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活的靈魂”,是農村學生睜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鏡子”。他們地位的變化,事實上與鄉村社會對待讀書的態度直接相關:鄉村教師的地位愈高,農村家長和學生對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以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認同度也就愈高;反之,則愈低。可見,讓全社會賦予鄉村教師這個群體本應擁有的崇高地位,絕不僅僅關乎這個特定群體自身的光榮,更關乎鄉村社會與農家子弟對待知識的態度,關乎底層社會對未來的期望。然而,作為一個龐大的知識群體,當前鄉村教師的地位總體不高,這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因素。
從外部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廣大農民經濟地位的提升,鄉村教師的經濟和文化地位均受到一定衝擊。由於多年來城鄉教育發展差距的存在,鄉村教師已很難滿足鄉村社會日益多元化和優質化的教育消費需求。“城鄉分殊已致流動固化”“激勵缺位已致職業倦化”“待遇低下已致負擔沉化”“道統剝離已致功能窄化”“原創不足已致話語弱化”的鄉村教師,很難在鄉村社會獲得地位認同,更遑論全社會發自內心的尊崇了。
從內部來看,作為一個群體,鄉村教師這一崗位無疑具有“超穩定性”,但鄉村教師個體卻具有明顯的“強流動性”。一些教師憑藉個人實力或人脈關係脫離了教師崗位,這給仍在堅守的鄉村教師造成了額外的精神壓力,使得堅守者在教育內部空間也找不到足夠的尊嚴感。社會各界對鄉村教師群體的幫扶行為和同情話語,固然有用且必要,但客觀上也在不斷印證著鄉村教師的弱勢地位。另外,隨著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重心上移”和鄉村教育的“選擇性消費分層”,底層農村學校的優秀生源不斷流失,這樣的客觀現實使得鄉村教師很難在教育教學績效考核中獲得職業成就感,結果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會進一步助推外界對鄉村教師群體的輕視。
鄉村教師要擺脫當下的地位之困,亟須對症下藥。從社會大結構來看,隨著鄉村社會的發展,農村家長和學生教育需求的提高,鄉村教師必須正視由此帶來的新挑戰。首先需要走出與村落空間相互劃界的“文化城堡”——鄉校,不僅要成為書本等普遍性知識和形式理論的專門提供者,更需要成為地方性知識和實踐理論的生產者和發掘者,使鄉村教師擺脫懸浮的狀態而真正內嵌入鄉村社會。這就需要打破教育常規,實現教育與社會的深度融合。筆者建議,第一步是突破人事管理壁壘,放寬教育系統內部對鄉村教師的管理,由黨委和政府組織部門、人事部門參照“第一書記”的精準扶貧掛職模式,將鄉校教師分散至所在鄉鎮的村組擔任“教育書記員”或“教育委員”,為鄉村教師與鄉土社會的深度融入、生成實踐知識奠定基礎,讓鄉村教師能夠在鄉土實踐中真正形成本土化的原創教育理論和實踐。
從制度層面來看,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已迫在眉睫。要實現鄉村教師“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有發展”,無疑需要一攬子的系統性制度設計,其中收入分配製度中待遇的“增量性提高”和合理的“存量型分配”尤為關鍵。未來中國鄉村教師需要從政策層面明確“以崗定薪”,邊遠艱苦地區的教師崗位薪酬設定應在本地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各地要制定明細的崗位工作計畫,並接受專業化的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
通過公共治理結構改革,國家和地方設立創新項目和特殊崗位時,要引入具有創造力和執行力的思想家、實踐者,打通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制度分界線,在農村合理布局高校,打通高校教師、中國小鄉村教師和外部民間力量之間的壁壘。筆者期待開展新鄉土中國框架下的教育改革試驗,有像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一樣的鄉村教育大家在未來湧現出來,從而以鄉村教師的內生實力,提高全社會對其地位的認同。
鄉村教師支持計畫
2017年3月1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指出:
我們國家現在有300萬鄉村教師,他們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尤其是我們農村孩子成長的園丁。2015年出台了《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這個《計畫》在我們共和國的歷史上是第一個關於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計畫,意味著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計畫》實施以來,教育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我們鄉村教師短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集中表現就是三件事,教育部在圍繞這三個問題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強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是要“下得去”。鄉村教師短缺突出表現是“下不去”。《計畫》頒布以後,深入實施“特崗計畫”,這是專門針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在全國範圍內招收畢業生到鄉村去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鄉村教師短缺的問題。連片特困貧困地區和265個連片特困貧困地區之外的省貧縣都納入了這個範圍。
二是“留得住”。下去了留不住,乾一段時間就走了,“特崗計畫”也有這個問題。解決留不住這個問題,主要有三招。第一招中央財政投入了52.53億元資金,有8.1萬學校的近130萬鄉村教師受益。主要是提高補助,讓他們在鄉村從事教育勞動得到相應的補償,大體上人均是300元左右。一些省財政拿出資金投入,標準比較高,最高的1500元。這是解決經濟範圍的。第二招是在全國建了有40萬套周轉房,為這些鄉村教師、特崗教師建的周轉房,讓他們住在條件比較好的地方,能夠安心地在那裡工作。第三招是提高他們的榮譽。我們向106萬30年以上在鄉村從教的老師頒發了榮譽證書,這在共和國歷史上是第一次。這么大規模地頒發榮譽證,就是想通過這樣的精神獎勵,營造教師在鄉村從教的濃厚氛圍,讓他們有職業的榮譽感。這叫做解決“留不住”的問題。
三是“教得好”。就是解決“教不好”的問題,這主要是質量問題。我們採取一些措施鼓勵水平比較高的校長教師向鄉村流動,這有經濟措施也有保障條件的措施,鼓勵他們流動。還有一個措施是培訓,培訓的關鍵是學校得有一個好校長,我們這兩年培訓校長380萬人次,不斷地給他們培訓,讓他們提高管理和教學的水平。有一個好的校長帶著一幫老師,這個鄉村的教學水平會逐步地提高。下一步,我們要繼續貫徹落實好鄉村教師計畫,同時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儘可能向村小和教學點傾斜,還有解決鄉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編制問題,城鄉統一編制標準。另外是下功夫解決好“長不高”的問題。所謂“長不高”的問題,就是要從制度上解決他們評職稱這樣一些職業發展問題。做好制度安排,經過一段時間,我們鄉村教師短缺問題就會得到較大的緩解。
