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白堂記

《醉白堂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議論性散文。在文中,作者並沒有用太多的筆墨去摹寫醉白堂及其景致,而將韓琦與白居易進行了一番對比,就他們的優劣進行了評論,頌揚了韓琦才華出眾,功勳卓著,卻不以功高自詡的謙謹態度。文章集議論與抒情於一體,邏輯清晰,語言凝練。

作品原文

醉白堂記

故魏國忠獻韓公 ,作堂於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樂天 《池上》之詩,以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于樂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為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于樂天,何哉 ?

軾聞而笑曰:公豈獨有羨于樂天而已乎?方且願為尋常無聞 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 。苟 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塗,豈其所欲哉 !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 安天下矣,浩然將歸老於家 ,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 也。當是時,其有羨于樂天,無足怪者。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較其所得之厚薄淺深,孰有孰無,則後世之論,有不可欺者 矣。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為功 。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 。殺伐果敢,而六軍 安之。四夷八蠻 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乞身於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伎之奉。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忠言嘉謨 ,效於當時,而文采表於後世。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非獨自比于樂天而已。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是以實浮於名 而世誦其美不厭。以孔子 之聖而自比於老彭 ,自同於丘明 ,自以為不如顏淵 。後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臧武仲自以為聖 ,白圭自以為禹 ,司馬長卿自以為相如 ,揚雄自以為孟軻 ,崔浩自以為子房 ,然世終莫之許也 。由此觀之,忠獻公之賢於人也遠矣。

昔公嘗告其子忠彥 ,將求文於軾以為記而未果。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為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醉白堂:北宋韓琦在其家鄉安陽修建的一所堂。

魏國忠獻韓公:即韓琦(1008—1075年),宋相州安陽人,字稚圭,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韓琦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與范仲淹率兵抗敵。後入為樞密副使,嘉祐中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國公。韓琦為相十年,臨大事,決大義,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卒謚忠獻。

樂天:即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以為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于樂天,何哉:以為韓公與伊尹、周公相比都不遜色,為什麼還羨慕白樂天呢?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兩人都曾攝政,後常並稱,指主持國政的大臣。

無聞(wèn):沒有名望。

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大意說老天造就這樣一個人,倘若讓他擔起天下大任,那么寒餒之人就會向他求衣求食,大凡沒有獲得重用的都向他要求得到重任。

苟:倘若。

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塗,豈其所欲哉:因此終身處在憂患的境地,走著利害得失的路,這難道是他所希望的嗎?

相三帝:韓琦自嘉祐中為相,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帝,歷時十年。

浩然將歸老於家:坦然告老還家。浩然:廣大的樣子,文中作坦然解。

莫釋:沒有從這種境地中解脫。

有不可欺者:有不可隱瞞的。

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為功:大意說韓琦在文德方面招致太平,在武功上又平定亂事,在謀略方面能安定國家,但又不自以為功高。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封建帝王把天下據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作為王室、國家的代稱。

急賢才,輕爵(jué)祿,而士不知其恩:加緊為國家招納賢才,輕視自己的名利,以至於有識之士不知道他所加給他們的恩德。

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諸侯國有三軍、二軍、一軍不等。後作為全國軍隊的統稱。

四夷八蠻:邊遠少數民族。

忠言嘉謨(mó):忠實的言論、美妙的謀劃。謨:謀劃。

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謂古代有德行的人,他約束自己很嚴厲,而在求名方面卻很廉謹。

實浮於名:其實際德行功績遠遠超出他所得的名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老彭:即彭祖,傳說顓頊帝玄孫陸終氏的第三子,姓鍰名鏗,堯封之於彭城。

丘明:即左丘明,春秋魯國人。相傳曾為魯太史,為《春秋》作傳,成《春秋左氏傳》,又稱《左傳》。

顏淵:名回,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學生。好學,樂貧安道。

後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chǐ)心焉:後來的所謂君子,實際的德行不夠,卻大都有奢望。

臧武仲自以為聖:臧武仲是臧文仲之孫,自以為聖,自以為極端聰明。

白圭(guī)自以為禹:白圭,戰國時人,在諸侯國內曾治小水,卻以鄰為壑,向孟子誇耀說:“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司馬長卿自以為相如:司馬長卿即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

揚雄自以為孟軻:揚雄,字子云,西漢官吏。西漢蜀郡成都《揚子法言·吾子》:“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嗣之,廓如也。後之塞路者有也,竊自比孟子。”

崔浩自以為子房:崔浩,字伯淵,小名桃簡,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曾把自己比作張良。《北史·崔浩傳》:“性敏達,長於謀計,自比張良,謂己稽古過之。”

然世終莫之許也:可是世人始終沒有承認他們的自許。

忠彥:韓琦的長子。

1.

