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簡介
重慶南路205弄54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政論家鄒韜奮的故居。鄒韜奮原名鄒恩潤,“韜奮”是他在1927年開始啟用的“韜奮”筆名,“韜”意韜光養晦,“奮”意奮鬥不息。他祖籍江西餘江,1895年11月5日出生在福建永安一個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韜奮青年時代家庭日趨困難,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又真才實學的工程師,把他送進了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而韜奮本人愛好文學,他的志願是做一名新聞記者。1919年暑期後,他毅然轉如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讀書。1921年大學畢業後,於次年進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編輯部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並編輯“職業教育叢書”,從此開始了他所熱愛的新聞出版工作生涯。
1930年,鄒韜奮和夫人沈粹縝一起設法租下了法租界呂班路萬宜坊54號,也就是現在的故居所在地,作為自己的寓所。這一寓所是一幢聯排式、富有現代氣息的兩層樓住宅,磚混結構,外牆用混凝土拉毛,屋前有兩米高的圍牆圍護。進入圍牆是一個小天井,然後是會客廳兼餐廳。這裡四周安放這用藍色士林布覆蓋的沙發,中間又一張小圓桌,桌旁是四個靠背椅,牆上掛著韜奮父母的照片和沈粹縝的一幅刺繡佳作,還有幾幅秋冬景色的油畫,整個房間裡顯得樸素和雅致。二樓是韜奮夫婦的臥室,落地門窗外是用鐵欄桿圈著的小陽台,室內是普通的木地板,一邊安放著一個大床,另一邊是大櫥和梳妝檯,西南角放著一張小圓桌及兩把椅子,牆上掛著幾幅家人的生活照片。後面亭子間是韜奮的工作室,靠窗有一張寫字檯,靠牆是兩隻裝滿外文書籍的書櫃。鄒韜奮在這不滿七平方米的斗室,寫下了大量抨擊國民黨黑暗統治的犀利檄文。
“九·一八”事變後,韜奮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7月15日,他與沈鈞儒、陶行知等共同簽署發表了“團結御誨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的公開信,明確表示贊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觀點和抗日戰線的主張。毛澤東用公開信的方式給予了覆信,大大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日誌。
1936年11月22日,國民黨為了撲滅國內的抗日烈火,在上海逮捕了正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人,12月4日又將此七人移送蘇州關押,由江蘇高等法院審理釀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流的強烈反對。在八個月的牢獄生活中,韜奮等人堅貞不屈,與法官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1937年6月13日,上海市民五千人舉行大會,要求當局宣告“七君子”無罪。在全國人民堅決鬥爭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於7月31日釋放了“七君子”。
鄒韜奮出獄後輾轉重慶、漢口、香港繼續開展愛國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腦癌秘密返滬就醫,第二年不幸逝世於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終年49歲。
鄒韜奮逝世後,黨中央給予他很高的評價。1944年9月28日,黨中央給韜奮家屬的唁電中說:“韜奮先生二十餘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鬥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至最後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資修復鄒韜奮的故居,並在隔壁53號建立了韜奮紀念館。紀念館包括韜奮故居和韜奮生平事跡陳列兩個部分。故居仍保持著20世紀30年代韜奮一家居住的原貌;生平事跡陳列則分8個部分介紹鄒韜奮同志革命的一生。現韜奮故居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故居在內的紀念館也是上海市的“青少年教育基地”,並被上海旅遊局推薦為觀光點。
參觀指南
地 址:盧灣區重慶南路205弄53號(合肥路和復興中路之間)
交通指南:公交17、24、36、236、304、786、864、932、986、隧道八線等。
門票:免費
參觀時間:周一~周五 8:30~11:00 13:30~16:00(僅供參考,以當地景點公告為準)
鄒韜奮故居和復興公園、劉海粟故居、重慶公寓相隔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