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
1956年出生於重慶,12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970年至1977年在重慶市歌舞團工作,他在那裡學到了大量四川民間音樂。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83年畢業
。郭文景大量的創作包括一部室內歌劇《狂人日記》、一部合唱交響樂、三首協奏曲、兩部交響詩和幾部室內樂作品。 曾任重慶市歌舞團小提琴演奏員,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現任該團創作員。郭文景還為20部電影和25部電視片創作了音樂。四川民間音樂的影響賦予他大多數的作品一種陰鬱和神秘的特性。
所獲榮譽
1985年以來,郭文景在國內獲得了許多獎。他的作品在阿姆斯特丹、巴黎、格拉斯哥、柏林和華沙的藝術節上演,並被荷蘭新音樂團、倫敦小交響樂團、紐約新音樂演奏團、林肯中心室內樂團、辛辛那提打擊樂演奏組、華夏中樂團、香港中樂團和蘇格蘭bbc、哥德堡、中國國家和台灣省交響樂團演奏。他還為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和重奏樂隊寫作。1996年應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分支機構--亞洲文化委員會的邀請,到美國做訪問學者。他還應邀到瑞典皇家音樂學院、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和曼哈頓音樂學院講學。作有弦樂四重奏《川江敘事》、大提琴狂想曲《巴》,獲全國音樂作品評獎二三等獎。 1985、1986、1993、1995、2001年,郭文景先後六次在全國作曲比賽中獲獎。《蜀道難》被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郭文景是“政府津貼”獲得者,還獲得過“國家教育成果一等獎”、“寶鋼教育獎”和“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文聯世紀之星”、及“中國百名優秀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郭文景是國際著名的義大利出版社CASA RICORDI—BMG成立近200年來簽約的首位亞洲作曲家,該出版社負責出版他的全部樂譜並向全世界作宣傳推展;郭文景還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第一個簽約作曲家。
郭文景曾應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邀請,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進行訪問。還曾應邀到瑞典皇家音樂學院、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地講學。
郭文景是“政府津貼”獲得者,還獲得過“國家教育成果一等獎”、“寶鋼教育獎”、“楊雪蘭”、“傅成賢”獎金和“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文聯世紀之星”、及“中國百名優秀藝術家” 等榮譽稱號,併入選中宣部首批“四個一批”人才工程。
人物生平
步入音樂王國
郭文景1956年生於重慶,自幼生長在“李白們吟頌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船工們呼號出豪氣沖天的川江號子的地域”。1968年,12歲的郭文景不可避免地遭遇“文革”,非常偶然地撞上了小提琴。十年動亂,災難深重,然而它所引發的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西洋樂器大普及,卻是人們始料不及的。“文革”期間全國上下,都在學習和排演具有特殊政治背景的“樣板戲”,而“樣板戲”規定一律用管弦樂伴奏,因此急需大量的樂隊演奏人才,並導致“繁榮”的文藝團體成為百業蕭條的十年動亂期間人人羨慕的工作單位。