醉白堂:北宋韓琦在其家鄉安陽修建的一所堂。

2.

魏國忠獻韓公:即韓琦(1008—1075年),宋相州安陽人,字稚圭,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韓琦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與范仲淹率兵抗敵。後入為樞密副使,嘉祐中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國公。韓琦為相十年,臨大事,決大義,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卒謚忠獻。

3.

樂天:即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4.

以為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于樂天,何哉:以為韓公與伊尹、周公相比都不遜色,為什麼還羨慕白樂天呢?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兩人都曾攝政,後常並稱,指主持國政的大臣。

5.

無聞(wèn):沒有名望。

6.

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大意說老天造就這樣一個人,倘若讓他擔起天下大任,那么寒餒之人就會向他求衣求食,大凡沒有獲得重用的都向他要求得到重任。

7.

苟:倘若。

8.

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塗,豈其所欲哉:因此終身處在憂患的境地,走著利害得失的路,這難道是他所希望的嗎?

9.

相三帝:韓琦自嘉祐中為相,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帝,歷時十年。

10.

浩然將歸老於家:坦然告老還家。浩然:廣大的樣子,文中作坦然解。

11.

莫釋:沒有從這種境地中解脫。

12.

有不可欺者:有不可隱瞞的。

13.

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為功:大意說韓琦在文德方面招致太平,在武功上又平定亂事,在謀略方面能安定國家,但又不自以為功高。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封建帝王把天下據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作為王室、國家的代稱。

14.

急賢才,輕爵(jué)祿,而士不知其恩:加緊為國家招納賢才,輕視自己的名利,以至於有識之士不知道他所加給他們的恩德。

15.

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諸侯國有三軍、二軍、一軍不等。後作為全國軍隊的統稱。

16.

四夷八蠻:邊遠少數民族。

17.

忠言嘉謨(mó):忠實的言論、美妙的謀劃。謨:謀劃。

18.

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謂古代有德行的人,他約束自己很嚴厲,而在求名方面卻很廉謹。

19.

實浮於名:其實際德行功績遠遠超出他所得的名譽。

2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21.

老彭:即彭祖,傳說顓頊帝玄孫陸終氏的第三子,姓鍰名鏗,堯封之於彭城。

22.

丘明:即左丘明,春秋魯國人。相傳曾為魯太史,為《春秋》作傳,成《春秋左氏傳》,又稱《左傳》。

23.

顏淵:名回,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學生。好學,樂貧安道。

24.

後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chǐ)心焉:後來的所謂君子,實際的德行不夠,卻大都有奢望。

25.

臧武仲自以為聖:臧武仲是臧文仲之孫,自以為聖,自以為極端聰明。

26.

白圭(guī)自以為禹:白圭,戰國時人,在諸侯國內曾治小水,卻以鄰為壑,向孟子誇耀說:“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27.

司馬長卿自以為相如:司馬長卿即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

28.

揚雄自以為孟軻:揚雄,字子云,西漢官吏。西漢蜀郡成都《揚子法言·吾子》:“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嗣之,廓如也。後之塞路者有也,竊自比孟子。”

29.

崔浩自以為子房:崔浩,字伯淵,小名桃簡,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曾把自己比作張良。《北史·崔浩傳》:“性敏達,長於謀計,自比張良,謂己稽古過之。”

30.

然世終莫之許也:可是世人始終沒有承認他們的自許。

31.

忠彥:韓琦的長子。

白話譯文

已故的魏國忠獻韓公在自己家的園池上建造了一間廳堂,取名為“醉白”。取白居易《池上》這首詩意,做了一首《醉白堂》歌。他的意思好像是認為自己比不上白居易而羨慕白居易。天下的士人,聽說這事都很疑惑,認為韓公比起伊尹和周公都毫不遜色,怎么還會羨慕白居易,這是為什麼呢?

