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擔當

釋擔當

釋擔當畫像釋擔當,法名普荷,又名通荷,擔當其號。 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由黔入滇,行囊已罄,道路不前,以陳繼儒之紹介得晤唐泰,各道相思甚急。 康熙六年(1667),住點蒼山感通寺,寺有寫韻樓,乃楊慎在滇之舊居。

 想釋擔當畫像

釋擔當,法名普荷,又名通荷,擔當其號。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又字布史,別署此置子、觀郭居士、遲道人、擔老人,雲南晉寧州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三月十二日(1593年4月13日)。其先世本為浙江淳安人,明洪武中以謫戍徙滇。祖堯官,嘉靖辛酉(1561)解元,屢赴進士試不第,遂絕意仕途,杜門著述,有《五龍山人全集》。父懋德,萬曆癸卯(1603)舉人,官陝西臨洮同知,有《十海詩集》。唐泰幼年受祖父庭訓,十三歲考取秀才資格,適值父親懋德北上應選,攜之同往。在金陵遇老名妓馬湘蘭,採花為其簪髻,唐泰卻之。天啟五年(1625),以歲貢生身份赴禮部試,執贄董其昌門下學書畫,頗得其三昧。又謁李維楨,維楨為序其《翛園集》,頗稱道其詩。此後汗漫遊蘇、浙、湘、鄂、贛等地,與同鄉讀徹蒼雪法師游處,唱酬頗多。訪陳繼儒於空山,自謂友天下士自茲始,繼儒亦以“磊落奇男子”稱之,並序其集。又至會稽顯聖寺參謁湛然雲門禪師,受戒,名通荷,以有老母在,最終回鄉奉養高堂。崇禎五年(1632),朝廷下詔求賢,地方以唐泰應之,自稱一無忠言奇謀,二母老,三病,四懶,遂不出仕。
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由黔入滇,行囊已罄,道路不前,以陳繼儒之紹介得晤唐泰,各道相思甚急。唐泰雖貧,仍款留霞客旬日,饋多金,並贈詩數十首而別。此後數載,僑寓昆明,聲名益高,巡撫錢士晉、御史李一鵬以“雲中一鶴”、“南中高士”稱之。而唐泰慨然於中原鼎沸,時事已不可為,遂於崇禎十五年(1642)參求水目山無住禪師,染剃出家而不承嗣其法統,仍遵湛然雲門正傳,法名普荷,號擔當,“言能荷佛家之擔也”。駐錫雞足山寶蓮庵之罔措齋,常往來於滇池、水目、洱海、寶台之間,放情山水,以詩書畫禪自遣。雖絕口不談世事,而人間色相,時時奔來筆底。順治十五年(1658)作《太平有象圖》,款署“永曆戊戌”字樣。康熙十年(1671)作山水,樹叢倒懸,山巒倒覆,題云:“以近八十翁老眼,猶在紙畫中摸索,不知翻正,然今日之世界不曾翻轉過來……一嘆。”又為所作《三駝圖》題詩云:“叔駝仲駝與季駝,三個駝駝是一窩。偶然相逢撫掌笑,直人何少曲人多”,倔強辛辣,志意斑斑可見。
擔當為僧氣象寬宏,人稱其“無詩僧相,並無禪師相,於來寺訪謁者無不報如常禮,辭色藹然”。而與蒙化陳佐才、浪穹何蔚文及閩人許鴻、天台馮甦、九江萬耜庵、歙縣汪蛟等交接甚密,唱酬頗洽,多別有懷抱者也。康熙六年(1667),住點蒼山感通寺,寺有寫韻樓,乃楊慎在滇之舊居。翌年取出家以後詩編成《橛庵草》,自序云:“就我所學,就我一家言。除年來患難焚溺之外,又除有類偈頌者不入,有類香奩詩餘者不入,有悲歌慷慨觸時忌者不入,不啻十去其九”,以詩人名世且自立門戶之意甚為鮮明,然悲歌慷慨者亦未能盡刪。康熙十二年(1673)孟冬,有微疾,十九日後晨起,端坐辭眾,書偈子云:“天也破,地也破,認著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寂然而化。時年八十一歲,塔於感通寺山門下之班山,馮甦為撰塔銘。
擔當詩書畫有“三絕”之目,其書法以行、草名世,學董其昌,至以真傳弟子自居,但能化董氏之精潤清勁,而出以老辣渾成。其畫亦從董氏入手,而從倪瓚悟出,簡筆淡墨,遺形取神,自成流派,為後世所宗。人以為可與漸江、八大等“四僧”並列為“清初五僧”。其詩蒼涼逋峭,別饒感喟,晚年尤精,七絕最為擅場。與蒼雪齊名,並峙滇南禪林,然蒼雪交遊尤廣,聲名在擔當之上。有《翛園集》七卷,《橛庵草》七卷,都一千五百餘首。另有《拈花頌百韻》、《罔措齋聯語》及序跋文論題款若干,今人方樹梅等裒為《擔當詩文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