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民[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鄭一民[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鄭一民,男,1946年生,河北內邱人,筆名欣然。作家編輯家、民間文藝家。現任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河北省徐福千童會秘書長,編審。

基本信息

提案建議

關於借大運河申遺東風將北宋陪都大名府城

打造成國家歷史文化研究考古公園和百里古運河

原生態歷史文化景觀旅遊帶的建議

鄭一民

古代運河圖 古代運河圖

位於冀南大名縣的北宋故城大名府,是一座因大運河而興而盛的著名宋代四大古都之一,史稱“北京”(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該城東傍隋唐大運河,西依戰國時代趙國開鑿的古運河, 城牆周長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牆體底寬75米,上寬32米,高15米,建九門和上、下水關兩座;內城牆周長三里一百九十八步,為皇城禁苑宮殿區,建五門,由青石鋪砌的中央大街寬150米。當時聚居在這座城中的工農商學兵士各界人士多達150餘萬人,其建制、規模和繁華儼然東京汴梁翻版;《水滸》中六十六回講得“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中。

史書記載

據史冊記載,該城始建於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史稱“貴鄉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置“魏州”,隋大業初(605年)改“武陽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復改“魏州”,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置大都督府,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改稱“大名府”,並擴築羅城80里,號“河北雄鎮”;五代後唐李存勖改“大名府”為“鄴都”;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欽定為“北京”,耗資巨萬對大名府進行大規模改造擴建,外城稱“京城”,內皇城稱“宮城“,構建南北東西漕運樞紐,置百官,設”大元帥府“,是宋遼對峙最高指揮部所在地。在歷史長河中,這裡的遺蹟見證著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發展的輝煌,反映著我們古老的民俗和生活方式,凝聚著中國最發達的北宋農耕文明的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商貿文化、運河文化、軍事文化精粹,堪稱是一座價值連城的文化明珠。可惜,這座承載著1000多年中華歷史文明碩果和無數人間瑰寶的宋代古都,在明洪武末年(1401年)漳河暴發的一場滅頂洪災中被整體淹沒埋葬在地下3—5米深的淤泥層中。據省內外文物考古專家和國家大運河申遺專家組斷言:這是一座可震驚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寶庫,也是600年繁華和戰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特別是它由運河而興而盛的歷史,位居東西南北大運河樞紐並把大運河歷史推延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價值,在我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一旦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就蘊藏了巨大的商機和社會價值。1000多年來,大名人民為了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這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應該喚醒這項埋在地下的巨大的文化資源,服務當代兩個文明建設。大名縣地處黑龍港流域,長期處於因缺乏自然資源而貧困的境地,應借國家2014年申報大運河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東風,向國家申報恢復宋代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和宋都北京雄姿項目,打造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旅遊黃金帶和文化產業鏈的富民強縣工程。

建言

一、由省文物局牽頭,邀請省內外考古和申遺專家,全面考察大名縣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和大運河及兩岸文化遺蹟,制定發展規劃,申報列入國家大運河申遺保護項目和省十二五規劃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二、申報創建國家宋陪都北京大名府歷史文化研究考古公園,邀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河北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室作為長年合作教學科研單位,揭示宋陪都大名府宮殿區一角、城牆城門單體、上下水關、元帥府一角等,再顯歷史輝煌。

三、探查和開挖修整戰國時代古運河、隋唐大運河的碼頭、糧倉、驛館、兵營、署衙、村落等,形成百里古運河宋代原生態景觀帶,使其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最具特色和風情地段,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主人姿態為國家大運河申遺提供歷史文化實景固化符號和支撐力。

四、整合大名地域有關宋陪都大名府的傳說故事、奇風異俗、名吃佳肴、花會民藝等,打造特色廟會商貿形成吸引四方客流市場。

五、發揮宋陪都和大運河樞紐區位獨特優勢,蒐集整理大運河流經各地的歷史文化資料,向國家申報立項創建“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博物館”,將大名打造成展現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的最亮視窗和最佳觀光地。

六、籌備成立“中國北宋陪都大名府和運河歷史文化研究會”,廣泛吸納專業研究人才和專家學者,不斷推出專題研究成果和培養宣傳、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專門人才,開展海內外文化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