於是,“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縣城,幾乎一夜之間響起了小提琴、大提琴、黑管、長笛的聲音。”人們有一個目的很明確也很現實:城裡的孩子為了避免日後插隊,鄉下的插隊青年可以考回城裡的文工團。而郭文景父母的目的則更單純,就是為了把孩子留在家中以免意外——山城重慶的武鬥很厲害。郭文景便以自學那把8元錢的小提琴開始進入音樂的王國。12歲學琴,想成為演奏家可能晚了一點,作為未來作曲家的重要素養之一可能正當時。兩年後郭文景考入重慶市歌舞團,勤奮的練習和頻繁的演出,即使他的演奏技術得到迅速提高,也使他對樂隊的音響狀態爛熟於心。
文革後期
“文革”後期,郭文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聽到當時仍被禁止的諸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鮑羅丁的《中亞細亞草原》、蕭士塔高維奇的《第十一交響曲》等外國交響音樂唱片,使這位19歲的青年發現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新天地,於是他將自己苦心蒐集的小提琴練習曲悉全部出讓,換得斯波索賓的《和聲學教程》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管弦樂原理》,開始自學作曲。此後他一面在樂隊拉琴,一面為各種演出編寫伴奏樂譜。簡單的“配器作業”能及時地(經常及時到前天晚上寫第二天就演出的程度)得到樂隊的演奏,就是現在音樂學院裡的作曲學生也可能沒有這種“福分“。
專制的壓力,世俗的動力,偶然的經歷,有時候也能綻放出絢麗的藝術花朵。不可預期的“文革”中的西洋樂器大普及,改變了不少人的命運,保存了藝術的種子,積蓄了後備的力量。當下活躍在文化藝術界的出生於五、六十年代的演奏家、作曲家、理論家乃至文學家、美術家,有不少是就在“文革”中開始學習或者學習過西洋樂器的。事實上,目前中國新音樂界諸如譚盾、瞿小松、陳怡、何訓田、陳其鋼、彭志敏、敖昌群、盛宗亮等等活躍人物,在“文革”期間都有著類似的“演奏員”加“配器師”的寶貴經歷。
類似的經歷還要繼續:這些人都在恢復聯考後陸續考入音樂學院,還真是在既不太早也不太晚的時候接受了嚴格而系統的訓練,提高了專業技術的水準。只是1983年畢業後郭文景既沒有留在學院也沒有留洋,而是回到重慶,直到1990年才回母校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我經常想當然地把這段非常平常非常自然的“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7年,作為郭文景非常重要的與眾不同的經歷。放一放“經典”,避一避“潮流”,有可能影響了郭文景的音樂風格。
獲得聲望
雖然郭文景也有過身在國內卻主要給國外委約打工的無奈歲月,但他的創作與譚盾、陳其鋼、陳怡、盛宗亮等長年旅居海外的作曲家仍有明顯區別。比如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牡丹亭》、《茶》乃至《秦始皇》都是英文歌詞,郭文景的歌劇《狂人日記》、《夜宴》、《鳳儀亭》都是中文歌詞,新作《李白》應該也是如此;陳其鋼寫了《一個法國女人的夢》,郭文景寫了《穆桂英》和《花木蘭》;陳怡寫了紀念美國“9·11”事件的《荼》,郭文景寫了紀念中國黨和國家的《東方紅日》/《英雄交響曲》;盛宗亮譜寫了記憶中的《中國夢》和《明信片》,郭文景用第一手素材譜寫了《西藏的聲音》和《遠遊》……長年旅居海外的譚盾等人越來越局限於早年在國內積累的素材譜寫中國特色的音樂,越來越採用常駐國的社會文化作為音樂表現題材,越來越以得到國外觀眾認可和喜愛為第一目標,而他們的同學郭文景仍然執著於自己的故土,仍然在第一時間接觸故土的音樂,感受故土的生活,因而從某種角度說郭文景是比譚盾他們“地道”得多的中國作曲家,因而《紐約時報》曾把他稱為“惟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
個人作品
《狂人日記》
歌劇 《狂人日記》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英文名《Wolf Cub Village》(狼子村)這是世界歌劇舞台上的第一部中文歌劇,由來自英、瑞、荷、中等國演員與歐洲的導演、舞美設計、指揮和樂隊首演。該劇完成了多項 零的突破。劇由94'荷蘭藝術節約稿製做,首演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相繼在巴黎、倫敦、魯昂、法蘭克富、里斯本、都靈、烏特勒支、鹿特丹、愛丁堡等地演出。自1994年首演以來已在歐洲排演過四個舞台演出版本。轟動了歐洲劇壇……
