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禹王宮

重慶禹王宮

禹王宮座落在雙江北街,坐西面東,為清初磚木結構古建築。占地12216平方米,建築面積2556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是重慶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戲樓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重慶禹王宮重慶禹王宮

禹王宮座落在雙江北街,坐西面東,為清初磚木結構古建築。占地12216平方米,建築面積2556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是重慶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戲樓之一。
走進北街,一座巍峨壯觀,樸實無華的青磚牌坊,首先映入眼帘。正門是由四塊峽石作枋,門楣以上全是刻鏤有20多台戲目的青磚砌成。玲瓏剔透,堪稱佳作。上有豎書的“禹廟”兩個楷書大字。中有本縣玉溪鎮王仁樹橫書正楷“明德遠矣”4個遒勁莊重的大字。正山門及兩側門各有長聯1副,系南溪縣著名書法家包弼臣所書。除“禹廟”兩字外,其餘均用雜色碎磁片鑲嵌。
禹王宮又稱作湖廣會館,有200多年的歷史。舊時會館多兼有同鄉會,商會,客票和聚會娛樂功能,戲台是不可少。禹王宮的戲台建造十分考究,飛檐翹角,琉璃簡瓦,氣派華麗,戲台兩廂“耳樓”的雕花欄桿視線開闊,憑欄而坐觀賞戲曲,形似今日劇院的包間。頗具特色的是禹王宮戲台及兩廂戲樓,雕梁畫柱,工藝精細;戲台為筒瓦硫璃懸山式建築。原戲台台口吊沿上縷刻有戲曲曲目24組,近100個戲曲人物塑像,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兩道半園形“馬門”上,“出將”、“入相”2匾彩繪金字,熠熠生輝。堂口兩旁各有園柱l根,柱上曾鐫刻有一副行書楹聯“優孟衣冠真是假,梨園子弟舊翻新”。對仗工穩,凝練簡潔地點出了戲劇舞台的特點。戲台正中上方懸掛有一塊黑漆鎏金的匾額,橫寫“響遏行雲”4個草書大字,超逸奔放,姿態橫生,匾對均系三台縣舉人書法家左攀龍所書,與對聯相映成趣,為戲台增色不少,當時有人戲謔地讀為“跑過二堂”(因草書與4字形似),成為一時笑談。難怪重慶電視台拍攝電視連續劇《凌湯元》也要選在這裡拍戲。
戲台對面大廳檐下懸有“聲教訖於四海”橫書長匾一塊。廳內兩旁各有耳房一間,房門上及大廳中央懸有外地各界贈送的大匾5塊,其一為“鑄鼎象物”,另一為“楚蜀同源”,均出自當地名家手筆。正殿中央懸掛有本鎮“楊三泰”所贈金底黑字“二水安瀾”大匾一塊,也是包弼臣所書。兩側有一長聯,系本鎮碩彥楊稚魯的摯友、射洪縣僧人李雨笙所撰並書。可惜楹聯,橫匾及台口的縷空浮雕均毀於十年浩劫中。牌坊年久失修,成了危險建築,已予1988年上年拆除改建,只留下峽石正門尚可辯識。
禹王宮曾是民國初年雙江革命黨以及後來中國共產黨地方基層組織開展重要革命活動的陣地。1917年,楊寶民在雙江發動護法起義,成立“四川靖國軍川北司令部”,反對向北洋軍閥政府投懷送抱的四川督軍劉存厚,其司令部便設於此。1938年,中共川東臨委派來一支鄉村女服務隊到雙江宣傳抗日救國和發展黨的組織,也在禹王宮。
禹王宮雖經歷史滄桑而留下斑駁烙印,依然高大恢宏,古樸蒼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走進這古民居,恍若走進時間隧道,讓你感嘆這歷史文化的悠久與多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