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埠村

鄒家埠村

鄒家埠村隸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距萊城10公里,村東隔河是北張家莊,村北為近崮村,村南隔河與長安莊相望,村西是嶺,是北來、東來兩條河的交匯之處,河水向西至孝義從村北繞村東到村南再向西至孝義樓村,西南與孝義河相會。村中現有130戶,人口451人,耕地有472畝。

歷史沿革

據說,在這三面有河西面靠嶺的高地上,先有鄒姓來此建村,冠以姓氏,叫鄒家埠村,而何時建村已無法考證。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孝義保·鄒家埠村”。就是說清朝時鄒家埠村屬孝義保管轄;1946年本村屬五區,後劃為汶陽區;1949年劃為辛莊區(即八區);1958年歸屬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孝義人民公社與城關人民公社合併,成立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龍崮鄉,鄒家埠村為龍崮鄉駐地;1986年龍崮鄉撤銷併入孝義鄉;2000年12孝義鄉撤銷後,鄒家埠村併入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
鄒家埠村解放前只有223口人,劉姓人口占90%,其他有張姓、柏姓、藺姓、馮姓等;解放以後又增添了李姓和王姓。本村不管族姓大小,歷來都團結友愛,互相尊重,和睦相處,打架鬥毆的事情幾乎沒有。本村人勤勞善良,政治覺悟高,1940年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員10餘人,劉源孔任第一任支部書記。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就有劉學俁、劉學同、劉種三(劉聞孔)、劉學會、劉參孔、劉志孔、劉傑孔、劉節孔、劉從孔、劉學茂、劉希孔、劉來孔等人,為打敗日本鬼子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人民立下了戰功。劉學會、劉傑孔、劉節孔、劉源孔四人為革命犧牲。1946年大動參時鄒家埠村的青年都涌躍參軍,父送子、妻送郎、哥弟參軍的都有,為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南征北戰,為國家為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參軍的有劉訓年、張愛珠、劉奎孔、劉躍孔、劉生孔、劉訓福、劉智孔、劉京孔等。
1947年土地改革後,廣大農民都得到了自己應得的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1952年,本村成立起若干個互助組,初步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1953年春天,本村以劉恩孔、劉學連、劉訓曾等13戶農民組織成立了鄒家埠村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同時劉柱孔、劉訓尹等人組建了鄒家埠村高級互助組。1954年全村農民都自願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轄三個生產隊,使鄒家埠村的生產力大大發展,社員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初級社裡已經有了油坊、軋花坊等副業生產。