《夜宴》
《夜宴》是著名詩人鄒靜之,根據南唐宮廷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創作的。郭文景的這部歌劇,將西方義大利歌劇優美抒情的特點與東方中國古代藝術精煉典雅的特點完美的接合到一起。堪稱是斯特拉文斯基去逝後世界上最優秀的歌劇這部歌劇曾在荷蘭VARA 電視台播出;反響強烈。該劇的加長版,已在巴黎,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巡迴演出。去年,美國林肯中心又將其重排,在紐約連演數場,轟動百老匯。
影視音樂
《陽光燦爛的日子》、《紅粉》、《南行記》、《死水微瀾》、《千里走單騎》等影視音樂。
這些作品先後在維也納的Konzerthaus、德國巴伐利亞洲著名的奧特布依倫教堂。美國各地,法國巴黎,德國明斯特,法蘭克福,英國愛丁堡,哈德爾斯菲爾德,瑞士,荷蘭,比利時、中國台北和韓國漢城等眾多城市不斷獲得成功,稱其作品“充滿精緻細膩的音樂和宏大莊嚴的靜默。”
郭文景還應邀為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李少紅的《紅粉》、滕文驥的《棋王》等40多部影視劇寫過音樂。此外,他還為北京人藝著名導演林兆華執導的話劇《萬家燈火》(獲國家舞台精品工程獎)、李六乙執導的新概念京劇《穆桂英》、《花木蘭》、《梁紅玉》以及話劇《北京人》、詩劇《口供》等戲劇作品作曲或配樂。2008年,他應邀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字》一場創作了獨具特色的音樂。
其它
《峽》(中國大師級鋼琴名品精選第四集“山泉”中國唱片總公司)、《古瓷》等器樂獨奏曲。
《巴》、《川江敘事》、《社火》(樂——中國新音樂荷蘭Zebra公司)、《甲骨文》、《離垢地》、《西藏的聲音》等西洋器樂或聲樂小型作品。
《川崖懸葬》(中國唱片獎獲獎作品交響樂專輯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經幡》、《蜀道難》(“嘎達梅林”優秀交響詩中國唱片總公司)、《御風萬里》(2002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中國唱片總公司)等西洋器樂或聲樂中型作品。
《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小協奏曲》、《豎琴協奏曲》、《東方紅日》/《英雄交響曲》、《遠遊》等西洋器樂或聲樂大型作品。
《愁空山》、《晚春》、《滇西土風》、《日月山》(本片)、《禪院》等民族樂器樂隊作品。
《山海經》、《戲》(本片)、《炫》(本片)等打擊樂。
《狂人日記》、《夜宴》、《鳳儀亭》、《李白》等歌劇。
《穆桂英》、《花木蘭》等新概念京劇。
電影音樂作品
時間 | 所作曲目 | 時間 | 所作曲目 |
1987年 | 紅與白 | 1992年 | 小鬼精靈 |
1987年 | 遠古獵歌 | 1992年 | 人之初 |
1988年 | 棋王 | 1992年 | 抗暴生死情 |
1989年 | 滴血黃昏 | 1992年 | 京城劫盜 |
1990年 | 大毀滅 | 1992年 | 黑雪 |
1990年 | 索命逍遙樓 | 1993年 | 黑火 |
1991年 | 泰山恩仇 | 1994年 | 生死拍檔 |
1992年 | 初吻 | 1994年 | 紅粉 |
作品評價
《棋王》
1987年郭文景為影片《棋王》譜曲,他很好地領悟了故事精髓和特定的文化內涵,賦予影片清靜、淡雅的意蘊,優美動聽的鏇律出色地渲染了整部影片濃厚的邊寨地域特色,又飽含深深的哲理,使觀眾融入劇情,產生思考,創作達到一定的高度,獲得成功。
《北京,你早》
1990年郭文景擔任影片《北京,你早》的作曲。這是一部反映當代都市青年工作和情感生活的影片,輕快明朗是該片樂曲風格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此基礎上郭文景又給影片一個曲隨情生的定位,樂曲隨著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而適時作著微妙的變化,但並不影響總體風格,助情而不煽情,良好地發揮了樂曲功效,獲得專家和觀眾的肯定。
《毛澤東的故事》