計畫實施評估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以下簡稱《支持計畫》),從鄉村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補充渠道、生活待遇、編制標準、職稱評聘、交流輪崗、能力素質、榮譽制度八個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解決鄉村教育薄弱問題。
2016年12月,受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委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承擔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實施評估課題,評估課題組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對浙江、江西、湖南、雲南、寧夏5地進行深入調研,收回鄉村教師問卷5300份。《報告》顯示,中央及地方政府多措並舉,定向施策,精準發力,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出台了實施辦法,鄉村教師獲得感大幅度提升,從教意願更強,工作積極性更高,“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我們發現,鄉村教師現在從教意願更強、工作積極性更高了。” 課題組組長、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鄔志輝說。
鄉村教師王雲新關注的職稱評聘問題在《報告》中也得到體現。《報告》指出,近年來,職稱評聘切實向農村傾斜,評聘條件更加科學合理。全國已有22個省份明確提出,對長期在鄉村任教的在編在崗教師,達到相應職稱條件和資格的,可不受崗位數量限制參加高、中級教師職稱評聘。同時,各地鄉村教師職稱評聘時不作外語成績(外語教師除外)、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更加關注教師的教學實績和教育貢獻。
除職稱評聘傾斜外,鄉村教師生活待遇也全面提高。《報告》指出,廣西、寧夏、青海、四川、甘肅、廣東、浙江等省份擴大了政策的實施範圍。2016年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共投入補助資金44.3億元,比2015年增加了9.9億元,提高了22.8%。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縣中,人均月補助標準達到或超過400元的縣占25%,與2015年相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
這一點,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徐宏偉感受尤其深刻,他介紹說,甘肅省將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強力推進。在國家實施集中連片貧困縣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基礎上,結合實際需要擴大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發放範圍,將實施範圍從集中連片貧困縣擴展到插花型貧困縣,補助縣區達到75個縣;實施對象由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擴展到鄉村幼稚園教師,5年來共發放生活補助資金超過13億元。為此,2016年甘肅省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發放資金總額在全國22個實施省份中位居第一。
這一系列舉措都旨在讓鄉村教師能“留得住”,但“下得去”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對此,《報告》指出,各省份鄉村教師補充渠道趨向多元,初始配置質量明顯提高。在“特崗教師”政策的基礎上,省級統籌新機制初步建立,湖北、青海、江西等省份均建立了省級統籌、招聘鄉村教師的補充機制。比如,2016年湖北就統一招聘鄉村教師6477人。
“特崗教師、定向培養的師範生每年都會按需分配到農村學校,他們的到來改變了學校某些課程無師可教的窘境。”湖南省永順縣靈溪三小教師向紹富深有感觸:“我所在的學校,現在每個學科都有一名科班出身的老師去教學。”因為有了科班教師,學生們相繼在全縣的學生書畫、科技比賽獲獎。
“下得去”“留得住”的問題正在逐步改善。針對“教得好”這一問題,《報告》顯示,兩年來,各地培訓力度逐步加大,培訓方式更為多元。甘肅、貴州、浙江、廣西、重慶等省份因地制宜,採取頂崗置換、網路研修、送教下鄉、專家指導、校本研修等多樣化培訓模式,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調查顯示,近80%的參訓教師認為培訓效果良好。
湖南省永順縣是評估報告重點調研的縣份之一,該縣教體局局長向琳告訴記者,在縣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他們勒緊腰帶保障師訓經費投入,近三年來財政預算安排師訓費近900萬元。“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須有一桶水。教師如果不學習、不培訓,這桶水就會‘蒸發’,變成‘半桶水’甚至枯竭。我們必須多措培優,讓隊伍強起來。”向琳說。
本次報告會既是對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實施前期成績的總結,也是對實施中期面臨困難和問題的審視和研究。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藍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袁桂林、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范先佐、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王海燕等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出許多建議。
“面對鄉村教師一定要出台真招、實招、管用的招,要真正回應他們的關切,提升他們的待遇,讓鄉村教師有滿滿的獲得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在會上表示。
發展報告
2019年1月13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在京發布《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師資隊伍向好發展 。
教師人數
2019年2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鄉村教師290多萬人,其中中國小近250萬人,幼稚園42萬多人,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