我聽後笑著說:韓公豈只是羨慕白居易?他是想成為平平常常默默無聞的人而做不到。上天生下這樣的人,就是要讓他擔荷治理天下的重任,那么寒冷的人想得到衣服,飢餓的人想得到食物,凡是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都想得到。如果全部滿足這些需求,那么人們的要求將會沒完沒了。因此這個人終身處於憂患的環境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難道這是他想要得到的嗎?韓公已經輔佐了三朝皇帝安定天下,如今他一腔正氣將要告老還家,然而所有的人都挽留他,不放他走。在這樣的時刻,他的確羨慕白居易能安度晚年,這並不值得驚奇。然而拿白居易的一生與韓公相比,看他們兩個人誰更仁厚誰稍淺薄,誰擁有什麼誰欠缺什麼,那么後代人的評論,就會更明白無欺。韓公以文韜使天下太平,用武略平定叛亂,出謀劃策安定社稷,卻不居功自傲。他急於召納賢才,不吝惜爵位利祿,而士子們並不知道是出於他的恩德。他處理武各英明果斷,使軍隊的將士們免受戰爭的創殘。四方的蠻夷之人都想瞻仰他的風采,天下人都把安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這些都是韓公具有,而白公不具有的。在身體仍舊強健的時候請求退休,家居十五年之久,天天與他的朋友賦詩飲酒,極盡山水園池之樂。家中有吃有穿,還蓄養了歌舞女妓。這些是白公擁有,而韓公沒有的。進獻忠直的議論,在當世見到成效,而文章風采流傳後世,不論得志與否,都不改變自己的志節,道德淳美超越古人,這些是韓公與白公共同具有的。韓公既不以自己所具有的感到驕傲,也不以自己未能擁有的感到遺憾,他只是準備在自己與白居易共同具有的方面藉以託身。當他飲醉的時候,把得失看得沒有區別,把禍福忘得乾乾靜靜,不分責賤,不辨賢愚,天下萬物無所不同,而游於自然天地之間,他並不是有意將自己比做白居易。古代的君子們,他們把謙虛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們追求的是廉直的名聲。因此他們的仁愛忠信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名聲,世上的人將他們的美德代代傳流,從不厭倦。憑著孔子的聖明,他僅僅說自己要上追老子彭祖,認為自己與左丘明相當,而自認為比不上顏淵。後來的君子們,還沒有真正的德行,卻個個都自以為很高明。臧武仲自認為是聖人,白圭自認為能與大禹相比,司馬相如自認為不亞於藺相如,揚雄自認為與孟軻不相上下,崔浩自比於張良。然而世人卻始終不這樣認為。由此看來,韓忠獻公比其他人的確賢明得多了。

過去韓公曾經對他的兒子韓忠彥說,想讓我為此堂寫一篇記,還沒來得及提出這個要求,韓公就逝世了。安葬過韓公之後,忠彥把這話告訴我。我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於是哭泣著寫了這篇記文。

創作背景

韓琦退居之後,在私第建“醉白堂”,請求作者寫一篇記文,但未能如願。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韓琦去世。其子韓忠彥為達父之遺願,請求作者作文,於是作者流淚寫下這篇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故魏國忠獻韓公,作堂於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于樂天而不及者。”作者起手擒題,落筆生花。一個若字,尤耐人尋味,使文章頓起波瀾。韓公欽羨白樂天,是真是假,是虛是實,下文作了解答。難怪“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為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于樂天,何哉?”一個“疑”字乃全文關鍵。作者便由此“疑”字生髮議論,為天下之士辨疑、釋疑。“軾聞而笑曰”,一個“笑”字,見出作者早已對天下之士的疑問瞭然於心,成竹在胸。“公豈獨有羨于樂天而已乎?方且願為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者。”這兩句先總的作以簡要回答,指出韓公不只是單單欽羨白樂天,而是願作一個“尋常無聞”之人。接著作者指出:“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苟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是以終身處於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途。”這幾句所闡述的完全是莊子的思想。莊子認為作為人,“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齊物論》)。終生勞碌而不見成功,精疲力竭而不知歸宿,多么可悲。而韓公“既以相三帝安天下”,比起一般人來,是取得了巨大成就,那就該尋找一個歸宿,隱居故鄉。“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所以“當是時,其有羨于樂天,無足怪者。”白樂天六十一歲退居,直到七十五歲去世,過了十多年悠遊自樂的日子。韓公羨慕他,自然“無足怪”,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是想作一個“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的時候,才作如是想的,其實並非韓公的本意,韓公比起白樂天還要超脫。