1991年郭文景擔任影片《毛澤東的故事》的作曲,該片反映的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和平時期的一段生活,因為遠離硝煙遠離戰場,因此與以往反映毛澤東的影片的作曲風格有明顯的差異。郭文景認真思考,潛入創作,賦予了影片淳厚凝重的風格,極富平民色彩,樂曲如一首明快婉轉的小詩,為影片增色不少。
《紅粉》
1994年郭文景為影片《紅粉》譜曲,該片的悲劇色彩濃厚,樂曲深重多思,引人入境,標誌著郭文景在創作上又達到新的高度。 郭文景善於為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影片譜曲,創作中注意與影片感情基調的協調一致,飽含激情,蘊涵豐富。他的電影作品很多,如《遠古獵歌》、《抗暴生死情》、《小鬼精靈》、《京城劫盜》、《人之初(1992)》等,各有特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關介紹
社會評價
這位作曲家,永遠和大山在一起,永遠和大地在一起,永遠和大江在一起,永遠和辣椒在一起……——譚盾
郭文景的音樂常常是陰沉、狂暴和神秘的,滲透出像他的出生地重慶那般烏雲覆蓋、陰森森的氣氛。他的樂隊和戲劇作品是以人吃人者、神秘的山崖懸棺和獸骨上的文字為題材。——高文厚[荷蘭]
《紐約時報》稱郭文景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許多重要的國際藝術節,如:愛丁堡音樂節、巴黎秋季藝術節、荷蘭藝術節、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及倫敦阿爾梅達歌劇院、德國法蘭克福歌劇院、法國魯昂歌劇院等都曾安排他的個人作品專場音樂會或上演他的歌劇。在畢業後的二十年中,其作品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目前,他已與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國際著名出版社CASA RICORDI—BMG簽約,該出版社將出版他的作品並向全世界作宣傳推展。應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邀請,他作為訪問學者曾到美國進行訪問。他還應邀到瑞典皇家音樂學院、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講學。
王西麟曾撰文批評郭文景等年輕一代作曲家缺乏深刻的有歷史責任感的作品,尤其厭惡郭文景在《東方紅日》(《英雄交響曲》)中向權力獻媚,在《狂人日記》、《夜宴》中淡化矛盾和悲劇色彩。其實如果細心品味一下,王西麟作於1990年的《第三交響曲》和譚盾作於1991年的《悲歌:六月雪》,王西麟的《小提琴協奏曲》和郭文景的《愁空山》,王西麟的《殤II》和郭文景的《日月山》以及盛宗亮的《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王西麟的《鑄劍二章》和郭文景的《狂人日記》/《狼子村》把魯迅的作品表現得大相逕庭——且不論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魯迅,但《殤II》和《日月山》這兩部民樂隊作品都不約而同地追求了厚重有力的悲劇性音響,表現方式幾乎一致,並且在香港中樂團2006年的“中英對話”音樂會上同台演出(同台的中國作品還有朱踐耳的《悲調》和王寧的《慶節令》)!見王與郭的差異可能並不像他們自己想像的那么大,郭文景、譚盾這代作曲家可能不像王西麟那樣對歷史不公耿耿於懷,但對關注歷史命運的悲劇感的音樂仍然有所涉及。連非常意識形態化的蘇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都說過:“希望青年們能大膽地發展各種各樣的交響樂體裁,而不要用削足適履的辦法把彼此各不相同的性格都塞在哲理性-悲劇性交響樂的框框裡。”在王西麟與郭文景這兩代作曲家人生觀、歷史觀、審美觀差異的背後,更嚴重的矛盾在於國內狹小的古典音樂市場和資源壟斷瓜分式的文化體制下造成的機會分配不公。否則在同等的宣傳和演出機會下,觀眾自己會用自費上座率評判比較王西麟的第四交響曲和郭文景的英雄交響曲,當事人的互相評價就不顯眼了。因而讓王西麟憤憤不平之處還在於為什麼本來就狹小的演出和輿論空間能被郭文景占據那么大比例?為什麼郭文景那整整一代作曲家即便對悲劇感的音樂有所觸及但卻沒有一人能像自己一樣長期深入面對過去的苦難?
