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貴

郭彩貴

郭彩貴,男,1951年9月生於賀介村,現任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弄璋鎮新府村委會賀介村支書。

2018年11月29日,榮獲中國敬業奉獻好人稱號。

人物簡介

老書記以身示範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只要空閒,盈江縣弄璋鎮新府村委會賀介村支書郭彩貴,就會在村里走走看看,一路上跟村民聊聊家常、打個招呼,遇見上面來“取經”的,他會高興吼起山歌來,這是郭彩貴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刻。能不開心么?昔日的窮困村變成了如今的“富裕村”、國家級文明村,農民生活趕上了城裡人……走進這位村民讚不絕口的“好書記”,筆者發現他憑著“捧一顆真心為民眾”的情懷,以拳拳之心、赤子之情、公僕之責,扎紮實實地實施“五招”,踐行“沒有落後的民眾,只有落後的幹部”的人生信條,成就了賀介村生生不息的“致富夢”。

1951年9月生於賀介村的郭彩貴,精明能幹。1974年23歲的他當上了村會計,一乾就是20年。1994年從村會計崗位上退下來後,在村里開了個小商店,13年來他專注經商抓收入。2007年村民再次推選他為黨支部書記兼村小組長,此時他已年近花甲不願接手村乾瞎操心,可拗不過村民的意願,他當了這個“村官”,上任之初他就向全體村民立下了5年後定讓賀介舊貌換新顏的“軍令狀”, 從此他一乾就是10多年,10年來他讓一個“髒亂差”的村子變得“潔淨美”,受到民眾的點讚。

第一招: 以文興村10年學習不間斷

賀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村民小組,有農戶52戶216人,設1個支部,12名黨員。本著“有文化、有靈魂才能樹立賀介新形象”的信條,2007年郭彩貴起草了《賀介村民小組學習制度》,將理論學習的9條規章制度寫入村規民約,如每缺1次課罰款10元/人,缺課3次以上取消一切惠農政策補貼等,率先在全鎮成立了農村家長學校,把每月的1至3日定為學習日。沒有老師郭彩貴結合本村實際向民眾宣傳黨的政策方針;農民沒有技術,他就邀請農業、林業、畜牧等部門來村進行技能培訓;沒有實例,他就請致富帶頭人、老黨員、百姓名嘴等鄉土專家走上講台,用身邊人說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自強誠信感恩等學習實踐活動中,郭彩貴組織成立了“賀介理論宣講小組”,結合支部“三會一課”組織黨員學習《黨章》,採取廣播講、土專家講、文藝表演隊講等方式,創作了《爭做合格好黨員》《山歌傳唱十九大》《毒品不絕不收兵》等山歌快板詞30多件,通過相聲、舞蹈、快板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黨的聲音落地生根。在郭彩貴的帶領下,村民由最初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晚飯後電視前、圖書室里坐滿了民眾,或看科技節目、或讀書看報、或讓孫子孫女讀報。賀介村9條學習制度村規民約頒布10年來共組織民眾學習164場次,成為全鎮190個村民小組爭相學習的對象,而賀介村也先後被省、州授予“示範家長先進學校”榮譽稱號。

“唱山歌來唱山歌,唱中央政策扶貧多”……綿延500多米的村道文化牆讓人耳目一新,“孝道文化”、黨的方針政策等栩栩如生地“映”在牆上,活潑的文字配以生動形象的漫畫,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風迎面而來,這些與農民生活環境融為一體的“文化牆”,吸引著鄉親及路人駐足觀賞,成為弄璋鎮一道靚麗的文明風景線。

10年的學習和文化牆的打造,淨化了村民更淨化了黨員的心靈,村民人人懂政策、守禮法、學科技、奔小康。全村上下形成了孝親敬老、勤勞致富、讀書學習、遵紀守法的新風尚。 10年來,郭彩貴把一個52戶人家的小村打造成政策宣講的會堂、學習教育的課堂、文化展演的舞台,被雲南日報記者稱之為理論學習示範的基層“樣本”。

第二招:規定治村,一紙約定10年村路變“美”

走進賀介,從公路到寨子大門口,從每家每戶到村文化活動室,到處暢通、安全、乾淨、美麗,這是10年來賀介村把《護路守則》寫入村規民約的成果。

“賀介道路彎又窄,5米長車進不得,圈起褲腳來推車,瓜棚架子攔著車”一度是賀介村的歷史寫照。如今在郭彩貴的協調下,村民祖祖輩輩飽受出行之苦的問題解決了,平整光潔的水泥路,讓村寨呈現出“衛生整潔、花草繁茂、清澈小溪繞路流”的新景象。

村路普遍存在重建輕護的問題,部分甚至處於棄養狀態。賀介村路由建設向管護轉移的“拐點”,來源於村支書郭彩貴“家家通”更要“家家管”的意識:想隨時保持村道乾淨整潔,要力所能及出義務工,巡邏管護路面,早在2007年他就帶領村民自發當起“養路工”,並與村乾把農村公路管養納入新農村建設益農惠農、道德建設考核內容和好村民”道德評選範疇,將護路的12條規章制度寫入村規民約,如砂石潑灑路面罰款200元、皮卡車弄壞公路罰款500元、進村超載15噸罰款1000元等;每年汛期前組織村民檢查各村道,確保村道暢通、整潔。10年來,他先後爭取各種項目資金120萬,民眾自籌28萬元,自己 “掏”了3萬多元,全都用於村道維護管養。

