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錫礦豐富,亟待開發。鄭景貴以雄厚財力率先投資礦業,銳意經營10年,富甲一方。他拓展礦業成功,帶動了當地百業興旺,為各界所矚目。鄭家鼎盛時期,實業發展到香港、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成為錫礦業頭子。
鄭景貴為了改善華僑處境,倡導建立以維護華僑權益、團結海內外同胞為宗旨的馬來亞增龍會館,導引華僑開發礦業,協力繁榮當地經濟。他痛感文化低給創業帶來的艱辛,又倡議在各州埠創辦華僑學校。他在香港建大廈,為內地經此往南洋的鄉人提供食宿方便;鄉人到香港謀生一時未找到職業,也到他那裡暫時安身。
馬來西亞產錫中心拿律的兩個主要礦產區吉連色和新吉連,民族間、幫派間挾械仇殺歷十餘年而不能息。景貴以其至深資望,努力斡鏇,調和兩派矛盾,民眾得以安居樂業,推動了礦業的發展。他身居異域,常見義勇為,遇有華僑受欺凌,即挺身而出,解困扶難。清鹹豐、同治年間,內地一些品流複雜的人流亡到馬來亞,鬥毆仇殺,聚眾搶劫,對當地社會治安危害很大,僑民對此深惡痛絕,而英國殖民當局卻束手無策。鄭景貴以自己在華僑中的影響,與當局協力整治,終使這股為患十餘年的黑社會勢力銷聲匿跡。他從此聲望更高。英當局封他為“甲必丹”勛銜,凡華僑事務都先由他處理。
清末直隸(河北省)發生大水災,鄭景貴得悉災情,以他母親賴太夫人名義捐巨款賑災。此事感動了清廷,給他在增城的故里賜贈“急公好義”牌匾。光緒十一年(1885)法國殖民軍犯我南疆,清政府告急。鄭景貴認為救國禦侮人人有責,毅然捐助巨額軍餉。清政府為表彰他赤誠愛國,賜封他及其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銜榮譽。其族人及後裔在他家鄉建造“榮恩”石牌坊,橫批鐫刻“急公好義”四個大字並“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封旨。
鄭景貴每隔數年必回鄉省母,為了振興家鄉教育,他捐巨款建增江書院,廣置圖書,聘請名流講學任教。一面又建議朝廷給增城增加考秀才的名額,結果從鹹豐七年開始年增2名,到同治年間又每年增加7名。他還特別捐助進庫冊金(獎學金)。
為了改善家鄉鄭新村的交通,鄭景貴不斷寄款回來,在五處崎嶇山口處築砌石級,總長達28華里。還修築堅固的麻石橋和風雨亭各兩座。為方便村民趕集歇息,他還在福和圩購置了一間“大眾鋪”。
增城慎之家塾是景貴出資興建的為其子孫後代而設的學塾,實際上是本村和鄰村農家子弟免費讀書處所。
鄭景貴於1898年在檳榔嶼逝世78歲。
鄭景貴的三子-鄭太平於1921年封為甲必丹,他也是霹靂州最後一任甲必丹。鄭景貴的影響力也不容小看,檳城共有兩條街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是JALAN AH QUEE 亞貴街,一個是Lebuh Keng Kwee景貴街。
檳城僑生博物館(Pinang Peranakans Mansion) 坐落在檳城打銅仔街的僑生博物館是由甲必丹鄭景貴故居改造而成,這座四合院融合峇峇娘惹住宅風格,不只內部與外觀均保持完整,這棟百年古宅內,更收藏著上千件古董和珍藏品,晶光閃閃的峇峇娘惹文物,金漆屏雕精緻典麗,也有禮服、閨閣秀女的妝奩櫃、繡花鞋、鳳冠霞帔、嫁喜禮餅盒等,沉寂著時光,一派舊傳統的喜氣洋洋。建築物結合中西風格,精緻獨特的設計,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難電影《夜.明》也選擇在這裡取景拍攝。
兒子:
大昌 - da ch - Thye Cheong
大日 - da ri - Thye Jit
大養 - da yang - Thye Yong
大仁 - da ren - Thye Yen
大平 - da ping - Thye PHIN
大金 - da jin - Thye Kim
大釁 - da xin - Thye Hin
大六 - da liu - Thye Phat?
大詳 - da xiang - Thye Chiong
女兒:
連心 - lian xin - Lin Sim
連英 - lian ying - LinYing
歡艱 - huan jian - Huan Kang
秀英 - xiu ying - Siew Ying
鳳英 - feng ying - Hong 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