文章對韓白之優劣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認真比較,比較的目的,仍在於為天下之士辨疑、釋疑。其一, “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為功。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從文蹈武略、治國安邦來看,白樂天無法和韓公相比,可見韓公並非欽羨白樂天;其二,“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伎之奉。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從縱情山水之樂,享受聲色之娛來看,韓公比不了白樂天。比不了並非就羨慕,因韓公已超脫利害之外了;其三,“忠言嘉謨效於當時,而文采表於後世,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二人的忠言嘉謨、文采、節操、道德完全相同,韓公更沒有必要羨慕白樂天了。從這三方面總的來看,自然還是韓公優於白樂天。因為韓公優於白樂天,就不羨慕白樂天,這並非作者本意。因為“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托焉。”在作者看來,韓公實已超脫有無、多少的利害了,絕不是因自己所無而羨慕別人所有。寫至此,韓公不羨白樂天的問題已經闡明,天下之士的疑問已經解決。文章似乎該結束了。不料,作者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忽發奇想,以空靈虛擬之筆,寫出了下面一段絕妙的文字: “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非獨自比于樂天而已。”這是全文的綱目,也是文章的高潮。一個“醉”字用得絕妙,不只是緊扣題目,而是另有深意。韓公在酒醉時,對得失、禍福、貴賤、賢愚完全等同視之,他的精神要同萬物並存,同造物者交遊。這又是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論思想。人如果超生死、超功利、超社會、超是非,擺脫一切外在的束縛,就能同大自然合為一體,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絕對的快樂。原來,韓公羨慕的是這種最高境界的人,而不是羨慕白樂天。文章至此,境界忽然升華。但是,作者所說的“同乎萬物,與造物者游”的思想,並非就是韓公的思想。韓公忠君愛國,學優而仕,謹守儒教,是非分明,剛正不阿。任右司諫,曾一次奏罷宰相、參政四人,滿朝為之震驚。作者在此是借為“醉白堂”寫記,闡發自己深奧而富於哲理的聯想,抒發自己的情懷。

文章高潮過後,有一段平鋪直敘的議論。引古之君子自比於人,常常謙抑所以“實浮於名”;後之君子,常常自負,所以名浮於實,二者相比,更可看出“忠獻公之賢於人也遠矣”。結尾點出這篇記的寫作是韓公去世之後,“泣而書之”,表現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思路清晰,議論縱橫,揮灑自如。

名家點評

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反覆將白樂天、韓魏公參錯相形,而終之以取名也廉之說,尊韓之意,隱然自見於言外矣。

金代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荊公謂東坡《醉白堂記》為韓白優劣論,蓋以擬倫之語差多,故戲云爾。而後人遂為口實。夫文豈有定法哉?意所至而為之。題意適然,殊無害也。

明末清初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順題不得,反題不得,此處當玩其立言之妙,然唯魏公,庶足當之無愧色。

明末清初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蘇東坡全集》:魏公勛望,著於三朝。堂顏醉白,取詩為歌。蓋深羨白之山水園池,賦詩飲酒為可樂也,一起敘題已盡。妙在因天下之疑,忽發一笑,將魏公一生大本領和盤托出,然後取韓白有無,及其所同處,反覆較量,段段切實的確。再因醉字生情,說入一步,而以名實結束全篇。見公過人甚遠,層瀾疊浪,滾滾不窮。在記為變體,實為傑構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宋神宗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調,歷任杭州通判與密、徐、湖三州知州。因作詩諷刺新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朝,召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執政,又貶惠州,再貶瓊州。宋徽宗即位,赦還,途中卒於常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