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貽進

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倉夷於1946年2月調北平“軍調部”工作,創辦了新華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有力地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平民主的主張,揭露國民黨政府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新華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也被無理封閉,倉夷被迫從北平撤回張家口。 1946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國民黨軍進攻冀東解放區的安平鎮,製造了“安平事件”。

鄭貽進(1921-1946),化名倉夷,乳名嚇禮,福建省福清縣漁溪鎮人,新加坡歸僑。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放棄學業回到祖國參加抗日戰爭。在過了兩年流浪生活後,於1939年4月奔赴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任晉察冀邊區《救國報》和民族革命通訊社記者。1940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轉任《晉察冀日報》、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記者,經常深入前線在槍林彈雨中採訪,又經常深入基層與幹部民眾共同生活,寫下了大量有血有肉、動人心魄的通訊和報導。1942年“五·一”反掃蕩之後,他採訪了在這場殘酷戰鬥中最英勇的模範連隊,寫下了4萬多字的報告文學《紀念連》。這篇作品在《晉察冀日報》上連載7天,受到冀中軍區首長的嘉獎。周揚曾稱讚倉夷是晉察冀邊區最年青、最優秀的新聞記者和報告文學作者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倉夷於1946年2月調北平“軍調部”工作,創辦了新華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有力地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平民主的主張,揭露國民黨政府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為此,國民黨政府多次查封《解放》刊物。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新華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也被無理封閉,倉夷被迫從北平撤回張家口。1946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國民黨軍進攻冀東解放區的安平鎮,製造了“安平事件”。為弄清真相,“軍調部”成立了第25執行小組,對“安平事件”進行調處。倉夷奉命與另一名記者肖殷於8月8日由張家口乘飛機趕赴北平,參加該小組的採訪活動。因美軍有意刁難,未能從張家口直飛北平,只得經由大同轉機。在大同短暫候機停留期間,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預謀誘騙,秘密殺害於山西大同馬蓮社西渠溝里,年僅25歲。為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在倉夷犧牲40周年的1986年,中共山西大同縣委、縣人民政府在倉夷犧牲的地方建造“倉夷烈士紀念碑”,並於同年8月15日隆重舉行烈士紀念碑落成揭幕典禮,以慰先烈,以昭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