徑寬 擁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師資力量雄厚 |
特色三 | 擁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工程教育與社會需求無縫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
特色四 | 擁有國家科技合作示範基地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
就業去向:在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動控制、檢測與儀表、物聯網系統、電子與通信、計算機與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系統設計、軟硬體開發、運行維護及運營管理等工作。
測控技術與儀器
(本科,標準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理工類)
培養目標:圍繞“感知中國”的人才戰略需求,以自動化、計算機、通信和光電等為支撐,以優質教學資源為保障,以智慧型化、網路化測控為特色,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能從事測量與控制、儀器儀表與智慧型系統、計算機套用與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產品設計製造、企業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自動控制原理、測控電路、數位化測量技術及虛擬儀器、光電檢測技術、單片機原理及套用、網路測控技術、智慧型儀器儀表設計、產品質量控制等課程,以及相關工程實踐環節。
專業優勢和特色:
特色一 | 重慶市特色專業,具有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為學生的深造提供了優良的專業支撐條件 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為重慶市重點學科 |
特色二 | 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重慶市首批優秀教學團隊,師資力量雄厚。 |
特色三 | 專業面向傳統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儀器儀表設計套用與系統測控 具有網路化測控、通信儀表與智慧型儀器、機器人與智慧型系統三個優勢方向,通過“產學研”緊密合作,培養學生在測控領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套用能力。 |
特色四 | 建有測控技術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以高水平科研及教改項目為基礎的省部級專業實踐及創新平台,與智慧型儀表、通信設備等領域企事業單位共建聯合培養基 |
就業去向:服務於科研院所、三資企業、通信運營商等單位的網路測控、智慧型檢測、通信儀表、車輛電子、機器人等領域,從事產品研發、系統設計、運行維護或工程管理等工作。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本科,標準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理工類)
培養目標:圍繞電力工業及其相關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在電氣工程、電力檢測、工業過程控制等領域從事工程設計、系統分析和電氣自動化設備生產研發等工作,或在電力行業從事各種電氣自動化設備的研發、生產、維護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公共基礎課、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分析、電機學、供配電技術、智慧型電網技術、運動控制系統、風光儲技術及套用、電氣系統及繼電保護、可程式控制技術及套用等課程,以及相關工程實踐環節。
專業優勢和特色:
特色一 | 具有工學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條件。 以科研促教學,以實踐促創新,以國內外著名/大型用人單位的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 |
特色二 | 專業方向選擇性大,從業口徑寬; 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及高學歷高職稱教學團隊,師資力量雄厚。 |
特色三 | 高水平科研項目為基礎,貼近工業實際、集智慧型配用電和風、光、儲、微等多種智慧型電網要素相結合的專業實踐和創新平台。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電力系統及電氣自動化設備為對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相結合、強弱電並舉。 |
特色四 | 近三年該專業畢業生的平均授位率超過90%,平均就業率超過97%,且有不少學生考上重點院校的研究生 |
就業去向:主要服務電力工業及其相關產業,承擔“智慧型電網”相關的工程設計、運行管理以及電氣自動化設備的產品開發、安裝維護等方面工作。
物聯網工程
(本科,標準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理工類)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自動化技術、網路技術、感測技術和智慧型信息處理技術等寬廣專業知識領域,從事物聯網領域的系統設計、分析、開發及研究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需求。
主要課程: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無線感測器網路、物聯網系統設計、雲計算與物聯網智慧型信息處理、物聯網安全技術、物聯網與移動網融合技術、智慧型電網技術導論、工業物聯網概論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
