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霍次克海高壓

鄂霍次克海高壓

鄂霍次克海高壓(簡稱鄂海高壓)作為東亞夏季主要大氣環流系統之一,據統計, 鄂海高壓多集中出現在5、6、7 月份, 其中尤其以6、7 月份最多, 8 月以後逐漸消頭。在6 月份, 由於冷水區中心位於白令海到千島以東海面, 以及阿拉加、東西伯利亞兩塊大陸的關係, 使得在白令海有一個靜止的低壓槽, 在東西伯利亞有一個高壓脊形成, 高空脊、槽間的輻合區重疊在低層冷空氣柱之上, 於是在地面上形成了鄂霍次克海高壓。

形成機制

鄂霍次克海高壓分類

僅以梅雨期間的鄂霍次克海高壓作為對象,根據5 0毫巴的氣壓場配置, 並與地面的鄂霍次克海高壓相對照, 將地面上的鄂霍次克海高壓分三種類型。

E 型: 它是發生在當東西伯利亞為高壓脊、白令海是低壓槽這樣一種高空氣壓場配置情況之下, 低層的冷空氣是從東方或從東北方流過來時所形成的冷高壓。(東西伯利亞的脊和白令海的糟的形成每年一到5、6 月, 西伯利亞大陸以及阿拉斯加就由於日射增強而變熱, 熱量通過對流以及擴散而輸送到大氣的高層, 於是氣柱的平均溫度升高, 氣層增厚了, 高空等壓面的高度也升高了。另一方面, 由於海水表面寒冷的緣故, 在白令海及其附近的海面上的空氣依然繼續是寒冷的,這就形成了東西伯利亞的脊和白令海的糟)。

N 型: 北冰洋的冷空氣形成一個高空冷渦橫跨東西伯利亞。低層冷空氣流入鄂霍次克海形成冷高壓。

R 型: 地面上的鄂霍次克海高壓是伴隨高空的高壓脊同時出現的, 大多數都是暖高壓。

鄂霍次克海高壓形成的首要因素

由於東西伯利亞的脊和白令海的槽, 在鄂霍次克海上空形成了一個輻合場的緣故, 在白令海以及西伯利亞東北部的低層冷空氣( 大致是70 0 毫巴以下) 就向鄂霍次克海流去, 使得在地面上形成鄂霍次克海高壓, 這就是E 型高壓。

低層冷空氣向鄂霍次克海流入的機制大體上有兩個途徑。第一個是由於低壓的吸引作用。在梅雨鋒面上發展起來的低壓向東北移動, 其北部的強東風使得白令海上的冷空氣向西流入, 以及在梅雨鋒面以北從蘇聯濱海區經過樺太南部的低氣壓把東北方的冷空氣帶了下來等。另一個是白令海的槽呈東西向伸展, 在鄂
霍次克海北部是一個強東風區, 以致使冷空氣得以流入。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高壓, 由於低層是冷空氣, 因此, 需要兩天或四天的時間緩慢地從鄂霍次克海南下, 並被中緯度的高壓( 即小笠原高壓) 所合併。

主要影響

鄂海高壓對我國夭氣的影響, 以東北夏季氣溫最為顯著, 其次是對長江下游流域梅雨承的影響,鄂海高壓對長江流域梅雨的影響, 以江蘇省6 月降水裡最為顯著。

因素關係

鄂海高壓與北半球西風環流的關係

鄂海高壓作為大氣環流總體中的一員, 它就有可能與高空其它環流系統關聯。鄂海高壓與北半球西風環流的聯繫,有3 個地區( 幾乎包括整個緯圈) 鄂海高壓偏強年與偏弱年西風環流差異都很顯著。①東大西洋一西歐地區。該區域當鄂海高壓偏強年份為一高脊, 而鄂海高壓偏弱年份則為一①東大西洋一西歐地區。該區域當鄂海高壓偏強年份為一高脊, 而鄂海高壓偏弱年份則為一低槽。②東亞一太平洋地區。該區域常年為一寬戶的大槽, 而鄂海高壓偏強年份該槽又有明顯加深。相反, 鄂海高壓偏弱年份, 該區域的槽較偏強年甚至常年均顯得十分平淺。⑧北美地區。均為一槽一脊流型, 但鄂海高壓偏強年較偏弱年槽脊均為弱。

厄·尼諾現象與鄂海高壓

在厄· 尼諾年中, 赤道大平洋海溫上升, 會引起副高及阿留申低壓的同時加強。阿留申低壓的加強, 往住導致鄂海高壓的發展卿。而在厄· 尼諾的次年, 太平洋北美的遙相聯關係趨於減弱, 致使鄂海高壓也由強轉弱, 即i 次厄
·尼諾過程律往會引起鄂海高壓由弱變強, 再由強轉弱的循環過程。

結論分析

據上述分析, 得到以下結論:
1 鄂海高壓作為東亞夏季的主要天氣系統之一, 其強弱變化對我國東北地區和我國江蘇省梅雨量有顯著影響。
2 鄂海高壓典型偏張年與偏弱年, 其北半球西風環流有明顯差異。
3 鄂海高壓典型偏強年與偏弱年, 其前期1 1月西北太平洋海溫距平場有不同的分布型式。
4 厄· 尼諾現象對鄂海高壓強弱變化有一定影響。一般厄· 尼諾的當年鄂海高壓偏強, 厄· 尼諾的次年, 鄂海高壓多由強轉弱。這種影響是通過太平洋北美的遙聯( P N A )來實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