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郭晉平,男,1963年生,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資助對象,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省青年科研專家,“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山西省“跨世紀傑出青年人才”。兼任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理事,山西省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理事。主要從事森林經理學、森林資源培育管理、景觀生態學、森林生態學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連續四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山西省留辦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出版學術專著2部,其中《森林景觀生態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成果專著出版基金”資助。主編、副主編和參編高等院校“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4部,獲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成就
主要從事森林經理學、森林資源培育管理、景觀生態學、森林生態學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後在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林業科學、套用生態學報、環境科學學報、資源科學、武漢植物學研究、林業資源管理、世界林業研究等學術刊物和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連續四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山西省留辦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出版學術專著2部,其中《森林景觀生態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成果專著出版基金”資助。主編、副主編和參編高等院校“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4部,獲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學習經歷
1979.09—1983.07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系 林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5.09—1988.07 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 森林經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4.09—1997.07 中國科學院資源地理所 生態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8.09—2000.10 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生態學專業完成博士後研究.
2003.04—2004.03 加拿大Lakehead大學博士後研究。
工作經歷
1983.7—1985.9 山西省忻州地區林科所,助理工程師
1988.7—1997.4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系,講師
1997.4—2000.10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系,副教授
2000.10—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
2001.11—2014.03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
2004.7— 山西農業大學博士導師
2014.04--2017.04山西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院長
2016.11---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科研經歷
2009-2011,主持山西省留辦項目,汾河中上遊河岸帶植被恢復重建基礎及關鍵技術試驗研究
2008-2009年,主持國家林業局項目,華北山地森林認證.
2008-2010年,主持山西省林業廳項目,名特優新綠化樹種資源開發與繁育
2008-2010年,主持山西省林業廳項目,山西省通道綠化工程不同綠化模式環境生態效應研究及綜合效益評價
2005-2007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華北山地河岸林動態過程及其生態恢復機制研究”
2005-2007年,主持山西省留學基金項目“汾河流域生態安全對林區景觀變化的回響及流域生態安全建設的研究
2005-2007年,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文峪河流域河岸林的退化和生態恢復重建途徑的研究”
2005-2007年,主持山西省攻關項目“汾河中上游林區景觀生態安全與森林培育經營模式示範研究”
2003—2005年,主持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項目“汾河流域森林景觀變化及其流域生態效應的研究”
2001—2003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河中上游林區景觀變化及其流域生態效應研究”
教學情況
近年來為本科生主講森林生態學、普通生態學、森林經理學、景觀生態學等課程。為碩士研究生主講高級森林培育、生態學專題與研究法、森林生態學專題。為博士研究生主講恢復生態學、森林可持續經營、森林生態學等課程。
科研情況
出版主要論著
《景觀生態學》(十五規劃教材),2006,中國林業出版社。主編。
《森林經理學原理》,2000,科學出版社。
《園林生態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2003,中國農業出版社。第一副主編。
《園林樹木栽培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2002,中國農業出版社。第一副主編。
《森林景觀生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成果專著出版基金資助,2001,北京大學出版社。(個人專著)
《森林生態學》(十五規劃教材),2006,中國林業出版社。參編。
近年來發表主要論文
1. 郭晉平,張浩宇,張芸香. 2007. 森林立地質量評價的可變生長截距模型與套用. 林業科學.43(10):8-13.
2. 郭晉平.常潔. 閻海濱. 2007.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品牌專業建設的探索. 中國林業教育.25(5):11-14.
3. jin-ping Guo and Jian R.Wang. 2006. Comparison of height growth and growth intercept models of jack pine plantations and natural stands in Northern Ontario. Canadian J. for. Research. 36:2179-2188.
4. 郭晉平 張芸香. 2005.景觀格局分析空間取樣方法及其套用. 地理科學.25(5): 584-589.
5. 張麗珍 牛偉.郭晉平.2005.關帝山寒溫性針葉林土壤營養狀況與林下更新關係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25(7): 1329-1334
6. 郭晉平,張芸香. 2004. 城市景觀及城市景觀生態研究的重點. 中國園林. 20(2):44-46.
7. 郭晉平. 2003. 景觀生態學的學科整合與中國景觀生態學展望. 地理科學. 23(3): 277-281.
8. 張麗珍, 張芸香, 郭晉平. 2003. 次生林區斑塊形狀動態與森林恢復過程分析. 生態學雜誌. 22(2): 16-19.
9. 郭晉平, 郭芸香. 2002. 森林景觀恢復過程中景觀要素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動態研究. 生態學報. 22(12): 2021-2029.
10. 郭晉平, 肖揚. 2001. 森林景觀模型研究進展. 見:李承森主編, 植物科學進展(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55-272。
11. 張芸香, 郭晉平. 2001. 森林景觀斑塊密度及邊緣密度動態研究_以關帝山林區為例. 生態學雜誌. 20(1):18-21.
12. 郭晉平. 2001. 森林可持續經營背景下的森林經營管理原則. 世界林業研究, 14(4): 37-42.
13. 郭晉平, 張雲香. 2001. 森林有限再生性與森林可持續經營. 資源科學, 23(5):62-66.
14. 郭晉平, 薛俊傑, 李志強等. 2000. 森林景觀恢復過程中景觀要素斑塊規模的動態分析. 生態學報, 20(2): 218-223.
15. 郭晉平, 王俊田, 李世廣. 2000. 關帝山林區景觀要素沿環境梯度分布趨勢的研究, 植物生態學報. 24(2): 135-140.
16. 郭晉平, 張雲香, 肖揚. 2000. 森林分類經營的基礎和技術條件. 世界林業研究, 13(2): 36-40.
17. 郭晉平, 陽含熙, 薛俊傑, 王毅敏, 魏信. 1999. 森林景觀異質性及其動態研究--以關帝山林區為例. 套用生態學報, 10(2): 167-171.
18. 郭晉平, 陽含熙, 張雲香. 1999. 關帝山林區景觀要素空間分布及其動態研究, 生態學報, 19(4): 468-473.
19. 郭晉平, 張雲香, 薛俊傑. 1999. 關帝山林區景觀要素空間關聯度與景觀格局分析,林業科學, 35(5):28-33.
20.Guo Jinping, Xiao Duning, Xiao Yang, Xue Junjie. Trend surface analysis of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in Guandishan forest region of Shanxi, China. Journal of Envionmental Science, 1999,11(2):200-206.
21. 郭晉平, 薛俊傑, 李世廣, 王俊田. 1998. 龐泉溝自然保護區華北落葉鬆土壤種子庫的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16(2): 131-136.
22. 郭晉平, 張雲香, 任兆光, 任建茹. 1998. 國營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輔助決策模型及套用,資源科學,20(3): 54-58.
23. 郭晉平, 王石會, 康日蘭, 邱有紅, 張雲香. 1997. 管涔山青扦天然林年齡結構及其動態的研究,生態學報,17(2): 184-189.
科研成果
“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
“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獲獎情況
2007年獲山西省青年科研專家
2007年獲科教興晉優秀工作者.
2006年榮獲“山西省教學名師”榮譽稱號
2004年獲“山西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2002年,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培養對象
2002年獲“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
山西農業大學省級教學名師
近百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山西農業大學積澱了“甘於奉獻、敬業樂教”的教風,“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學風,形成了以“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農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