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模式

鄂爾多斯模式,是更新觀念、科學發展,堅持不懈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不斷推進制度創新,依託資源而不依賴資源,推動資源深度開發,提高資源附加值,從而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

鄂爾多斯市委書記雲峰曾說:“所謂的鄂爾多斯發展模式,他們的理解就是更新觀念、科學發展,堅持不懈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不斷推進制度創新,依託資源而不依賴資源,推動資源深度開發,提高資源附加值,從而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鄂爾多斯取得如此的成功,緣於闖出了一條西部地區科學發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發展模式——鄂爾多斯模式,正是在這種發展模式的推動下,鄂爾多斯的發展才充滿活力、動力和源泉。”
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鄂爾多斯時曾說,鄂爾多斯繼“深圳模式”“溫州模式”之後,創造了“鄂爾多斯模式”,值得欽佩,值得學習。
認真研究和分析鄂爾多斯模式,對於我國其他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鄂爾多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顯著成績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面積8.7萬平方公里,轄七旗一區,人口151.4萬。這裡是歷史上著名的“河套文化”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通過長期探索,特別是十六大以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鄂爾多斯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變化。
實現了由落後地區到經濟強市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前,鄂爾多斯是典型的老、少、邊、貧地區。197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3.46億元,人均344元;財政收入只有1900萬元,人均不到20元;全市8個旗、區中,有5個國家級貧困旗和3個自治區貧困旗。2001—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71.8億元增加到1150億元,年均增長38.3%,2007年在自治區盟市中名列第二;人均GDP由1500多美元增加到1萬多美元;財政收入由17.98億元增加到200億元,年均增長49.4%,2007年在自治區盟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6226元,年均增長17.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258元增加到6123元,年均增長18.1%。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城市第28位。
實現了由以農牧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鄂爾多斯歷史上是典型的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1978年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是45∶28∶27。近些年來,鄂爾多斯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02—2007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34.89%。2007年,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發展為4.3∶54∶41.7。工業的發展不斷帶動農牧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2001—2007年,糧食產量由13.3億斤增加到27億斤,牧業年度牲畜頭數由615萬頭(只)增加到1350萬頭(只)。農牧業人口加速向城鎮和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五年累計轉移40多萬人。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達到61%。以旅遊業、服務業和運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形成了以工業為主的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實現了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歷史性跨越。鄂爾多斯曾長期採用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比較普遍,生產要素低下,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近幾年來,鄂爾多斯下決心關閉了地方煤礦1000多座,占全市煤礦的85%以上,煤炭機械化採掘率由10%提高到65%,回採率由30%提高到75%。引進建設了年產60萬噸合成氨、104萬噸尿素大化肥生產線、年產100萬噸天然氣制甲醇生產線、國內最大的300萬噸煤制二甲醚生產線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項目,形成了一次、二次能源開發並舉的新格局。近年累計投入科研推廣轉化資金13億元,轉化科技成果186項,實施國家“863”計畫和火炬項目38項,開發出100餘項具有自主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累計吸納區內外高校畢業生兩萬多人,引進副高級技術職稱以上人才700多人,高層次人才比重由0.5%提高到8.5%,成為西部地區為數不多的高層次人才的流入區。如今,鄂爾多斯地區生產要素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初步形成現代集約型經濟體系。
實現了由生態惡化地區向綠色大市的歷史性跨越。鄂爾多斯沙漠占總面積48%,乾旱硬梁和丘陵溝壑地區占48%,年降水量為35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是“地球癌症”砒砂岩裸露區,長期以來年均向黃河輸入泥沙1.6億噸。近年來,鄂爾多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生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07年,全市禁牧草原3518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40%,休牧5298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60%,劃區輪牧2398萬畝。完成退耕還林502.7萬畝,退牧還草3013萬畝,人工造林1016萬畝,飛播造林838萬畝,封育102萬畝。林沙產業形成巨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沙柳造紙項目帶動農牧民種植沙柳600萬畝,甘草製藥項目帶動農牧民種植甘草近400萬畝,沙棘產業化項目帶動農牧民治理砒砂岩39.8萬畝,2007年全市林沙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億元,農牧民來自林沙產業的人均純收入突破1000元。目前全市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3.6%增加到20.07%。累計關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537戶,削減煙粉塵68.7萬噸、二氧化硫14萬噸,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25天,集中式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黃河流經鄂爾多斯728公里,境內無一家企業向黃河排污。
實現了由強調經濟成長向注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十六大以來,鄂爾多斯社會事業投入大幅增加,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五年累計新增就業崗位7.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加大扶貧濟困力度,解決了15.6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農牧民低保標準由年600元提高到1300元,城鎮低保標準由月160元提高到248元,保障了特困戶的基本生活。城鄉居民收入來源更趨多元化,家庭財產普遍增加。2007年,城鄉居民平均每百戶分別擁有家用汽車16輛和7輛,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5.6平方米和27.5平方米,恩格爾係數下降到0.26和0.31,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民生活整體進入寬裕型小康。適齡兒童國小入學率、國中入學率和高中普及率分別達到100%、99.7%和84.5%,開始推行12年免費教育。衛生事業長足發展,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市旗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形成。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創作推出了《我的鄂爾多斯》、《走進石鎖溝》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文藝精品,“成吉思汗祭典”、“鄂爾多斯婚禮”入選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推廣,建設了一批標誌性文化工程。
