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結構
遺址中心區有一座約7米高的土台,名“鬥雞台”,又稱“龍 台” 。遺址文化層厚8.5米,下層為龍山文化,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存,上層為漢 代遺物並有唐宋遺存,內涵十分豐富。
出土文物
歷年來多次發現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 墓葬。在遺址北側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了有饕餮紋飾的銅尊、雙耳銅簋、 銅鬲、爵等器物,其造型厚重,紋飾古樸,具有商代特點,是諸城地區發現最早 的銅器。
1982年,在遺址南部一春秋墓中,出土了一批銅器,內有一件有20多個 銘文的大銅盤,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1983年,在遺址北部一處春秋墓中,出土 了車馬器、 鼎、鬲、盤、匜、壺及1套完整的編鐘,是迄今為止在山東省內一次 新的發現。在這批銅器外表及棺槨上,均有一層白色物包裹,該物為植物作成且 有粘性,質輕而薄,有關專家認為可能為原始紙漿,有待進一步化驗研究,是一 項十分重要的資料。遺址對研究龍山文化、商周遺存及春秋戰國時期齊、魯、莒 等諸侯國的勢力範圍、疆域、文化交流情況等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對研究 東夷文化及山東半島地區與中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價值。1979年被列為縣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