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仁坤

鄧仁坤,清朝官吏。出生於湖南武岡,道光五年,年僅15歲的他說服父親,頂替逝世的兄長,讓地方官府保送入京。鄧仁坤作為拔貢參加朝考,年少無懼,在所做題目中大批貪官之害並提出應對之策,贏得了主考官和道光皇帝本人欣賞。道光皇帝召見了鄧仁坤,並赦免了他冒名頂替之罪。隨後,他被派往四川,歷任綦江、梁山、江油、洪雅、富順等地知縣,後官至江西督糧道。

基本信息

懲豪紳

根據記載,綦江的金鏞堤修建耗銀3萬餘兩,大約是鄧仁坤上任一年後開始修建。

當時,每年夏天只要下幾場暴雨,綦河兩岸千畝糧田基本顆粒無收,飢餓的災民就去堵截縣衙鬧事。鄧仁坤提出修建堤壩防洪,卻首先遭到當地一池姓大戶阻撓,認為破壞了風水。

解決了池姓地主的阻撓後,又是資金問題。鄧仁坤通過懲罰一些土豪劣紳和捐助,集資1.5萬兩白銀,但資金尚差一半。鄧仁坤想了個辦法,邀集全縣富豪開會,請求捐資築壩。富豪們提出,捐資可以,他們每人捐一百兩,縣令得捐一千兩。結果鄧仁坤當場捐出銀票5000兩,基本湊齊築壩的錢。在全縣人民努力下,綦河上修築起了金鏞堤。

據鄧家家譜記載,鄧仁坤在綦江築壩防洪,其父鄧輔綸先捐資5000兩白銀,後又捐資2000兩。離家前,鄧老先生就反覆教育兒子,要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

濟貧困

根據出土碑文記載,綦河堤壩築好,鄧仁坤謝絕了當地百姓提出的“鄧公堤”稱謂,而以“金鏞堤”之名代之,即“金城湯池”,寓意固若金湯。

綦江地方志記載,鄧仁坤為綦江縣令時,除了捐款修金鏞堤,還親自到偏避山村巡查,勸導無業鄉民務農經商。他見到流浪遊民,總誠懇勸說:“何不回家勞動。”遇天旱無收,他派人到相鄰的江津、巴縣等地買來糧食,減價賣給鄉民。

在綦江為官5年間,鄧仁坤做了很多好事,實現了自己入川時的誓言。在當地,“娃娃縣太爺”已成為一個傳奇。

後來,鄧仁坤調任富順縣任縣令,綦江鄉民撐起萬人傘,設宴為他送行,酒宴從縣衙門大堂一直擺到綦河邊,共三百多席。離開時,綦江鄉民上千人跟著鄧仁坤車轎不捨,送出十餘里,一些老人和婦女失聲痛哭。鄧仁坤到富順上任後,還擔心新創的綦江義學缺少資金,特托人送來俸銀百兩。

抓麻匪

綦江當地縣誌記載,當時,地處川黔要衝的綦江,縣令已經空缺年余,主事的師爺勾結賊人,為非作歹,加之綦河年年漲水,百姓苦不堪言。鄧仁坤入川途中經過岳陽樓時,想起父親的諄諄教誨,少年豪氣頓發,當場發誓“當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

鄧仁坤在嫂子陪同下,帶著兩名隨從,乘船通過長江三峽,朝天門下道,過了巴南一品,行至距綦江縣城20里外的清溪口時,被一夥賊人綁架,最終僥倖逃出。困於賊穴時,他弄清楚了師爺勾結賊匪的證據。進入綦江縣城後,鄧仁坤第一件事就是徵召武勇,成立民防團,對抗土匪。

鄧縣令還說服美貌的嫂子,去縣城一家茶館做伺傭,誘使好色的匪首前來,設伏將其捕獲。長時間禍亂的綦江縣城,終於初步恢復安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