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柱成

鄭柱成

鄭柱成(1934年——2004年),男,漢族,廣東省南海人,1934年8月出生,2004年1月28日逝世,高中畢業。香港日成集團原主席,曾任廣州市白雲區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廣州市白雲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名譽主席等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鄭柱成(前排左)在簽字儀式上留影 鄭柱成(前排左)在簽字儀式上留影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香港很多企業家還在猶豫之際,鄭柱成本著對中國的熱愛和信賴,率先投資珠江三角洲,繼而拓展至廣西、上海、黑龍江等地,他是最早一批投資內地的香港廠商之一。鄭柱成在創業成功的同時,以扶貧助學為己任,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2004年5月,鄭柱成被中國扶貧基金會追認為“新長城教育扶貧慈善家”。鄭柱成是第九屆、十屆廣州市政協常委,廣州市榮譽市民。

人物事跡

率先到中國內地投資

鄭柱成18歲就開始步入社會,後來和妻子梁煥珍共同開辦日成製衣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1979年,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他就在番禺開設日成製衣廠;1987年,他又轉到廣州市白雲區投資興建廣州日成玩具製品有限公司。20世紀90年代末,鄭柱成看到了中國擁有的天然資源優勢,於是果斷地收購了廣西梧州一家國營松香產品企業,取名為廣西梧州日成林產化工有限公司。在他的經營下,該企業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松香生產企業,是廣西外商投資企業五十強之一,並於2006年度被評為廣西百強企業。與此同時,他還以日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與國內的科研機構研發併合作,發展生物工程,重點是研發生產酶製劑產品。

鄭柱成在黑龍江省收購了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酶製劑生產企業。到他去世前,他的公司已經成為一家業務包括玩具製造、林產化工、包裝業、酶製劑生物科技等方面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扶持窮困、落後地區

鄭柱成到廣州市白雲區新市鎮米龍村投資興建“廣州日成玩具製品有限公司”時,該村經濟並不發達,以種菜種果為主,兼以少量養殖業,且交通不暢,水電不便,並不適合投資的。但是,他卻堅持“助無助者,要幫就幫窮困落後地區”。他覺得,把廠設在這種地方,可以安排就業,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樣做才更有意義。就這樣,鄭柱成決定在這個“三通一平”條件都沒有的地方辦新廠。該企業經過多年經營和發展,已由當時投資400多萬元,擴大到1.2億元的資產;廠房由原來的4000平方米擴大到70000平方米,就業工人有10000人,除了本村本鎮的工人外,還招聘了不少外地工人;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鎮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和主要的財政支柱。

在參加各種各樣的與學生的座談會時,鄭柱成每一次都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鄰家大伯,語重心長地告訴在座的學生:他也出生在一個窮人的家庭,青少年時期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和坎坷,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奮鬥,一步一步地成長為一名實業家。所以,他特別願意幫助窮孩子,他特別希望窮孩子一定要人窮志不窮。不少受其資助的學生的家長都說:“鄭先生的一言一行,至真至誠,有情有義,可親可信”。

1999年,鄭柱成隨同當時的廣州市政協主席陳開枝前往廣西百色考察,看到當地很多少數民族兒童因家境貧寒不能上學。為了“讓烏黑的眼睛不再迷茫”,當即決定捐出巨資,資助251名少數民族學生(其中:瑤族123名、苗族50名、彝族17名、壯族56名、仡佬族5名)上學。鄭柱成逝世後,在百色高中舉行的追悼會上,該市教育局局長梁文化說:“驚悉鄭柱成先生不幸與世長辭,百色全市60多萬師生悲痛萬分。鄭柱成先生不辭勞苦,多次來到百色,傾情幫扶百色,為百色貧困山區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捐款1000多萬元援建百色高中圖書樓,添置了百色高中圖書;援建田東縣林馱國小、凌雲縣品村國棵國小和田林縣移民國小。鄭柱成先生對百色的深情厚意百色市各族人民永不忘懷,鄭柱成先生扶貧濟困的偉大義舉將永遠名垂青史和彪炳千古。”

積極參與慈善事業

鄭柱成不是廣州白雲區人,卻把白雲區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在白雲區設立了“鄭柱成扶困助學金”。該項“助學金”主要用於扶助白雲區轄內因家庭貧困未入學、中途失學和面臨失學的小學生、國中生,這是共青團白雲區委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2000年,鄭柱成、鄭梁煥珍夫婦共同捐資215萬元建設廣州市115中學“日成教學樓”。2001年,他的妻子又捐款給白雲區太和鎮設立了“梁煥珍扶困助學創優金”,旨在對太和鎮部分家庭貧困而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給予經濟扶助。

2002年9月1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自強項目”,鄭柱成慷慨捐資260萬元設立了新長城鄭柱成助學金。這是新長城項目收到的第一筆巨額捐款。該捐款幫助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等5所高校的120名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2003年,鄭柱成再次捐出155萬元人民幣,在西安科技大學設立幫困助學金。

據不完全統計,鄭柱成夫婦各種捐贈的總數,達到4000萬元人民幣。後來,他的兒子鄭國梁繼承了他的事業和善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