面對王西麟固執、激憤而又無助的質問,郭文景捍衛藝術自由,強調藝術家各有所好、各有所長,反對道德批判都是可以理解的,更令人同情的是郭自己的感嘆:“二十世紀最後十年我在北京度過,一直為沒有國內約稿而痛心。作為生活在中國的作曲家,我確實一直有大量國外的約稿,但當一次次疲憊不堪地飛到地球另一端去排練演出自己的作品時,在昏暗的機艙里,我分明看見自己是一個在故土找不到活兒乾而離鄉背井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但是接受政府委約創作《東方紅日》/《英雄交響曲》的郭文景不應忘記《孟子·滕文公下》中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即使“農民工”也可以在“飢不擇食”與“貧者不受嗟來之食”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何況當時的郭文景如果是“農民工”,那么王西麟就還是“農民”,大多數中國作曲家就都是吃國家“救濟”的“討飯者”。
郭文景驕傲地提到北京國際音樂節連年開辦“中國主題”專場、譚盾等人屢獲國際大獎、自己的歌劇全球巡演、《紐約時報》用兩個整版介紹中國作曲家等等進步固然可喜,但他在顯示這些都與自己的成就有關而與王西麟無關時,也不應忘記這都是在國內自發觀眾群弱小、傳播宣傳渠道狹窄、音樂資源大都被壟斷的狀況下取得的,還遠未經過充分的競爭和檢驗,否則這些難得的進步將會變成飲鴆止渴,毀掉中國作品長期的生命力。王和郭都不應忘記,除了王的《火把節》外,他們各自最引以為豪的那些音樂吸引的國內自發觀眾數量微乎其微。總之,無論中國音樂小圈子內如何互相攻擊詆毀、互相爭奪分羹權,王與郭都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堅持留在祖國故土的傑出作曲家——他們兩位作曲家從出生到永遠,有且只有一種國別標註,那就是中國!失去他們任何一位,都將是中國音樂的巨大損失……
人物自述
聽梅蘭芳們捏著嗓子唱出女人聲,我感覺如綾羅綢緞在紅燭下閃著夢一樣的光澤,透出中國舊式的華麗和沉醉。遺憾的是,這門精美的藝術,這迷人的嗓音對於眾多作曲家,常常如同博物館中精美的陳列品,只能欣賞,無法使用。
京劇如此,其他劇種亦然。我在1987年寫成的交響樂《蜀道難》中,曾希望用幾個帶著大川險山之靈氣的川劇高腔式的嗓音。這種嗓音悽厲的野性和銳利的透力量,是這部交響樂的靈魂所在,有了這種聲音,哪怕我只給它寫一個音符,就足可展現出我所追求的氣魄和場景。可是,北京的樂團,只有美聲唱法的演員,而到大山中現找一個這樣的嗓音又無法與樂隊合作。無奈之下,只得放棄。至今想來,仍覺悵然。其實我們無須聽遍全世界各民族的歌聲,只要把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歌聲聽一遍,就會發現,人在歌唱時,能使嗓子發出何等豐富多樣的音色。如果願意想像一下我們祖先,在隨心所欲扯著嗓子放聲高歌的情景,就更能體會到這一點。只是一種唱法太通行時,反會搞得作曲家別無選擇。
我記憶深處常常飄出金錢板的聲音。這種繼承元明詞話傳統的詩讚體曲種,用沙啞的嗓音唱法,連比帶畫,故事講得活靈活現。如今在四川已極難聽見了。那種說唱的嗓音,是用菸葉熏過的,釅茶泡過的,還摻入了蒲團扇的沙沙聲和麻將牌的嘩啦聲:老到練達,情趣非常。隨著一種生活方式的消失,這聲音也消失了。現在,不知由茶葉的裊裊馨香和碗蓋相碰的叮噹聲化成的四川清音的清脆花腔,是否還是那種俏麗、潑辣的聲音,從中頗見一方女子的風韻。