今天的鄂爾多斯,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調研組深切感受到,鄂爾多斯一躍成為頗具實力、充滿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諧的強市,創造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奇蹟,是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成功探索,這顆草原明珠正在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二、鄂爾多斯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模式
調研中我們感到,鄂爾多斯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在於他們經過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
鄂爾多斯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得益於黨和國家正確的方針政策,特別是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政策、投入、人才等方面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給鄂爾多斯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我國現代化深入推進,世界範圍內產業轉移與我國東中西部產業的梯次轉移同步發生,也給西部地區帶來發展契機。尤其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煤、電、油、氣等資源價格呈現上漲趨勢,有力地推動了西部能源產業的發展。但這些機遇、條件和資源優勢在西部地區普遍存在,很多地方的優勢還要更突出一些,可見鄂爾多斯在西部地區異軍突起不是偶然的,是他們結合本地實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概括地說,鄂爾多斯模式是以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要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以自然資源為依託,以生態建設為根本,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政府強勢主導,企業市場運作,要素聚集最佳化,經濟自主增長的模式。
依託資源而不依賴資源,推動資源深度開發、提高資源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鄂爾多斯沒有走簡單資源開發的老路,而是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不懈推進產業升級、產業延伸和產業多元,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他們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利用國內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努力提升資源開發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和整體競爭力。大力延伸產業鏈,開發煤轉電、煤制焦、煤制油、煤化工等綜合能源產品,形成煤—電、煤—焦、煤—油、煤—肥、煤—醇和天然氣—甲醇等多條產業鏈,構築以煤炭、電力、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產業集群,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和氯鹼化工為主的化工產業集群。同時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培育打造以絨紡、製衣為主的羊絨服飾產業集群,以汽車、發動機製造和煤炭採掘、煤化工大型機械製造為主的製造業產業集群,以中蒙藥、生物製藥為主的現代醫藥產業集群,以沙柳造紙、甘草製藥、沙棘制食品為主的林沙草產業集群,形成了資源型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
以大項目、大企業提升產業層次,推動高級生產要素集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鄂爾多斯地方偏僻,交通落後,遠離市場,既沒有大城市和經濟體的輻射帶動,也沒有國家政策傾斜,按常理講對企業吸引力不大。但情形恰好相反,這裡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大項目多、大企業多,有一批國際或國內第一的項目,有一批著名企業,形成了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年來鄂爾多斯在總結以往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下大力氣改變過去主要依靠低水平引進技術和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求發展的做法。針對工業發展中“小、短、低、粗、慢、重”等問題,提出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節能環保的“六個高”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構築“大煤田、大煤電、大化工、大循環”的產業體系。積極與中石油、神華等一批中央大企業合作,利用大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大力提升產業層次。正是因為一批大項目、大企業形成的平台和載體,聚集了科技、人才、資本、管理等高級生產要素,形成了產業—投資—人才—效益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生產要素從低端向高端、從要素流出區向要素流入區的轉變。
通過集中發展、集優發展,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鄂爾多斯地廣人稀、生產力布局分散,存在產業集聚帶動能力弱的先天不足,而現代經濟越來越呈現出集約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針對這個問題,鄂爾多斯在深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集中發展的戰略,努力將有限的生產要素集中投向有空間、有優勢、有效益、有潛力的地區、產業和項目,形成集聚、集群效應。他們對農牧業生產區域布局、種養結構、養殖方式、人口布局、產業化發展、資金使用方式進行“六大調整”,促進土地和草牧場向規模經營集中,推進農牧區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實現了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變遷。他們打破縣域分割,推進“地域經濟”一體化,在全市範圍內最佳化配置資源,調整生產布局,規劃建設一批承載能力強、設施配套、功能齊備、社會服務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的現代新型工業集中發展區,推進工業向基地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企業集聚發展、集約增長、集成配套。他們按照“拉大、補欠、崛起”的城市化發展思路,把鄉鎮撤併到50個,促進城鎮建設重點由小城鎮向大城市、城市核心區由擴散式向組團式、城鎮布局由遍地開花向集中建設的重大轉變。
堅持產業建設和生態建設並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鄂爾多斯近一半是沙漠,耕地只占4%,生態十分脆弱。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他們順應自然規律,統籌產業發展與改善生態。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積極實行舍飼養殖,啟動建設兩萬平方公里無人居住的自然生態恢復區,實施“大漠披綠”和“水草豐美”工程。大力發展林沙產業,按照“三化”(林板一體化、林紙一體化、林飼一體化)、“三品”(飲品、藥品、保健品)的總體思路,堅持“個人、集體、國家一齊上”,制定“誰造誰有,合造共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等政策,推行“五荒”拍賣治理,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激活利益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的生態建設新格局。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對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行業實施循環技術改造,開發建設一系列循環利用項目,培育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初步形成煤—電及其廢棄物、煤—煤化工及其廢棄物利用等循環產業鏈條。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民族團結和睦、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民。鄂爾多斯原來不僅總體上落後,而且發展也很不平衡。近些年來他們堅持把富民惠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推進財富共創、成果共享、和諧共建。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切實把社會建設定於突出位置,著力解決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廣大民眾關心的民生問題,率先推行農牧區低保制度,積極實施免費職業培訓計畫,健全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城鄉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切實保障廣大民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特別是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落後地區的支持力度,從投入、人才和政策等各方面傾斜,培育一批農牧區發展示範典型。廣大民眾普遍反映,這幾年是人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大家幸福感和滿意度最高的時期。
