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沿革
醉太平,詞牌名。醉:沉酣入迷。太平:謂時世安寧和平。唐溫庭筠《長安春晚》詩:“四方無事太平年,萬象鮮明禁火前。”調名本意即詠陶醉於太平盛世的祥和氣氛中。有頌聖的意蘊。《欽定詞譜》將此調名歸於南宋劉過名下。又有據近現代詞學家唐圭璋《全宋詞》,調名歸北宋米芾名下。另有將此調與《醉思仙》相混淆者,實則兩者全然不同。此調要求句句用韻。
《醉太平》一名《凌波曲》。孫惟信詞名《醉思凡》。周密詞名《四字令》。《太平樂府》注“南呂宮”。《太和正音譜》注“正宮,又入仙呂宮、中呂宮。”
據宋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詞中長短句宜用去聲字,因調貴抑揚,去聲字有激起作用。因此第一、二句第三字,第四句第一及第四字,善於用字者則用去聲為要。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三十八字,前後段各四句、四平韻。以劉過《醉太平·情高意真》為代表。宋沈伯時《樂府指迷》論,詞中有用去聲字者,不可以別聲替,蓋調貴抑揚,去聲字取其激越也。如此調前後段起二句第三字,孫惟信詞“吹簫跨鸞”、“香銷夜闌”、“衣寬頻寬”、“千山萬山”,周密詞“眉消睡黃”、“春凝淚妝”、“箏塵半床”、“綃痕半方”,俱用去聲。此詞前段“意”字、“鬢”字俱去聲,後段“憶”字入聲,“夢”字去聲。按《中原雅音》,“憶”字作“意”字讀,亦去聲也。 前段第三句,戴復古詞“無端惹起離情”,“無”字平聲,“惹”字仄聲。後段第一、二句,顏奎詞“小冠晉人,小車洛人”,兩“小”字俱仄聲。第三句,周密詞“愁心欲訴垂楊”,“愁”字平聲,“欲”字仄聲。第四句,孫惟信詞“更斜陽暮寒”,“斜”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變體一:雙調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以辛棄疾《醉太平·春晚》為代表。按《高麗史·樂志》,有《醉太平》仄韻詞,前段第一句“懨懨悶著”,上“懨”字平聲。第四句“把初心忘卻”,“忘”字平聲。後段第一句“教人病深漫摧折”,“病”字仄聲,“深”字平聲,“漫”字仄聲。第二句“憑誰與我分說”,“誰”字平聲,“我”字仄聲。末句“見了伏些弱”,“了”字、“伏”字俱仄聲,“些”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變體二: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後段四句兩叶韻、兩平韻。以《太平樂府》無名氏《醉太平·釵分鳳凰》 為代表。此元人小令三聲葉者。其前段第三句,後段第一、二、三句皆七字,亦與宋詞異,元查德輝詞正與此同。查詞前段第三句“香風冷冷月娟娟”,“香”字平聲,上“冷”字仄聲。後段第一句“香消玉腕黃金釧”,“香”字平聲,“玉”字仄聲。第二句“歌殘素手白羅扇”,“歌”字平聲,“素”字、“白”字俱仄聲。第三句“汗溶粉面翠花鈿”,“粉”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按古韻有三聲葉,如“東”、“董”、“送”,原就平聲本韻切出去上仄聲也。自元周德清雜以北音,已失古人之意。此詞以二十三漾葉七陽,猶存古法。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醉太平·情高意真》
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中平中仄平 平,仄平平仄 平。
情高意真,眉長鬢青。小樓明月調箏,寫春風數聲。
中平仄 平,中平仄 平。中平中仄平 平,仄中平仄 平!
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綃香暖銀屏,更那堪酒醒!
變體一
格律對照例詞:《醉太平·春晚》
中平仄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中 仄。
態濃意遠,眉顰笑淺。薄羅衣窄絮風軟,鬢雲欹翠卷。
平平中中中平 仄。平中仄,中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中中中 仄。
南園花樹春光暖。香徑里,榆錢滿。欲上鞦韆又驚懶,且歸休怕晚。
變體二
格律對照例詞:《醉太平·釵分鳳凰》
平平仄 平,仄仄平 平。中平中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 平。
釵分鳳凰,被剩鴛鴦。錦箋遺恨愛花香,寫新愁半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仄。仄平中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 平。
晚妝樓閣空凝望,舊遊台榭添惆悵。落花庭院又昏黃。正離人斷腸。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詞作
宋·劉過《醉太平·情高意真》
宋·辛棄疾《醉太平·春晚》
宋·戴復古《醉太平·長亭短亭》
宋·孫惟信《醉思凡·吹簫跨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