在巫山縣大寧河邊的一個古鎮上,一個衰弱的老人,在昏暗的老屋門口,曾為我顫顫地唱過一首老民歌。那一刻,小鎮的街道剎那間靜下來。衰老顫抖的歌聲,遊絲般漂移在細雨中,卻壓過了鎮腳下大寧河洶湧的水聲……這是民歌的驚人之處,不需要任何伴奏,自身已完美無缺,並且還能深深打動人心。除了孩子的歌聲,其他任何唱法都沒有這種力量。但是,這些聲音正在歲月中慢慢湮滅。我也許永遠沒有可能在今後的作品中,使用這些我夢想使用的聲音了。
自生自滅,對民間音樂來說,也許是最乾淨自然的結果,這總比被拉去做旅遊業的附庸、弄得俗不可耐要好。
世界不會只剩一種聲音。
相關新聞
《紐約時報》稱郭文景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愛丁堡、巴黎、科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烏特勒支、都靈等地曾為他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郭文景還曾三次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專場音樂會,他是目前國內唯一在海內外多次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的作曲家。
郭文景的創作體裁非常廣泛,涉及歌劇、舞劇、交響樂、合唱、協奏曲、重奏曲、獨奏曲、獨唱曲、各種規模的民樂曲、話劇配樂、戲曲配樂、影視配樂等多種形式。主要作品有歌劇《狂人日記》、《夜宴》、《鳳儀亭》、《李白》,芭蕾舞劇《牡丹亭》,交響樂合唱《蜀道難》,交響曲《b小調英雄交響曲》、《衲襖青紅》,交響詩《川崖懸葬》,交響序曲《御風萬里》,大型民樂合奏《日月山》、協奏曲《愁空山》、《野草》、《山之祭》,室內樂《戲》、《甲骨文》、《社火》和無伴奏合唱《天地的回聲》等。
郭文景的作品具有厚重、宏大、悲壯和有歷史感的特點。他開創了將中國戲曲演員引入歌劇的先河,首創了將獨奏樂器置於歌劇舞台上的新形式。
郭文景是目前國內唯一在世界各地上演歌劇的中國作曲家。他的四部歌劇分別在北京、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柏林、維也納、阿姆斯特丹、羅馬、里斯本、都靈、法蘭克福、科隆、魯昂、珀斯和美國中央城市歌劇院等地上演,《狂人日記》在荷蘭首演震動了歐洲,此後全世界出現了八個不同國家的演出製作版本。這是一個包括海外華人作曲家在內、目前無人達到的紀錄。受五代畫卷《韓熙載夜宴圖》啟迪而作的歌劇《夜宴》在倫敦阿爾梅達劇院首演,而在美國克羅拉州中央城市劇院首演的歌劇《李白》、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音樂堂首演的歌劇《鳳儀亭》同樣受到普遍讚譽,為中文歌劇在世界歌劇舞台上的傳播做出了一定貢獻。許多國家的評論家對郭文景的作品反應強烈,歐洲音樂評論對郭文景的評價是“完全不理會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期待,依據自己的內心情感來創作的作曲家。”《世界報》稱其作品具有“無比優美的音樂與戲劇性的力量”;《衛報》評論他的作品“辛辣而生動”;《法蘭克福匯報》也認為他的音樂“微妙而獨特”;而《獨立周刊》則稱他具有“歌劇發展的獨創意識”。2003年郭文景歌劇《狂人日記》、《夜宴》在北京第六屆國際音樂節中隆重推出中國首演,郭文景也獲得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家評選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