特色一 | 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要求,突出工業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的融合、依託工業物聯網與網路化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的核心技術、專利和國際標準。 |
特色二 | 專業方向服務領域廣,就業範圍寬;有海外學歷經歷、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等教師,師資力量雄厚。 |
特色三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863項目為基礎的專業平台和教學平台,與美國思科、韓國多所大學、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等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 |
特色四 | 具有“全國電子信息專業技術資格認證考試中心” 認定條件,“物聯網工程師”及“嵌入式工程師”授權資格,是“工業物聯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感測器網路國家標準驗證示範基地”,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策劃出版《物聯網工程技術及其套用系列規劃教材》。 |
就業去向:在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從事物聯網/感測網、雲端智慧型城市、智慧型系統等相關領域的系統設計、產品研發、運行管理等工作。
智慧型電網信息工程
(本科,標準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理工類)
培養目標:本專業突出智慧型電網在我國實現能源戰略合理布局和發展“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充分發揮本學院在智慧型電網方面的科研特長與技術優勢,強化知識結構中的“信息網路與能源網路融合”特色,強調實踐動手能力、工程套用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我國發展堅強智慧型電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決策需要的工程套用型創新人才。
主要課程:電力系統分析、通信原理、計算機控制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裝置、電網智慧型調度與控制技術、電磁兼容技術、智慧型電網輸變配電技術、智慧型電器、微電網控制技術、電網監控與故障診斷等。
專業優勢和特色:
特色一 | 專業發展起步早,本單位是全國第二批獲得“智慧型電網信息工程”專業學位授予資格的少數高校之一,發展起步早; 專業建設投入大,中地共建、校企共建、產學研聯合項目等投入建設了智慧型電網配電自動化實驗室、風光互補系統和電磁兼容實驗系統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實驗平台。 |
特色二 | 專業內容強調智慧型電網相對於傳統電網的“信息化、自動化、數位化、互動化” 特徵,符合智慧型電網國家戰略發展需要; 專業定位超前,以信息、通信、自動化及相關的物聯網專業知識為支撐,以智慧型電網發、輸、變、配、用五個環節為對象,電力專業知識與信息通信專業知識相結合、能源網路與信息網路並舉,重點培養具有信息通信理論背景的電力系統、電力電子與電氣自動化等方向的人才。 |
特色三 | 專業科研實力雄厚,多次承擔包括國家重大專項等國家及省部級重大和重點智慧型電網科研項目,申請專利多項,發表論文多篇; 產學研合作緊密,與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南瑞集團、中國電科院和重慶市電力公司等電力部門或研發機構建立科研合作,為積極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提供客觀條件; 校企合作頻繁,與新世紀電氣、集智電氣、華立儀表等電力設備生產商合作解決技術難題、開發新產品,為培養具有動手實踐能力的學生奠定基礎。 |
特色四 | 就業方向市場前景廣闊,畢業生服務於國家及各省市地區電力企業及其相關設備製造產業、電力科研院所及研發機構等部門是智慧型電網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需求方向。 |
機械設計製造自動化
(本科,標準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招收理工類)
培養目標: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為專業特色,培養具備機械工程、智慧型製造、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公共基礎課、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力學、液壓與氣動、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單片機原理及套用、計算機控制技術等課程,以及相關工程實踐環節。
專業優勢和特色:本專業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為特色,突出信息技術在機械設計製造中的套用,重點培養機電一體化系統、汽車電子技術、機器人、智慧型製造等方向的專業人才。
就業去向:就業面廣,人才需求量大,畢業生主要在汽車與裝備、IT製造、機電產品開發等行業從事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維修維護與生產管理等工作。
