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馴鹿習俗

鄂溫克馴鹿習俗

鄂溫克馴鹿人也稱鄂溫克獵民(主要根據他們的職業特徵並有別於其他鄂溫克族而言的),是鄂溫克族的一部分。他們是三百多年前從現俄羅斯境內的外貝爾加爾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遷徙過來的,並世代在大興安嶺過著遊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魯古雅(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 2008年6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申報的鄂溫克馴鹿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91)。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大興安嶺西北麓、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部落,他們就是"敖魯古雅"(地名,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的鄂溫克馴鹿人。因這部分人主要*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整年遊蕩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所以也稱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或鄂溫克獵民。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裡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馴鹿是一種生長在嚴寒地區的動物,對食物的要求和選擇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蘚為主,另外根據不同季節也喜歡吃一些青草、樹葉、蘑菇之類。苔蘚是一種低等植物,主要生長在大興安嶺西麓陰冷潮濕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長非常緩慢。

鄂溫克馴鹿習俗 鄂溫克馴鹿習俗

長期以來,鄂溫克獵民同馴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對待馴鹿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但給它們取好聽的名字,還給予百般呵護。每到節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兒一樣為馴鹿梳妝,披紅掛彩,還要掛上亮晶晶的銅鎖;如果偶有一頭鹿不幸死去,他們都會難過得失聲痛哭。按照古老的風俗,馴鹿還是鄂溫克人嫁娶的聘禮,男方求婚時,首先要帶來若干頭高大美麗的馴鹿;結婚時新娘也要帶回數目相等的馴鹿,有的甚至還要多一些;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牽著馴鹿在新搭的帳篷周圍轉幾圈,表示人丁興旺、馴鹿健壯。

"逐草而居"的遷徙是鄂溫克獵民遊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因獵民點周圍的食物只夠吃10至15天,這就決定了遷徙的頻繁(若拖的時間太長,馴鹿覓食越走越遠,不但會加重尋找馴鹿的難度,還容易出現丟失)。林中遷徙,異常艱難。他們在這茫茫林海中得以生存、延續和發展,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鄂溫克人馴鹿 鄂溫克人馴鹿

遷徙前,獵民們先將馴鹿集中在一起,並將部分能夠乘騎和馱物的馴鹿繫上籠頭,拴在附近樹上,一般較老實的馴鹿用來馱人,較生性的馴鹿用來馱物。這時獵民們開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羅子”(“撮羅子”在鄂溫克語中為房子之意)上的覆蓋物。遷徙前的最後一項工作,是獵民們要將獵民點的所有用火撲滅。獵民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火,一般要在“撮羅子”內外各設一個火堂,用來做飯和取暖,還要點幾堆火為馴鹿熏煙趕蚊蟲。遷徙開始了,隊伍正中是年輕婦女牽著馱物馴鹿走在前面,一戶接一戶,隊伍後面是騎在馴鹿上的老人和兒童,隊伍兩側是擔負追趕馴鹿的大人和孩子,獵民的幾條獵狗也加入了遷徙隊伍。

保護建議

在我們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需要我們用辨證的、現代的、科學的思維方式理解文化現象,理解文化對促進現代社會發展中發揮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努力保護和留存一種民族的特色文化!為此,對鄂溫克民族的馴鹿經濟和馴鹿文化我們應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其中的道理不論自明。為此,我們建議:

(一)自治區對鄂溫克民族馴鹿經濟的發展,應採取積極保護和扶持的措施。其中包括:劃定固定的林地、草場,落實使用林地、草場的相關權利;天然林保護工程中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應儘快落實給獵民;提高獵民的護林員補助標準;鼓勵獵民重返山林,發展馴鹿養殖業等。

鄂溫克馴鹿習俗 鄂溫克馴鹿習俗

(二)積極為獵民提供優惠、健全的社會福利,其中包括居住環境、住房條件、醫療保障、教育投資、人才培養等,使鄂溫克獵民能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三)積極保護和搶救鄂溫克民族的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和搶救應成為當務之急,如鄂溫克民族的語言、民歌和傳統技藝等,並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四)對鄂溫克這個依賴於大自然生存的民族,不一定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迫使其加快發展,可以採取市場經濟與計畫經濟相結合的辦法,探索一條既能使鄂溫克民族經濟社會逐步跟上自治區總體發展,又能保護鄂溫克民族文化遺存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有效路徑。

(五)要儘快把小少民族自治旗的發展,列入自治區的整體發展規劃中,在資源、區位、人才、民俗、文化、旅遊等方面,找準發展優勢,實現科學定位,最終實現資源利用、生態保護、民族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六)抓住國家發布首個《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的契機,制定《內蒙古少數民族發展規劃》,把小少民族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一併列入其中,使小少民族事業發展納入科學規劃、制度安排的軌道。

文化現象就像一條源遠流長的河,她應是永不中斷,為人類永續利用,但這條河流一旦中斷,河床就會幹涸。民族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應對發展鄂溫克馴鹿經濟與保留馴鹿文化有足夠的信心,並做出我們應有的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