在郭彩貴的帶領下,村民紛紛加入村路養護行列,主動為沿線“美容”,鋪設下水管道、墊路肩整邊溝、拓寬路面,隨時清垃圾、清雜草、清路障,累計投工投勞1600多個,對830米道路和進村900米主幹道進行硬化,使村寨5000多米的水泥路10年一直保持著完好無損的路況路貌。受益村民深有感觸地說:“修好路,管好路,獲益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賀介村12條道路建設養護的村規民約頒布10年來,成為附近各村乃至全縣各村寨爭相學習的榜樣。

“在農村,村規民約並不鮮見,遺憾的是一些村規民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問題,這些問題上升不到法律調整的層面,僅靠行政管理遠遠不夠,重構鄉村道德、凝聚人心的規定,就成了有效的村民法治實踐。賀介10年來村路養護村規撬動村民護路積極性顯示的成果就是明證。”弄璋鎮黨委書記武顯斌如是說。

第三招:培訓強村 “土專家”“田秀才”帶動村民致富

郭彩貴結合賀介實際,打造“室內課堂+實踐體驗”的模式,以鄉土人才培訓基地為平台,結合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讓田頭變講堂、現場變課堂、示範戶為老師、實踐經驗為教材。通過專家教授面對面講百姓話、說百姓事,鄉土人才手把手教、現場觀摩點對點學,進行農業、畜禽養殖、就業技能、農機駕駛等實用技術培訓。讓農民“強筋壯骨”、“加油充電”,提升致富本領和生產能力,增加經濟收入。10年來,共組織各類培訓70多次,培訓農民1500多人,靠著從“田間課堂”上學到的火龍果種植、管理技術,村民郭兆莊去年自己也種上了2畝火龍果,逢人他就說:“快到田間課堂學技術吧,我們聽得懂、學得會、記得牢。”如今,賀介模式的田間課堂在弄璋鎮遍地開花,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已成為“田間課堂”的技術講解骨幹。郭彩貴還把“田間課堂”開進了有藤篾椅子編織手藝的村民段紅梅家裡,讓婦女們跟他們學,並鼓勵段紅梅申請創業貸款,成立合作社,形成一條新的產業致富鏈。“培訓讓我們嘗到了甜頭!”如今,賀介村民正在用他們學到的技能發家致富。

第四招:生意富村 村組黨員幹部能帶民眾致富才是本事

“村組幹部,自己富裕不叫本事,帶領民眾致富才是本事。”賀介村216人只有耕地262畝,人均一畝,要在一畝的耕地上致富是不可能的,於是郭彩貴結合“土地少、勞力多”的實際,挨家挨戶幫助聯繫貸款讓有條件的民眾創業,聯繫勞動部門搞勞務輸出,目前全村有個體戶50戶,勞動力輸出48人,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實現產值106萬元,占全村經濟收入總額的一半以上,2017年末,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6000元以上,遠遠超過全鎮10170元的水平。

第五招:慈心仁愛 一個將好事當平常事做的好支書

“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幹部。作為一名黨員應該主動為身邊民眾做幾件實事好事,做好表率。”這是郭彩貴經常說的一句話。村民們都說,老郭這輩子是菩薩托生的,他做的好事數都數不清。當他看到村口的小河漲水了,兩個要到菜地去找媽媽的孩子晃晃悠悠地過獨木橋時,郭彩貴一顆心都懸起來了。第二天他出資買來石板和水泥、砂灰等,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結實的石板橋。為方便村民出行,減少危險,他將村里其他用竹子搭建的簡易橋全部拆除,並自己出資修建了結實的石橋。有一次,郭彩貴到鄰村辦事,看到一個年邁的老婆婆在破舊的家門口痛哭,原來老婆婆是個孤寡老人,郭彩貴毫不猶豫地拿出12800元資助給老婆婆。郭彩貴以任勞任怨、無私為村民奉獻的精神打動了所有人,人人誇他是村裡的好組長、好家長。

郭彩貴說:“村民眼中他是好家長,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孩子出生時,他不在;妻子父母有需要時,他顧不上;家裡甚至沒有一張全家福……不是他不愛家人,不想侍奉父母,而是他真的忙不過。”但是,當我們走進他的家庭,卻發現,家人沒有一個人怪他,而是默默的支持著,甚至是和他一樣仁愛。郭彩貴的二兒子郭美賢,從小品學兼優,國小畢業後原本有機會到縣城就讀,但是因為寨子上的同班同學郭彩有,從小身患先天性疾病,下肢發育不全,無法行走,不向命運屈服的他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和其他同學一樣上國小、中學、高中。高高的教學樓對郭彩有來說,簡直就是不可逾越的屏障,自此郭美賢便義無反顧背起同學踏上了愛心路途。十二年,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他都義無反顧的承擔照顧同學的責任。校園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見證了他的愛心;教學樓、公寓樓的每一個台階都銘記著這份彌足珍貴的友誼與無私的愛心。對於這份情誼,郭美賢這樣告訴我們:“父親自小就教育我們要從善,幫助別人,而且他也言傳身教影響著我們。我並不後悔放棄了到縣城上學的機會,我相信當時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念頭,我只是把這種念頭付諸於行動上。”郭彩貴的慈心仁愛感染著子女、親人和村子裡更多的人,美麗的賀介村在郭彩貴的帶領下,村民們正用勤勞和智慧書畫著賀介村的美麗明天。

如今的賀介,村情民風悄然發生了“四多四沒”的可喜變化,勤勞致富的人多了,遊手好閒的人沒有了;遵紀守法的人多了,違法亂紀的人沒有少了;講文明樹新風的人多了,酗酒鬧事打架鬥毆的人沒有了;主動參與禁毒防艾的人多了,吸毒販毒的人沒有了。全村呈現出“花草繁茂,清澈小溪繞路流,人人有致富技能,家家有致富門路,戶戶有致富產業”的新景象。

所獲榮譽

2018年11月29日,榮獲中國敬業奉獻好人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