碩士專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本學科是信產部和重慶市的重點學科。擁有三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一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與韓國大學共建的“中韓(重慶)泛在網路套用技術研究中心”獲得韓國政府研究經費的持續支持,並選派優秀學生免費到韓國學習;與世界500強企業--思科公司(CISCO)共建“綠色科技聯合研發中心”,與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聯合建立“工業通信技術研發中心”。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型控制系統及其套用、網路化控制理論與技術、汽車電子控制系統開發技術等。近年來承擔了三十餘項國家“863”重大專項計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研究成果處於國際前沿。參加制定的“EPA標準”成為我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現場匯流排國際標準;作為核心成員制定的工業無線標準“WIA-PA”成為國際工業無線領域三大注流標準之一;作為國際工業無線標準ISA 100的投票成員和ISA WCI工作組成員,承擔ISA 100.11a協定棧的開發和ISA 100標準的測試驗證工作。
本專業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線性系統理論、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技術、最佳化理論與最優控制、非線性控制理論與技術、系統辨識與自適應控制、模式識別理論與技術、嵌入式系統及套用等。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本學科是重慶市的重點學科。擁有兩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二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與韓國大學共建的“中韓(重慶)感測器網路研究中心”獲得韓國政府研究經費的持續支持,並選派優秀學生免費到韓國學習;與英國ESSEX大學、德國Hamberg大學等共建“中歐智慧型系統與機器人聯合實驗室”與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建有“物聯網技術聯合研發中心”。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汽車電子與嵌入式系統、智慧型感測技術與測控裝置、感測器網路與智慧型測控系統等。近年來承擔了近三十項國家“863”重大專項計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省部級重點項目,部分研究成果處於國際前沿,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0項。其中,在工業無線、感測器網路與物聯網技術方面的研究處於國際前沿,標準制定與國際同步。
本專業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技術、最佳化理論與最優控制、系統辨識與自適應控制、模式識別理論與技術、嵌入式系統及套用、SoC與FPGA技術及其套用等。
系統工程
本學科擁有兩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一個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與韓國大學互派交換學生。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複雜系統理論與方法、混沌系統理論與控制、基於RFID的共享式物流信息系統等。近年來承擔了二十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基礎研究項目,在Chaos,Solitons and Fract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等國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80篇,被SCI/EI檢索60篇,SCI中他引100餘次,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3項。其中“智慧型系統分析與控制中的關鍵問題研究”獲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
本專業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大系統控制理論、非線性控制理論與技術、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技術、最佳化理論與最優控制、系統辨識與自適應控制、模式識別理論與技術等。
機械電子工程
本學科擁有兩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二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與韓國大學共建的“中韓(重慶)嵌入式軟體和系統研發中心”獲得韓國政府研究經費的持續支持,並選派優秀學生免費到韓國學習;與英國ESSEX大學、德國Hamberg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工業大學等共建“中歐智慧型系統與機器人聯合實驗室”;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聯合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機電系統控制與汽車電子技術、智慧型系統及機器人、檢測技術與智慧型感測器等。近年來得到了8項國家級項目、20餘項省部級項目的資助,其中與長安集團聯合申請的核高基重大專項—“汽車電子控制器嵌入式軟體平台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總經費達2億元。共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SCI/EI/ISTP檢索70餘篇),申請或獲發明專利授權12項。
