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漿灰蝶

酢漿灰蝶

酢漿灰蝶(學名:Pseudozizeeria maha),台灣又名沖繩小灰蝶,屬灰蝶科眼灰蝶亞科,是酢漿灰蝶屬的單型種。是平地最常見的小型蝴蝶。成蟲常於草地、樹林邊以及路旁低飛,也常出現在各種草本植物旁。成蟲以及各蟲期整年都可見到。酢漿灰蝶在10月末以蛹在枯枝落葉或土壤表層淺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蟲次年五月始見、中旬為高峰期,五月中旬始見第一代卵及幼蟲,6—10月間各月各蟲態均同時發生,期間每月中下旬為成蟲活動高峰期。酢漿灰蝶分布相當廣,中國(廣東、浙江、湖北、江西、福建、海南、廣西、四川、台灣),朝鮮,巴基斯坦,日本,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皆有其分布。

基本信息

特徵

成蟲

酢漿灰蝶酢漿灰蝶

雄蝶翅背為有光澤的淺藍色,前翅外緣及後翅前緣皆有黑褐色邊。室端部有黑褐色斑點。黑邊、黑點在低溫時有消退甚至消失的跡象。

雌蝶背底色呈黑褐色,翅基部有藍色亮鱗,低溫期較多,有時可達雄蝶高溫期藍色斑發達程度。高溫時亮鱗則減退或消失。

翅展22.0~30.0 mm。複眼上有毛。觸角每節上有白環。雄蝶翅面淡青色,外緣黑色區較寬,雌蝶暗褐色,在翅基有青色鱗片;前後翅近外緣均有一列小斑點,另外還有很多斑點。翅反面灰褐色,有黑褐色具白邊的斑點。無尾突 。

成蟲飛得很低,丘陵或平原,陽光充足的草地上或矮小而開花的雜草上常見。

蟲卵

卵常出現在黃花酢漿草背面,為扁平的盤狀構造,直徑約0.6毫米,高約0.25毫米。

幼蟲

幼蟲有綠色及褐色兩種,背部中央有暗線,覓食後,可在土壤縫隙或石塊下發現。幼蟲亦在石塊下或土壤縫隙成蛹,為縊蛹。

幼蟲主要以酢漿草科、爵床科馬藍屬植物為食,也有取食蝶形花科疏花灰葉的記載。

生物學特性

酢漿灰蝶酢漿灰蝶

酢漿灰蝶(在南京地區)一年五代,世代交替發生。

酢漿灰蝶在10月末以蛹在枯枝落葉或土壤表層淺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蟲次年五月始見、中旬為高峰期,五月中旬始見第一代卵及幼蟲,6—10月間各月各蟲態均同時發生,期間每月中下旬為成蟲活動高峰期。

幼蟲共四齡,野外2~4齡幼蟲具遷移、避熱與適蟻行為。

酢漿灰蝶在室內飼養條件下,卵期為3~4天,幼蟲期為22~26天,蛹期為6~7天。

分布範圍

酢漿灰蝶分布相當廣,中國(廣東、浙江、湖北、江西、福建、海南、廣西、四川、台灣),朝鮮,巴基斯坦,日本,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皆有其分布。

中國分布有P.maha maha與P.maha okinawana2個亞種,前者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後者僅分布於台灣及日本。

相關研究

酢漿灰蝶酢漿灰蝶

福島核事故令蝴蝶遺傳異常

日本琉球大學副教授大瀧丈二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受福島第一核電站放射物泄漏的影響,福島縣當地名為酢漿灰蝶出現了遺傳異常。

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地震和海嘯破壞而發生嚴重核泄漏。同年5月和9月,該研究小組在福島縣、茨城縣、東京都等多個地點採集酢漿灰蝶。

他們讓5月份採集的144隻酢漿灰蝶產卵並孵化出幼蟲。在培育這些幼蟲的過程中發現,盤城市和廣野町等福島縣境內的酢漿灰蝶子代死亡率比其他地區要高,而且越是放射劑量高的地區,雄蝶翅膀的尺寸越小 。

在福島縣酢漿灰蝶的子代中,約20%的翅膀顏色搭配和斑點數量出現異常,發生異常的頻率是其親代的1.5倍。而2010年9月份在福島縣採集的約240隻成蟲,其子代中約50%出現類似異常。

為了對比,該研究小組利用被認為幾乎未受福島核事故影響的沖繩酢漿灰蝶進行低放射劑量照射實驗,結果也出現了同樣的異常情況。

雖然昆蟲被認為對低放射劑量的影響抵抗力較強,但此次調查顯示酢漿灰蝶抵抗力較低。

動物分類導航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寵物鳥類珊瑚昆蟲
兩棲動物雜交動物爬行動物節肢動物
哺乳動物水生動物十足目動物珍稀瀕危動物

節肢動物門(六)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