當時的生產水平比較低,又大部分是旱田,都得靠天吃飯。鄒家埠村,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增設了13部人力推水車和手搖水車,又挖深水溝埋下近200米的地下水管,用水車把河水提到高地,使旱田變為水澆地,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農民們很受鼓舞,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1955年,又成立了以鄒家埠村、北張家莊村、東沈家莊村、磨山子村、近崮村、長安莊村組成的萬福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社社委設在北張家莊村。1958年撤銷了高級社,成立孝義人民公社,體制變為以生產大隊為基礎的生產形式。
鄒家埠村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1965年安裝了用柴油機帶動的磨麵機和粉碎機,結束了饃饃好吃磨難挨的苦日子。為了改善照明條件,1976年安裝了電力設備,結束了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電動機代替了柴油機,生產力又大大向前邁進一步。
鄒家埠村為了改變水利條件,1964年在南溝修了一座小型水庫,可蓄水6.5萬立方米;1976年又打了3眼深水井,修了3處揚水站,到1955年全村共打機井6眼,全部配套,使300多畝麥田都能旱澇保豐收。為了解決民眾的吃水困難問題,1994年全村安裝了自來水設施,大受民眾歡迎。
本村從1976年開始為節約好可耕地,回響上級號召,黨支部決定,村駐地由原205國道以東的肥沃土地上搬遷至村西的嶺上。經過8年的艱苦奮鬥,全村都建起全是磚石結構的新瓦房,消除了過去的土坯房子。原205國道(新205國道高速公路建成後,原205國道改為博徐公路)從新村中間通過,交通極為方便。商貿經濟活動也隨之發展起來,各種商店、維修店、氣焊、汽修、石料加工廠等相繼建立起來。1996年,在鄒家埠村與近崮村之間,又建立了農貿大集市場,逢五排十鄰近村的農民都來趕集,出售農副產品,購買所需產品。
鄒家埠村人都很熱愛文化學習和文藝活動。1953年成立漢語拼音夜校,每天晚上大槐樹上的鐘聲一響,全村青年男女,還有四五十歲的老年人都蜂擁到夜校,在明亮的汽燈下認真地學習。有的沒吃完飯,推下碗筷就走,學習熱情非常高漲。這樣,掃除了絕大多數文盲,為當時培養了合格的大、小隊幹部。解放後,在村幹部的支持下,劉學啟、馮書連老藝人帶動劉見孔、劉契孔等十幾個青年人組成了萊蕪梆子劇團。逢年過節,都扎戲台唱戲,鄰近三五村的人都爭著來看戲。1967年又由本村青年組成業餘劇團,繼續演出《奇襲白虎團》、《沙家浜》等劇目,深受民眾歡迎。這既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也鼓舞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
鄒家埠村人歷來就很重視文化教育。1935年,就由鄒家埠村、北張家莊村、磨山村、近崮村四村,在鄒家埠村河東、現在福山國小操場處建立新式國小一處,當時的校長是劉日綾,老師是何衡儒等人;1940年戰亂時解散。解放後,1951年又由鄒家埠成立國小一處,當時校長是劉學連;1990年鄒家埠國小合併於福山國小。學校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最早的大學生劉介孔畢業於遼陽師範學院。1964年劉永和從萊蕪一中考入西安交通大學。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鄒家埠村考中的大中專學生有50餘人。
鄒家埠村各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前面,歷年來都是區、公社、鄉鎮的先進單位,年年受表彰,對國家的貢獻很大。每人每年交納公糧小麥49公斤,玉米20公斤,另外還有花生、棉花等任務。1958年劉學連曾代表鄒家埠村出席濟南市群英會,受過獎勵。1964年由支部書記劉見孔出席山東省先進單位代表會議,受過獎勵。歷年來的獎狀、獎旗數不清。
鄒家埠村歷來有植樹造林,綠化山村的好習慣。解放後經過多年的努力,在鄒家埠界內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從鄒家埠村西的斜子地南河溝開始,河北岸繞村南、村東直至村北與近崮莊相接有長1.5公里寬30多米的樹林帶;河南岸西有從長安莊開始東到北張莊相接長約l公里寬20米的樹林帶;另外山溝路旁到處都有茂盛的樹木成長,綠樹成蔭,空氣新鮮,是夏季乘涼遊玩的好地方。1964年縣、社領導至鄒家埠指導工作,看到鄒家埠有如此多的樹木,評論說:走進鄒家埠村,每步10塊錢。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樹木之多。
鄒家埠人的經濟意識超前。在集體經濟所有制時,就很重視發展經濟,那時本村就有油坊、醬油坊、軋花坊、香油坊、粉坊、饃饃坊、鐵匠鋪等。大型生產工具:有拖拉機3輛,大型脫粒機1部、小型脫粒機3部、電動機13部,揚場機1部、大型播種機1部。水利設施齊全,能使80%的農田旱澇保豐收。
自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農民都逐漸富裕起來,現在全村電視機普及,拖拉機、農用三輪車40輛,汽車3輛,電話70部,機車50輛。

人文自然

在鄒家埠村劉家墓地里,原有兩棵大柚木樹,土人稱“油梗子”。木質堅硬,紋理細緻美觀,可制精美器具。春天開白花,如滿冠雪花,芬芳四溢,幾里地以外都能聞到,但是不結籽,是嫁接桂花的良種砧木,葉和花還有藥用價值。最大的一棵,樹幹直徑1.5米,高20多米,可惜1960年被人伐去。現存的一棵樹幹直徑約0.8米,高約20餘米,現被市里定為保護古樹之一,任何人不得採伐。這兩棵樹稱作姊妹樹,據說是明朝洪武年間栽植,已有600餘年的樹齡。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劉學會  劉節孔  劉傑孔  劉源孔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5年 劉源孔
1946年-1952年 劉頁孔
1953年-1959年 劉恩孔
1960年-1984年 劉見孔
1985年-1987年 劉等孔
1987年-1998年 劉永利
1998年-   劉訓懷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945年 劉心孔
1946年-1952年 劉柱孔
1953年-1959年 劉學連(社長)
1960年-1967年 劉恩孔
1968年-1984年 劉見孔
1985年-1987年 劉訓利 劉永存
1987年-1998年 劉訓靈
1998年-   劉訓懷 劉訓臣 劉念紅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劉學俁  曾任北戴河療養院黨委書記
劉聞孔(劉種三) 曾任杭州市檢察院檢察長
劉參孔  曾任昌濰地區專員
劉學茂  本溪市工會主席
劉訓玉  萊蕪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