通過調研我們感到,鄂爾多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有今天這樣的局面,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有一個思路一致、高度團結的好班子。近年來,鄂爾多斯市委一班人視野開闊、埋頭苦幹、奮發有為,他們自覺遵循發展規律,大力改革創新,把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創造性地付諸實施。分析鄂爾多斯模式,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就是這些年他們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錘鍊出來的“戰勝自我,推進文明,實現跨越”的鄂爾多斯精神。它已成為鄂爾多斯在新的起點上凝聚人心、引領發展的精神紐帶。
三、鄂爾多斯模式的啟示
通過調研我們感到,鄂爾多斯模式是在中國廣袤的西部地區湧現出的又一生動典型。它的發展基礎、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等在我國西部地區有很強的代表性。
啟示之一: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更新觀念,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自覺意識,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前提。鄂爾多斯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在於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正是因為不斷解放思想,他們創造了多個全區、全國“率先”:率先在全區嘗試土地承包到戶,率先實行土地和草牧場規模化經營,率先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率先完成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從而使鄂爾多斯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和變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鄂爾多斯的幹部民眾認識到,與發達地區最主要的差距還是觀念的差距,只有解放思想、勇創一流,才能趕上或超過東部。鄂爾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著力轉變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做出符合科學發展的正確決策,才能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開創發展的新局面。
啟示之二:扭住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關鍵環節,堅持不懈地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才能取得科學發展的實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長期以來,西部地區以輸出資源為主的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在帶來經濟一時增長的同時,也必然導致資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生態脆弱退化。面對“增長的誘惑”,鄂爾多斯不是坐吃山空,而是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以產業升級為主攻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突破口,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支撐點,變革傳統發展模式,艱難地推進關閉、淘汰、治理和整頓,從資源濫采、環境污染、發展粗放的惡性循環中突出重圍。調整就意味著“割捨”,轉變就有可能“減速”。鄂爾多斯經過一場脫胎換骨的發展方式革命後,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甜頭,為進一步良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鄂爾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啟示之三:堅持改革開放,切實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制度創新,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基本前提。科學發展道路既是一條新路、一條好路,也是一條難路,難就難在是對傳統發展路徑、發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鄂爾多斯堅定不移地通過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為實現科學發展鋪平道路。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地區行政壁壘逐漸減少,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和大範圍資源重組的格局基本形成,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流入進一步加快,社會投資已成為投資增長的動力源泉,本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類行業中介組織和農牧區專業經濟協會逐步發育完善,千家萬戶與千變萬化的市場順暢對接。鄂爾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毫不遲疑地去改,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才能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啟示之四:堅持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與政府的主導作用相結合,著力形成內生性自主增長機制。欠發達地區市場發育的滯後性和跨越式發展任務的緊迫性,決定了必須做到“兩手”都要硬,即在健全市場機制的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鄂爾多斯依託國內新興的能源、生態、高端農牧業產品市場,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本地的發展要求,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有力地領導、組織和協調並主動駕馭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進程。當落實科學發展觀遭遇習慣勢力和傳統觀念的牴觸時,當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執行得異常艱難時,他們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以超前謀劃和戰略思維,靠政府積極發揮全局統籌的作用彌補市場缺陷,用看得見的手強勢出擊,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鄂爾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做到既積極發揮市場作用,又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啟示之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升各級領導幹部的執行力,為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鄂爾多斯之所以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關鍵在於鄂爾多斯市各級黨組織堅強有力,領導幹部率先垂範。鄂爾多斯市委十分注重加強黨的建設,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執政能力建設,著力提高黨員幹部在市場經濟中謀發展、促發展的能力。他們立足老、少、邊、貧地區的實際,注重研究自然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對於已制定和形成的目標和政策,就始終咬住不放,一抓到底。許多幹部民眾反映,這些年鄂爾多斯幾任領導科學決策,不“翻燒餅”,堅持“一任接著一任乾,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不懈地埋頭苦幹實幹,扎紮實實推動科學發展。鄂爾多斯模式表明:只有把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各級領導幹部的執行力,努力造就奮發有為、幹事創業的幹部隊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才能勇立時代潮頭,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鄂爾多斯模式用活生生的事實和人民民眾的切身感受,多層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真理光芒。調研組感到,隨著實踐的深化,對鄂爾多斯模式的豐富內涵和新鮮經驗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提煉,使其上升為更加系統的規律性認識,為西部地區以及其他地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調研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