本專業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技術、最佳化理論與最優控制、系統辨識與自適應控制、機電系統控制理論及套用、嵌入式系統及套用、智慧型感測器技術等。
控制工程
依託重慶市高校汽車電子與嵌入式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智慧型儀表及控制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基地、工業通信技術研發中心、四聯-重郵聯合研發中心等產學研基地,充分利用車載網路設計工具(CANOE)、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開發與測試工具(MC Fieldbus ToolKit)、電磁兼容測試系統、高低溫交變測試系統等工程化設計開發與產品測試平台,培養工程套用型人才。培養方向包括:
1、控制系統:現場匯流排的控制系統、工業無線測控系統和感測器網路等。
2、智慧型儀表:智慧型變送器、生物檢測儀表、醫療器械、智慧型感測器等。
3、汽車電子:汽車ECU測試標定工具、汽車ABS電子控制單元、汽車車身電控模組、重型燃氣發動機控制器、汽車組合儀表等。
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技術、智慧型感測器技術、機電系統控制理論及套用、MEMS技術及套用、多匯流排集成控制系統設計與套用、工業無線與感測器網路、電子產品製造。
工業工程
本學科是重慶市中小企業信息化專家組組長單位和重慶市經委企業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單位,建有重慶市高校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重點實驗室、重慶郵電大學企業信息化研究所、重慶郵電大學物流技術研究所等科研基地,培養工程套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向包括:
1、系統論及其在物流中的套用:①以物流系統為對象,運用系統論、最佳化理論等方法建立物流系統的仿真模型,按時限和成本等指標最佳化物流配送系統的方法與技術,對物流系統提出準確、及時、高效、低成本的最佳化方案,並進行技術實現;②制訂基於RFID的汽車生產線物流管理相關標準,建立RFID技術研發與測試平台,建設基於RFID的共享式物流信息化業務處理平台。
2、企業信息化技術:主要包括ERP系統、商業智慧型(BI)分析、綜合信息系統、分散式套用軟體系統、信息安全等內容。
本學科的主要學位與專業課程有:運籌學、系統工程、現代工業工程學、企業資源計畫、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企業資源及管理、工程管理概論、儀器科學與技術概論、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等。
師資隊伍
自動化學院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現有IEC/SC 65C WG12& WG13專家1人、IEC/T 65 WG10專家1人、博士生導師4人、正高職24名、副高職18名、博士33名,98%以上教師擁有中級以上職稱,95%以上的教師擁有碩士及以上的學位。同時,學院聘請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兼任客座或兼職教授。
一、師資隊伍
正高:李銀國、王平、虞繼敏、胡向東、張毅、呂霞付、陳勇、陳莊(外聘)、鄧明晰(外聘)、胡豁生(外聘)、林岑郁(外聘)、馮輝宗、朴昌浩、汪紀鋒、吳界益、鮮繼清、鄭太雄、岑明、羅志勇、李銳、唐賢倫、王浩、屈洪春、陳功貴、李清都
副高:蔡軍、蔡林沁、程安宇、仇國慶、黃智宇、李勇、林海波、羅萍、祁素娟、王大軍、王頲、向敏、謝昊飛、徐洋、嚴冬、袁威、曾黔蜀、張開碧、鄧素碧、朱浩、李永福、魏旻、王恆、祿盛
中級:付蔚、郭鵬、蔣暢江、蔣建春、李敏、李學勤、劉尚洪、劉想德、祿盛、羅洪平、羅蓉、邱寶梅、王泉、蕭紅、謝錦、謝穎、袁榮棣、張登國、趙雙、蔣琳、陸文穎、楊霞、唐曉銘、雷璐寧、劉琳、任海軍
初級:陳婕、彭靜、覃巍
實驗實訓人員:蔡軍、仇國慶、郭鵬、李敏、林海波、劉尚洪、呂霞付、羅萍、吳界益、張開碧、陳倫明(外聘)、姚瑤(外聘)、胡華雲(外聘)、謝川(外聘)、鄭洪彬
博士:蔡林沁、岑明、陳勇、陳莊、鄧明晰、馮輝宗、胡向東、黃智宇、李銳、李銀國、李勇、祿盛、呂霞付、羅志勇、朴昌浩、屈洪春、唐賢倫、王浩、王恆、王平、王頲、向敏、蕭紅、嚴冬、虞繼敏、張毅、鄭太雄、陳卓、朱潔、李永福、李鵬華、蔣暢江、蔣建春、唐曉銘、雷璐寧、劉琳、任海軍
碩士:蔡軍、程安宇、仇國慶、鄧素碧、付蔚、郭鵬、蔣暢江、蔣建春、李敏、李學勤、劉想德、陸文穎、羅洪平、羅萍、羅蓉、邱寶梅、譚靜、王泉、魏旻、吳界益、謝昊飛、謝錦、謝穎、徐洋、袁榮棣、曾黔蜀、張登國、張開碧、趙雙、陳婕、覃巍
在讀博士生:李敏、劉想德、王泉、魏旻、謝昊飛、徐洋、袁榮棣
(排名不分先後,以姓名拼音字母為序)
二、學校特聘崗位 人員名單
名稱 | 時間 | 人員 |
特聘學者 | 2000年 | 王平 |
2001年 | 王平 | |
2002年 | 王平 | |
學科負責人 | 2002年 | 汪紀鋒 |
2003年 | 王平 汪紀鋒 | |
2004年 | 王平 | |
2005年 | 王平 | |
2006年 | 王平 張毅 | |
2007年 | 王平 胡向東 張毅 陳勇 | |
學術帶頭人 | 2002年 | 王平 張毅 陳勇 |
2003年 | 胡向東 張毅 陳勇 | |
2004年 | 胡向東 張毅 呂霞付 鄭太雄 | |
2005年 | 胡向東 陳勇 張毅 呂霞付 鄭太雄 | |
2006年 | 胡向東 陳勇 鄭太雄 呂霞付 | |
2007年 | 蔡林沁 馮輝宗 李勇 岑明 王頲 張友剛 呂霞付 羅志勇 朴昌浩 鄭太雄 王浩 | |
責任教師 | 2002年 | 鮮繼清 馮輝宗 胡向東 |
2003年 | 鮮繼清 馮輝宗 曾黔蜀 | |
2004年 | 馮輝宗 陳勇 | |
2005年 | 馮輝宗 | |
2006年 | 徐洋 唐賢倫 李銳 王浩 馮輝宗 向敏 | |
2007年 | 謝昊飛 陳敏娜 唐賢倫 向敏 蔣建春 李銳 蔡軍 徐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