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和發展
西南醫院前身系國民政府中央醫院,1929年建於南京,抗戰爆發後於1941年遷至重慶,1950年正式命名,現為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醫院始終堅持姓軍為兵、姓軍為戰的辦院方向,秉承“做行業典範、建一流名院”的建院理念,按照“適度規模、內涵建設、創新發展,以質量特色取勝”的發展思路,努力建設“躋身世界一流名院方陣的研究型醫院”。2002年,在國內較早通過英國皇家標準協會(BSI)的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建成9.7萬平方米的外科大樓;2006年,建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臨床技能模擬培訓中心;2007年,建成7.6萬平方米、能夠同時容納一萬人就診、集現代化智慧型化人性化生態化於一體的新門急診大樓,獲評全國“首批數位化試點示範醫院”;2010年,通過國際SIDCER倫理認證;2012年,獲評首批研究型醫院建設試點醫院;2014年,獲評軍隊研究型醫院建設示範單位。先後獲全國百姓放心百佳示範醫院、全國優質服務百佳醫院、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軍先進醫院、全軍為部隊服務先進單位、總後先進師旅團級黨委、重慶市民看病首選醫院等殊榮。
特色科室
西南醫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0個(燒傷科、肝膽外科、感染病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骨科、胸心外科、整形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消化內科、眼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中西醫結合科),全軍醫學研究所7個(燒傷科、肝膽外科、感染病科、泌尿外科、消化內科、神經外科、病理科),全軍醫學專科、專病中心7個(骨科、眼科、普通外科、檢驗科、婦產科、心血管內科、康復理療科),全軍衛生信息基地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組織工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均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及重慶市重點學科。形成了創(燒)傷、消化系疾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病、泌尿系疾病、眼病、腫瘤綜合診治、康復整形等八大臨床優勢領域;培育了乳腺、關節、風濕病、眼底病、前列腺疾病、疼痛治療、心理治療、優生優育等八大臨床專病特色;鍛造了大器官移植(心、肝、腎、多器官聯合)、全系列微創外科(各系統腹腔鏡、介入、內鏡、射頻)、危急重症救治、組織工程修復、基因診斷治療等五大臨床核心技術。
科研實力
西南醫院依託第三軍醫大學雄厚的科研教學實力,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重慶市醫口惟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院士後備人選2名。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40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4名,“973”首席科學家4名,長江學者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博士生導師79名,碩士生導師166名。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6項,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醫療成果)一等獎35項、二等獎146項。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1200餘項,其中“973”、“863”等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2餘項,獲科研經費5.8億元。在國外SCI收錄雜誌發表論文900餘篇,最高單篇影響因子53.3。2013年度專利數量居全國醫療機構第一位。
研究型學科
全軍燒傷研究所全軍感染病研究所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全軍病理研究所全軍眼科中心研究型培育學科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全軍矯形外科中心全軍心血管介入治療中心研究型特色專科全軍普通外科中心關節外科乳腺外科研究型文化示範專科整形外科研究型團隊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型團隊軍事檢驗醫學研究型團隊“B型肝炎重症化機制及防治”研究型團隊專家團隊
王宇明,男,江蘇海安人,1951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入伍,中共黨員,博士後。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感染科(全軍感染病研究所)技術三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政府津貼獲得者。。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救治了大量危重疑難病人。獲國家專利6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被評為總後優秀黨員、國務院教育委員會全國百名優秀博士生導師,總後優秀教師,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馮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客座教授,重慶市首批百名學術學科領軍人才。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委、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委員、全軍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神經外科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分會顱腦創傷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中國癲癇及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腫瘤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會理事、中國神經科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會神經創傷與修復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理事、重慶市抗癲癇學會副理事長、兼任《中華神經醫學雜誌》等23種專業期刊常務編委、編委。承擔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科研項目20餘項,總經費3000餘萬元;2005年來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及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軍隊及重慶市二等獎各1項,參與獲得省部級各類獎項6項;主編(譯)專著5部,參編(譯)專著15部。發表論文360餘篇,其中在SCI、EI收錄論文88篇(IF>5.0 11篇),特邀主編《Acta Neurochir Suppl》的110卷(vol 1, 2)。培養博士後1人,博士24人,碩士29人。陰正勤教授,第三軍醫大學西南眼科醫院院長、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眼科主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後。從事眼科工作近40年,主要擅長於兒童眼病和眼底病的診治,開發了系列兒童弱視治療新技術。擔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常委、中國視力殘疾康復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全軍眼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近10種主要學術職務,並擔任國內《中華眼科雜誌》副主編,《中華眼底病雜誌》、《中華眼科雜誌》近10部雜誌的編委和國外多部雜誌的審稿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973課題、國家973計畫課題分題、863課題各1項,重大國際合作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等,累計獲各類科研經費近900萬元。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獲亞太眼科學會防盲傑出貢獻獎;獲國家專利22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71篇,SCI收錄51篇;主、參編中英文專著10部;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36人、碩士研究生41人,有4人獲得全軍、重慶市和學校優秀碩士論文獎;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被評為全軍和總後“地方入伍的優秀大學生幹部”、軍隊院校育才金獎和銀獎、總後優秀教師、總後優秀基層主官、重慶市爭光貢獻獎等,被評為重慶市眼科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李世榮,男,中共黨員,現任第三軍醫大學西南整形美容外科醫院院長、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軍醫系,從醫30多年。學術任職: 泛亞洲太平洋地區面部整形與重建外科學(PPAFPRS) 常務理事兼中國區主席 中國醫師協會(國家一級學會) 常務理事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國家一級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國家二級學會)前任會長
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國家二級學會)候任主任委員
國家衛生部美容與整形醫師定期考核專家委員會 主任委員
國家衛生部全國醫師定期考核美容與整形專業編輯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與重建外科分會(國家二級學會) 副主任委員方勇飛,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風濕免疫分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分會常務委員、重慶市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風濕性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及科研工作30年,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早期診斷與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別擅長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風濕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房殿春教授:三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政府津貼獲得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為國內著名的消化病學專家。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具有紮實的醫學基礎知識、消化病學專業理論和相關知識,掌握本專業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在消化病臨床基礎研究有很深造詣。黃躍生,三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赴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12月-2010年8月擔任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燒傷研究所所長、第三軍醫大學西南燒傷專科醫院院長,2005年6月起擔任創傷、燒傷與複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擔任創傷、燒傷與複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燒傷研究所名譽所長。先後任國際燒傷學會《BURNS》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燒傷雜誌》總編輯、全軍燒傷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市燒傷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燒傷科醫師分會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重慶市醫學會常務理事等學術職務。先後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973”課題、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項目、國家衛生部重大行業專項、軍隊“十五”和“十一五”指令性(專項)等課題研究。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中方負責人。在燒傷休克、內臟併發症防治、吸入性損傷治療、燒傷創面修復、燒傷早期救治與康復一體化治療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救治技術和方法,提高了嚴重燒傷救治水平。組織領導和參與了國內10多次有重大影響的燒傷救治活動,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嚴重燒傷病人,燒傷總治癒率居國際領先行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50餘篇,主、參編專著18部,有關研究論文入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編著的《外科選讀教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醫療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並獲“黎鰲燒傷醫學基金”一等獎。先後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首屆醫學中青年科技之星、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第五屆中國醫師獎、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育才獎金獎、全軍“十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全軍“十一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重慶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重慶市優秀醫務工作者、重慶市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重慶市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十五”重慶高校十佳科技創新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軍隊專業技術一類津貼。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10年8月,被聘為重慶市首批“兩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